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多数研究认为30%-50%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损害,则病情可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至肾衰竭。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降低血脂无疑对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是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正确的健康干预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15-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多数研究认为30%-50%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损害,则病情可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至肾衰竭。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降低血脂无疑对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是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正确的健康干预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对10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健康干预,其中男4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4.5岁,均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得满意效果,随访89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1.1 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因患者病史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常伴有不同类型心理障碍,加之对治疗及预后缺乏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绝望心理,护理人员应同情患者,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在护理时我们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尊重患者,消除了患者的悲观和失望,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肾病是慢性病,它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但并非不治之症,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以及患者目前的现状,要使患者理解饮食控制和定时复查的的重要性。有些患者对饮食和药物治疗比较重视,但对每月留取尿检查的重要性不了解、不引起重视。因此,所有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应接受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饮食治疗、复查时间、肾病的危害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健康教育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协作,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病程的长短,我们通过个体教育、小组教育或看录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大课堂等多种形式,患者对糖尿病肾病知识更加了解,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治疗控制原发病。
2.1.1 饮食治疗:低盐、低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是糖尿病肾病的饮食原则。食盐摄入量<6g/日,伴有肾功能不全者降至2g/日。[2]不食腌制品,食油以植物油为优。过量的蛋白质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小球基底膜增厚[3]。减少蛋白质摄量,不仅对治疗肾功能不全有利,而且有助于减少尿蛋白排出量。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30~40g。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肉类。豆制品应限制,限制钾的摄入,少食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2.1.2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使血糖降低、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能使自身胰岛素更好发挥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的功效。早期和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每周运动3~5次,运动20~30分/次。早期患者进行中等度运动量,如平地慢跑、做广播操等。出现临床蛋白尿时,应该进行低强度运动,如跳交谊舞、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时间选择餐后1小时。避免长时间强度非常大的能持续升高血压的运动。若出现临床蛋白尿就不宜进行较强度的运动治疗,这样可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肾衰竭的发生几率。
2.1.3 口服降糖药物指导:糖尿病肾病的出现与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很大关系,故要重视降糖药物的应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糖,并继续遵守饮食计划,并注意是否有出汗、心悸、无力、视物不清等低血糖症状。发生低血糖时要立即喝些糖水。吃些热值高的食物,改善低血糖的症状。
2.2 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压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抗高血压治疗可减少或消除微量蛋白尿,减缓患者肾脏的损害程度。①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准确测量血压,并向患者说明如果血压控制的不理想,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心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脑病而危及生命;②给患者讲解降压药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血压波动,加重病情;③教会患者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限制钠盐和水的出入量,因为过多的盐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而促进淀粉消化和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增高而加重病情;④嘱患者注意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
2.3 预防感染。糖尿病肾病患者因长期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水肿,加之血管病变引起微血管痉挛,局部微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及各种皮肤感染。嘱患者注意病室的通风换气,经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注意休息,减少人员流动,感冒流行期间注意预防感冒,有感染发生时及时用药。
2.4 戒烟与限制。饮酒吸烟可导致和加重胰岛抵抗,可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的拮抗激素水平的增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者,因为酒精可引起应用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戒酒,因为酒精可以使肾血流量减少,恶化肾功能,并增加心脏负担。
3 康复指导
①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③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感染;④坚持糖尿病肾病饮食,避免应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⑤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的情绪,争取最佳疗效;⑥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⑦定期检测尿微白蛋白,尿常规,肾功能等。
4 结果
通过健康干预患者提高了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具有了较丰富的糖尿病肾病的理论知识,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并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掌握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效果,随访89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参考文献
[1] 陈启华.糖尿病患者多脏器功能的损害[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47
[2] Gross JL, Azevedo MJ, Silveiro SP,et al.Diabetic Nephropathy: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Diabetes Care, Jan 2005; 28: 164-176
