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于人,无愧于己。
一
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来。原因是很明显的,天天上班、下班、学习、上课、会客,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课堂,又从课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三点一线。这种点和线都平淡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里用得上一个已经批判过的词儿:没有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迫切的愿望。在这样的时候,我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否则,如果勉强动笔,则写出的东西必然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流传出去,一是害己,二害别人。自古以来,应制和赋得的东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这里。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如果今天放开嗓子粗声嚎叫,那就毫无作用。还要细致地观察,深切地体会,反反复复,简练揣摩。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观,一定就会有收获。
二
你必须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
三
写散文决不能平铺直叙,像记一篇流水账,枯燥单调。枯燥单调是艺术的大敌,更是散文的大敌。
四
散文作家,不仅仅限于造句遣词。整篇散文,都应该写得形象生动,诗意盎然。让读者读了以后,好像是读一首好诗。
五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六
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的不同的风格:《史记》的雄浑,六朝的浓艳,陶渊铭、王维的朴素,徐、庾的华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无不各擅胜场。我们写东西,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种风格,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几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七
也许还有人要问: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是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本色天成,并没有像你上面讲得那样艰巨,那样繁荣,我认为,这种散文确实有的,但这只是在表面上看来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是作者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由有规律而逐渐变成表面上看起来摆脱一切规律。这其实是另外一种规律,也许还是更难掌握的更高级的一种规律。
八
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
九
所谓“朦胧诗”。我总怀疑这是“英雄欺人”,以艰深文浅陋。
在中国,我喜欢的是六朝骈文,唐代的李义山、李贺,宋代的姜白石、吴文英,都是讲唯美的,讲求词藻华丽的。
十
我觉得,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同优秀的抒情诗一样,讲究含蓄,讲究蕴籍,讲究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羚羊挂角来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说出来的比已经说出来的更为重要,更耐人寻味。
十一
冯至先生的散文,我觉得,就是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的,不能说其中没有一点西方的影响,但是根底却是中国传统。我每读他的散文,上面说的那些特点都能感觉到,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十二
《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语言鲜明,讽刺不露声色,惜墨如金,而描绘入木三分,实为中国散文(就体裁来说,它是小说;就个别片段来说,它又是散文)之上品。
十三
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很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杂事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摘自《生命沉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年1月1日出版)
一
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来。原因是很明显的,天天上班、下班、学习、上课、会客,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课堂,又从课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三点一线。这种点和线都平淡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里用得上一个已经批判过的词儿:没有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迫切的愿望。在这样的时候,我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否则,如果勉强动笔,则写出的东西必然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流传出去,一是害己,二害别人。自古以来,应制和赋得的东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这里。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如果今天放开嗓子粗声嚎叫,那就毫无作用。还要细致地观察,深切地体会,反反复复,简练揣摩。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观,一定就会有收获。
二
你必须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
三
写散文决不能平铺直叙,像记一篇流水账,枯燥单调。枯燥单调是艺术的大敌,更是散文的大敌。
四
散文作家,不仅仅限于造句遣词。整篇散文,都应该写得形象生动,诗意盎然。让读者读了以后,好像是读一首好诗。
五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六
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的不同的风格:《史记》的雄浑,六朝的浓艳,陶渊铭、王维的朴素,徐、庾的华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无不各擅胜场。我们写东西,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种风格,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几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七
也许还有人要问: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是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本色天成,并没有像你上面讲得那样艰巨,那样繁荣,我认为,这种散文确实有的,但这只是在表面上看来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是作者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由有规律而逐渐变成表面上看起来摆脱一切规律。这其实是另外一种规律,也许还是更难掌握的更高级的一种规律。
八
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
九
所谓“朦胧诗”。我总怀疑这是“英雄欺人”,以艰深文浅陋。
在中国,我喜欢的是六朝骈文,唐代的李义山、李贺,宋代的姜白石、吴文英,都是讲唯美的,讲求词藻华丽的。
十
我觉得,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同优秀的抒情诗一样,讲究含蓄,讲究蕴籍,讲究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羚羊挂角来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说出来的比已经说出来的更为重要,更耐人寻味。
十一
冯至先生的散文,我觉得,就是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的,不能说其中没有一点西方的影响,但是根底却是中国传统。我每读他的散文,上面说的那些特点都能感觉到,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十二
《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语言鲜明,讽刺不露声色,惜墨如金,而描绘入木三分,实为中国散文(就体裁来说,它是小说;就个别片段来说,它又是散文)之上品。
十三
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很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杂事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摘自《生命沉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年1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