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小孩子喜欢写故事,特别是想象故事。想象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基因,只不过有个“保质期”,一旦长大,就丢失了。谁在成年后还有想象力,谁就能笑傲故事江湖……
小孩子写出一个想象故事不在话下,把故事想象得多离奇,也是拿手好戏。但好多的故事,特别是写出来让人读的故事,总觉得“没意思”。故事中所有的离奇,都在小孩子自己所理解的世界里,用一个个文字排列出来,不能打动别人,更不要说产生一种高级的阅读感受——有意思。
所以,老师、父母、读故事的人总爱喊:“把故事写得有意思点。”
之后我们会发现:光喊没用。就像“把事件写具体”“把景物写优美”一样,没有给出“怎么做”的方法,提出要求很容易,但就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不仅小孩子如此,大人也为此苦恼。比如,最近几年的寒暑假,我都带着青年教师写故事。他们创作的故事,读起来也没意思;他们最苦恼的事,就是把故事写得有意思。可见,即便是成年人,也需要具体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和小孩子说“该怎么做”?这和我们的“传统手艺”教授模式有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些老手艺都是师父带徒弟学习的,而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一入师门,如同家人,生活、学习,都在一起了。在作坊里,師父一味地做,徒弟一味地看;师父不讲方法,只做示范;徒弟不问方法,只进行模仿。日子长了,就做得跟师父一模一样了。所以,“这是谁的徒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很像;所以,拜谁为师很重要,师父就是徒弟的“天花板”。
今天我们教小孩子写作,也喜欢“闭口不谈”,很大的原因不在于师父“懂行”,而在于师父“也没有余粮”。郑桂华教授在《写作教学研究》中说,要成为相对专业的作者,至少要有150万字的“退稿量”。注意:不是“发表量”,而是没被看上的“沉默资本”。
谁有?多少教师或是父母能够达成?所以,我们只剩下“喊”了。
幸好,还有一种方法也管用,那就是——给你好看。让小孩子学习“别人写的”,从中获取方法,这应该说是退而求其次的“快捷通道”。但,要强调的是,需要精读、会读、读出,相结合。
在模仿中学习写故事,关键要从被模仿的作品中找到“可操作”的方法。这样才能突破作品这一全新的“天花板”,实现学习者的超越。写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可以以《伊索寓言》中经典的《龟兔赛跑》为例,萃取方法。事先说明:这个故事虽短,但集合了众多故事中都有的“有趣”的基本写法,同时也成为部编教材中的习作教材,具有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
一个故事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一定值得研究。不求多,我们讲清四点:
第一,“有意思”的基础是“有启发”。
故事要让人看了忘不了,必定要给看故事的人一定的启发。写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前提就是——在写之前,要想好,故事要留给读者一定的启发。至少说在审美上,要有正能量,要能在故事中汲取营养。
这一点多说几句,因为是有争议的。不少人认为“故事就是故事,不能说教”,所以写作时不要太居心叵测地有所图,他们将此称为“去功利化”。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梗”拼凑起来的,类似“脱口秀”,看的时候会笑,笑过之后就忘。“会笑”不等于“有意思”,故事不是综艺节目。小品、喜剧中的精品,也是留在人心里的启发。
所以,可以告诉小孩子:写一个故事,先思考要达到什么目的,心中有数再开始写。
第二,“有意思”的保障在于“有角色”。
提醒小孩子在故事中,要塑造一个带有符号特征的“角色”。比如《龟兔赛跑》中的龟,符号特征就是慢,同时有毅力;兔子的符号特征就是快,同时很随意。主角一旦有了特征,就能够独立于故事而存活。千百年来,《龟兔赛跑》被改编了多次,但“角色”的特点不容易变。也有试图改变的,但改变之后,故事的原味就寡淡了。