[3] Kanwar YS,Wada J,Sun L,Xie P,Wallner EI,et al.Diabetic Nephropathy:Mechanisms of Renal Disease Progression.Exp Biol Med,Jan 2008;233:4-11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15-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多数研究认为30%-50%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损害,则病情可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至肾衰竭。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降低血脂无疑对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是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正确的健康干预在预防糖尿病肾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对10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健康干预,其中男4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4.5岁,均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得满意效果,随访89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1.1 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因患者病史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经济负担重,常伴有不同类型心理障碍,加之对治疗及预后缺乏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绝望心理,护理人员应同情患者,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在护理时我们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尊重患者,消除了患者的悲观和失望,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肾病是慢性病,它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但并非不治之症,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以及患者目前的现状,要使患者理解饮食控制和定时复查的的重要性。有些患者对饮食和药物治疗比较重视,但对每月留取尿检查的重要性不了解、不引起重视。因此,所有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应接受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饮食治疗、复查时间、肾病的危害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健康教育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协作,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病程的长短,我们通过个体教育、小组教育或看录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大课堂等多种形式,患者对糖尿病肾病知识更加了解,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治疗控制原发病。
2.1.1 饮食治疗:低盐、低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是糖尿病肾病的饮食原则。食盐摄入量<6g/日,伴有肾功能不全者降至2g/日。[2]不食腌制品,食油以植物油为优。过量的蛋白质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小球基底膜增厚[3]。减少蛋白质摄量,不仅对治疗肾功能不全有利,而且有助于减少尿蛋白排出量。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30~40g。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肉类。豆制品应限制,限制钾的摄入,少食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2.1.2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使血糖降低、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能使自身胰岛素更好发挥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的功效。早期和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每周运动3~5次,运动20~30分/次。早期患者进行中等度运动量,如平地慢跑、做广播操等。出现临床蛋白尿时,应该进行低强度运动,如跳交谊舞、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时间选择餐后1小时。避免长时间强度非常大的能持续升高血压的运动。若出现临床蛋白尿就不宜进行较强度的运动治疗,这样可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肾衰竭的发生几率。
2.1.3 口服降糖药物指导:糖尿病肾病的出现与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很大关系,故要重视降糖药物的应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糖,并继续遵守饮食计划,并注意是否有出汗、心悸、无力、视物不清等低血糖症状。发生低血糖时要立即喝些糖水。吃些热值高的食物,改善低血糖的症状。
2.2 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压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抗高血压治疗可减少或消除微量蛋白尿,减缓患者肾脏的损害程度。①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准确测量血压,并向患者说明如果血压控制的不理想,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心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脑病而危及生命;②给患者讲解降压药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血压波动,加重病情;③教会患者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限制钠盐和水的出入量,因为过多的盐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而促进淀粉消化和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增高而加重病情;④嘱患者注意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
2.3 预防感染。糖尿病肾病患者因长期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水肿,加之血管病变引起微血管痉挛,局部微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及各种皮肤感染。嘱患者注意病室的通风换气,经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注意休息,减少人员流动,感冒流行期间注意预防感冒,有感染发生时及时用药。
2.4 戒烟与限制。饮酒吸烟可导致和加重胰岛抵抗,可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的拮抗激素水平的增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者,因为酒精可引起应用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戒酒,因为酒精可以使肾血流量减少,恶化肾功能,并增加心脏负担。
3 康复指导
①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③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感染;④坚持糖尿病肾病饮食,避免应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⑤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的情绪,争取最佳疗效;⑥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⑦定期检测尿微白蛋白,尿常规,肾功能等。
4 结果
通过健康干预患者提高了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具有了较丰富的糖尿病肾病的理论知识,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并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掌握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效果,随访89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参考文献
[1] 陈启华.糖尿病患者多脏器功能的损害[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47
[2] Gross JL, Azevedo MJ, Silveiro SP,et al.Diabetic Nephropathy: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Diabetes Care, Jan 2005; 28: 164-176
[3] Kanwar YS,Wada J,Sun L,Xie P,Wallner EI,et al.Diabetic Nephropathy:Mechanisms of Renal Disease Progression.Exp Biol Med,Jan 2008;23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