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艺术。但目前思想品德课堂上仍存在课堂提问空洞、深奥、琐碎、过于简单等问题,不但提高不了教学质量,还会阻碍和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为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在教学中科学运用课堂提问,使提问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提问;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又能帮助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优化课堂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几种积弊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类:
(一)空洞的提问
这是指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求不明晰,学生不知所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种课堂提问经常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由于没有明晰的要求,缺乏思维的导向性,学生不容易回答,或者是感到无法找到回答的突破口,因此,也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二)深奥的提问
即教师的提问脱离学生实际,超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有位教师在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课内容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提问:“请你谈谈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是没有学生回答。就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回答,无疑是难为学生,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的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三)过于简单的提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热闹的场面,会提出一些答案十分明显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公有制经济”“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什么是基本经济制度”等等;有的甚至让学生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间作选择。这样的提问,看似学生非常“活跃”,甚至是借此机会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其实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琐碎的提问
即教师的提问过于零碎。有位老师在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向学生提出“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些民族?”“你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上所印制的分别是哪些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怎么样的?”等等这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却无助于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这一重点知识。
以上种种的提问利少弊多,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说,这样的课堂提问是无效的。
二、课堂提问要认真设疑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具有实效性,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设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问题应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还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以《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为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课本只讲结论,没有说明,很难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国家机关是如何产生的?”“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其有何职权?”随着问题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讨论发言也层层的深入,从而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解决了学生中的疑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问题应有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基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上、中、下之别,教师提问的难易度也应分上中下三等。问题对口,难易适度,高低适宜,学生跳一跳均能摘到果实,自然而然就会积极地钻研、积极地回答问题。比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课时,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和资料后,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①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由于书本上有这一内容,所以属于比较简单的识记内容,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只要认真看书,就能回答)②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要求就提高了,要从材料中归纳出,但是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来说,只要认真思考,可以答出一些)③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应用性的提问,难度比较高,对于优等生来说,比较有挑战性,可以选择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三个提问,由易及难,由表及里,把整堂课贯穿起来,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使课堂有起有伏,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三)问题应有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要能够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这一问题时,我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是什么?”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讲这一内容时,我引入“天价虾”事件作为材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你作为消费者,遇到过此类事情吗?”“你认为饭店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什么权利?”“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这类事件?”这些问题一提出,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从而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应有鼓励性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教态亲切、诚恳,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或紧张心理,另一方又能够使学生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情感,有利于提高答问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多关注学生的表情,多用赞赏表情鼓励学生,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要鼓励学生各抒自见
在课堂答问中,教师对学生大胆释疑解惑的表现,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奶奶承包责任田。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分配?大家探讨一下。有一位学生对内容中的“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提出异议,他问: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是一样的?对学生这样敢于发问,我首先给予积极评價,“对!你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然后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在通过仔细读课文、讨论后,明白原来按劳分配适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按劳动要素分配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而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等,可知按劳动要素分配可以理解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在和谐的气氛中启发其积极探索而作出正确回答。
(三)要“偏爱”学困生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巧妙地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提问,当他们答对问题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处理,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总之,有效性课堂提问,能使我们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它一方面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提问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极好形式。
参考文献:
[1]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提问;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又能帮助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优化课堂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几种积弊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类:
(一)空洞的提问
这是指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求不明晰,学生不知所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种课堂提问经常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由于没有明晰的要求,缺乏思维的导向性,学生不容易回答,或者是感到无法找到回答的突破口,因此,也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二)深奥的提问
即教师的提问脱离学生实际,超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有位教师在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课内容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提问:“请你谈谈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是没有学生回答。就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回答,无疑是难为学生,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的问题难度过大,导致“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三)过于简单的提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热闹的场面,会提出一些答案十分明显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公有制经济”“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什么是基本经济制度”等等;有的甚至让学生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间作选择。这样的提问,看似学生非常“活跃”,甚至是借此机会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其实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琐碎的提问
即教师的提问过于零碎。有位老师在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向学生提出“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些民族?”“你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上所印制的分别是哪些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怎么样的?”等等这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却无助于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这一重点知识。
以上种种的提问利少弊多,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说,这样的课堂提问是无效的。
二、课堂提问要认真设疑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具有实效性,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设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问题应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还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以《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为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课本只讲结论,没有说明,很难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国家机关是如何产生的?”“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其有何职权?”随着问题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讨论发言也层层的深入,从而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解决了学生中的疑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问题应有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基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上、中、下之别,教师提问的难易度也应分上中下三等。问题对口,难易适度,高低适宜,学生跳一跳均能摘到果实,自然而然就会积极地钻研、积极地回答问题。比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课时,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和资料后,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①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由于书本上有这一内容,所以属于比较简单的识记内容,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只要认真看书,就能回答)②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要求就提高了,要从材料中归纳出,但是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来说,只要认真思考,可以答出一些)③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应用性的提问,难度比较高,对于优等生来说,比较有挑战性,可以选择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三个提问,由易及难,由表及里,把整堂课贯穿起来,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使课堂有起有伏,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三)问题应有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要能够促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这一问题时,我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是什么?”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讲这一内容时,我引入“天价虾”事件作为材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你作为消费者,遇到过此类事情吗?”“你认为饭店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什么权利?”“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这类事件?”这些问题一提出,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从而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应有鼓励性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教态亲切、诚恳,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或紧张心理,另一方又能够使学生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情感,有利于提高答问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多关注学生的表情,多用赞赏表情鼓励学生,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要鼓励学生各抒自见
在课堂答问中,教师对学生大胆释疑解惑的表现,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奶奶承包责任田。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分配?大家探讨一下。有一位学生对内容中的“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提出异议,他问: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是一样的?对学生这样敢于发问,我首先给予积极评價,“对!你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然后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在通过仔细读课文、讨论后,明白原来按劳分配适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按劳动要素分配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而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等,可知按劳动要素分配可以理解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在和谐的气氛中启发其积极探索而作出正确回答。
(三)要“偏爱”学困生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巧妙地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提问,当他们答对问题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处理,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总之,有效性课堂提问,能使我们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它一方面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提问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极好形式。
参考文献:
[1]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