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管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合理地设计班级管理工作能够让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结构更加合理。班级管理既要比课上内容轻松,又要保证学生课余生活不能太过紧张。适当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够让学生对个人的学习、个人的生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往往比较刻意、死板。这些管理制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却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在设计班级管理方法时,常常存在类型单一的情况。管理方法与日常教学相似度很高,大多是硬性制度的建立,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次重复。更多的情况下,班主任会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为初衷,会将管理的内容再次要求到学生的日常学习里。班主任“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学生课下忙起来,成绩就差不了。但是班主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学生需要的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一、对繁琐不堪的管理制度进行整改
班主任传统观念使然,很多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能够考多少分,而不是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快地学到知识。并认为“硬性管理”是学生考试、升学的不二窍门。大量的条条框框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常常像机器一样熬灯夜战,睡眠不足,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效率。
例如: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班主任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本单元所有单词抄10遍”“如何课后这道题谁做错了,数学公式抄20遍”,这种管理方式仍然盛行。而班主任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或者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管理办法,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到底是哪里。机械性的繁重制度,侵吞了学生们个性化发展的时间,日久天长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对低效能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存在着“管小不管大”的现象,学生的日常细节被无限度的放大,压榨着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导致整个管理模式最后仅仅停留在批评和呵斥环节。班主任没有时间对班级的全局进行分析与研究,学生谨小慎微的去思考如何做才能讨班主任的欢心,才能不会做错,这一模式便导致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匮乏。既浪费了时间,班级管理工作又没有起到作用。
例如,高中班级管理的针对性一定要强,针对性强的管理模式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提升。进行班级管理的初衷是为了学生能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个人认知与社会感知水平,带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发展。方便学生用一个正确的眼光去分析不同的事物。在不断的制度强化中做到举一反三。基于此,班主任要根据管理内容、管理计划有针对性地去设计管理模式。而且管理结构要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多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将一些较为繁琐的细节剔除出去。与此同时,管理不能脱离纪律的底线,且要根据学生的纪律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选择管理的阶段,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有切实的提升。
三、要创设具有情景感的管理条件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趣味性不可忽视。当学生对制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时,学生才能主动、高效、高质地去完成相关制度,并且配合班主任把工作落实好。在创设管理条件时,班主任应该为枯燥单调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修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成对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要求,并且做到延伸与發展,进而带动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
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班主任就可以结合这一节日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主题的创设。首先,班主任需要让学生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然后需要让学生明白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辛苦。在这一条件下,学生的内心已经形成了对母亲的一种认知与理解。而且会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反省自己。随后,班主任可以带入班级管理工作对其进行教学与引导,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与荣光。这样,才不会愧对自己、才不会在未来无颜面对自己的家人。基于此,学生会在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下深入分析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并且会分析如何让自己得到一个有效的提升与发展,进而为将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且能够让自己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更好。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班级工作就是我们的全部,班级就是我们的战场。对班级进行管理制度的创设,不仅要综合新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和发展,而且还需要综合学生的意愿,利用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内心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劝。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懂得管理的作用、明白制度建立的初衷。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多家关注,以此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 高中课堂管理制度的设计[J]. 靳帆,蔡宁. 教学与管理. 2018(32)
[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管理有效性研究[J]. 张成宝. 课程教育研究. 2019(22)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在设计班级管理方法时,常常存在类型单一的情况。管理方法与日常教学相似度很高,大多是硬性制度的建立,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次重复。更多的情况下,班主任会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为初衷,会将管理的内容再次要求到学生的日常学习里。班主任“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学生课下忙起来,成绩就差不了。但是班主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学生需要的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一、对繁琐不堪的管理制度进行整改
班主任传统观念使然,很多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能够考多少分,而不是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快地学到知识。并认为“硬性管理”是学生考试、升学的不二窍门。大量的条条框框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常常像机器一样熬灯夜战,睡眠不足,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效率。
例如: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班主任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本单元所有单词抄10遍”“如何课后这道题谁做错了,数学公式抄20遍”,这种管理方式仍然盛行。而班主任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或者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管理办法,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到底是哪里。机械性的繁重制度,侵吞了学生们个性化发展的时间,日久天长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对低效能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存在着“管小不管大”的现象,学生的日常细节被无限度的放大,压榨着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导致整个管理模式最后仅仅停留在批评和呵斥环节。班主任没有时间对班级的全局进行分析与研究,学生谨小慎微的去思考如何做才能讨班主任的欢心,才能不会做错,这一模式便导致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匮乏。既浪费了时间,班级管理工作又没有起到作用。
例如,高中班级管理的针对性一定要强,针对性强的管理模式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提升。进行班级管理的初衷是为了学生能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个人认知与社会感知水平,带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发展。方便学生用一个正确的眼光去分析不同的事物。在不断的制度强化中做到举一反三。基于此,班主任要根据管理内容、管理计划有针对性地去设计管理模式。而且管理结构要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多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将一些较为繁琐的细节剔除出去。与此同时,管理不能脱离纪律的底线,且要根据学生的纪律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选择管理的阶段,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有切实的提升。
三、要创设具有情景感的管理条件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趣味性不可忽视。当学生对制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时,学生才能主动、高效、高质地去完成相关制度,并且配合班主任把工作落实好。在创设管理条件时,班主任应该为枯燥单调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修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完成对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要求,并且做到延伸与發展,进而带动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
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班主任就可以结合这一节日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主题的创设。首先,班主任需要让学生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然后需要让学生明白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辛苦。在这一条件下,学生的内心已经形成了对母亲的一种认知与理解。而且会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反省自己。随后,班主任可以带入班级管理工作对其进行教学与引导,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与荣光。这样,才不会愧对自己、才不会在未来无颜面对自己的家人。基于此,学生会在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下深入分析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并且会分析如何让自己得到一个有效的提升与发展,进而为将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且能够让自己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更好。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班级工作就是我们的全部,班级就是我们的战场。对班级进行管理制度的创设,不仅要综合新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和发展,而且还需要综合学生的意愿,利用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内心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劝。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懂得管理的作用、明白制度建立的初衷。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多家关注,以此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 高中课堂管理制度的设计[J]. 靳帆,蔡宁. 教学与管理. 2018(32)
[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管理有效性研究[J]. 张成宝. 课程教育研究.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