想要写出“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让小孩子在故事中树立一个主角,对主角有一段着重的刻画和描述,让主角立体一点儿,能被看到、被惦记。小孩子故事中也有主角,但很可能是“纸片人”。比如,叫“小明”,且不知道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有时写下一句话“小明很贪玩”,谁都不知道“如何贪玩”,自然没有印象。
记得吗?老舍先生写猫的“古怪”,就用了一段话,举了很多事例。至今,我们都认定老舍先生家的猫就是“古怪”的,也许后来猫是温驯的吧,可是谁都不相信。这就是主角的“经典且永恒”,独立于故事存在。
第三,“有意思”的核心是要“有冲突”。
故事要好看,必须抓人心弦。“冲突”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在《龟兔赛跑》中,明明乌龟跑得那么慢,却要和兔子比赛跑步?这不是作吗?但这样的比赛一定引人注目。再比如说《田忌赛马》,明明已经输了比赛,却要再比一轮,这就让读者重新燃起了兴趣,比赛就是冲突。
冲突要发生,故事不能是“独角戏”。所以,回到第二点看——“有意思”的故事,除主角之外,还要有配角,或者有两个主角。
人与人之间一交往,就会“有冲突”。“有意思”的故事,要刻意让冲突发生——来得更猛烈些吧。就像《白雪公主》的故事,一开篇就有冲突——美得让后母忌妒。后母那么邪恶,权势熏天,还忌妒楚楚可怜的公主,冲突一下子抓紧读者的心,让人预感——一定有事发生。
第四,“有意思”的看点在“意外的结尾”。
最完美也是最没有看点的结局,莫过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似乎只要王子出现,就是这个结局。而我们看到这个结局后,一瞬间会有满足感。满足感产生的同时,就想到休息,继续阅读的兴趣度与关注值即“归零”了。
所以,好莱坞编剧的基本方法是——在你即将圆满睡去时,当头浇上一盆凉水。
还是设计一个让人意外的结尾吧!比如在《龟兔赛跑》中,结局是乌龟获胜了,多么意外!当然,这个也显得顺理成章,因为整个过程,都透露着这样的结局。只是从角色的特点看,短短几百字的故事,这算是个意外的结局。再比如说《田忌赛马》的第二轮,田忌获胜了。多么意外,马没有更换,却意外获胜。读者都会返回来,再看看过程中孙膑到底怎么分析,如何布局的。故事到了结局时,还能再抓住读者的心,这就是成功的标志。
意外的结局,值得在编故事时费力去思考。“有意思”的故事,并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也不是用各种各样低俗的语言拼凑出来的。幽默风趣,是品味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周星驰的原因。《大话西游》刚上映时,因多少人看不懂而导致票房惨淡,公司倒闭,但如今却成了经典。
“有意思”,是耐人寻味的经营。小孩子写故事,要有这个意识,也要有几招管用的方法。
小孩子喜欢写故事,特别是想象故事。想象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基因,只不过有个“保质期”,一旦长大,就丢失了。谁在成年后还有想象力,谁就能笑傲故事江湖……
小孩子写出一个想象故事不在话下,把故事想象得多离奇,也是拿手好戏。但好多的故事,特别是写出来让人读的故事,总觉得“没意思”。故事中所有的离奇,都在小孩子自己所理解的世界里,用一个个文字排列出来,不能打动别人,更不要说产生一种高级的阅读感受——有意思。
所以,老师、父母、读故事的人总爱喊:“把故事写得有意思点。”
之后我们会发现:光喊没用。就像“把事件写具体”“把景物写优美”一样,没有给出“怎么做”的方法,提出要求很容易,但就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不仅小孩子如此,大人也为此苦恼。比如,最近几年的寒暑假,我都带着青年教师写故事。他们创作的故事,读起来也没意思;他们最苦恼的事,就是把故事写得有意思。可见,即便是成年人,也需要具体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和小孩子说“该怎么做”?这和我们的“传统手艺”教授模式有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些老手艺都是师父带徒弟学习的,而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一入师门,如同家人,生活、学习,都在一起了。在作坊里,師父一味地做,徒弟一味地看;师父不讲方法,只做示范;徒弟不问方法,只进行模仿。日子长了,就做得跟师父一模一样了。所以,“这是谁的徒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很像;所以,拜谁为师很重要,师父就是徒弟的“天花板”。
今天我们教小孩子写作,也喜欢“闭口不谈”,很大的原因不在于师父“懂行”,而在于师父“也没有余粮”。郑桂华教授在《写作教学研究》中说,要成为相对专业的作者,至少要有150万字的“退稿量”。注意:不是“发表量”,而是没被看上的“沉默资本”。
谁有?多少教师或是父母能够达成?所以,我们只剩下“喊”了。
幸好,还有一种方法也管用,那就是——给你好看。让小孩子学习“别人写的”,从中获取方法,这应该说是退而求其次的“快捷通道”。但,要强调的是,需要精读、会读、读出,相结合。
在模仿中学习写故事,关键要从被模仿的作品中找到“可操作”的方法。这样才能突破作品这一全新的“天花板”,实现学习者的超越。写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可以以《伊索寓言》中经典的《龟兔赛跑》为例,萃取方法。事先说明:这个故事虽短,但集合了众多故事中都有的“有趣”的基本写法,同时也成为部编教材中的习作教材,具有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
一个故事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一定值得研究。不求多,我们讲清四点:
第一,“有意思”的基础是“有启发”。
故事要让人看了忘不了,必定要给看故事的人一定的启发。写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前提就是——在写之前,要想好,故事要留给读者一定的启发。至少说在审美上,要有正能量,要能在故事中汲取营养。
这一点多说几句,因为是有争议的。不少人认为“故事就是故事,不能说教”,所以写作时不要太居心叵测地有所图,他们将此称为“去功利化”。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梗”拼凑起来的,类似“脱口秀”,看的时候会笑,笑过之后就忘。“会笑”不等于“有意思”,故事不是综艺节目。小品、喜剧中的精品,也是留在人心里的启发。
所以,可以告诉小孩子:写一个故事,先思考要达到什么目的,心中有数再开始写。
第二,“有意思”的保障在于“有角色”。
提醒小孩子在故事中,要塑造一个带有符号特征的“角色”。比如《龟兔赛跑》中的龟,符号特征就是慢,同时有毅力;兔子的符号特征就是快,同时很随意。主角一旦有了特征,就能够独立于故事而存活。千百年来,《龟兔赛跑》被改编了多次,但“角色”的特点不容易变。也有试图改变的,但改变之后,故事的原味就寡淡了。
想要写出“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让小孩子在故事中树立一个主角,对主角有一段着重的刻画和描述,让主角立体一点儿,能被看到、被惦记。小孩子故事中也有主角,但很可能是“纸片人”。比如,叫“小明”,且不知道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有时写下一句话“小明很贪玩”,谁都不知道“如何贪玩”,自然没有印象。
记得吗?老舍先生写猫的“古怪”,就用了一段话,举了很多事例。至今,我们都认定老舍先生家的猫就是“古怪”的,也许后来猫是温驯的吧,可是谁都不相信。这就是主角的“经典且永恒”,独立于故事存在。
第三,“有意思”的核心是要“有冲突”。
故事要好看,必须抓人心弦。“冲突”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在《龟兔赛跑》中,明明乌龟跑得那么慢,却要和兔子比赛跑步?这不是作吗?但这样的比赛一定引人注目。再比如说《田忌赛马》,明明已经输了比赛,却要再比一轮,这就让读者重新燃起了兴趣,比赛就是冲突。
冲突要发生,故事不能是“独角戏”。所以,回到第二点看——“有意思”的故事,除主角之外,还要有配角,或者有两个主角。
人与人之间一交往,就会“有冲突”。“有意思”的故事,要刻意让冲突发生——来得更猛烈些吧。就像《白雪公主》的故事,一开篇就有冲突——美得让后母忌妒。后母那么邪恶,权势熏天,还忌妒楚楚可怜的公主,冲突一下子抓紧读者的心,让人预感——一定有事发生。
第四,“有意思”的看点在“意外的结尾”。
最完美也是最没有看点的结局,莫过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似乎只要王子出现,就是这个结局。而我们看到这个结局后,一瞬间会有满足感。满足感产生的同时,就想到休息,继续阅读的兴趣度与关注值即“归零”了。
所以,好莱坞编剧的基本方法是——在你即将圆满睡去时,当头浇上一盆凉水。
还是设计一个让人意外的结尾吧!比如在《龟兔赛跑》中,结局是乌龟获胜了,多么意外!当然,这个也显得顺理成章,因为整个过程,都透露着这样的结局。只是从角色的特点看,短短几百字的故事,这算是个意外的结局。再比如说《田忌赛马》的第二轮,田忌获胜了。多么意外,马没有更换,却意外获胜。读者都会返回来,再看看过程中孙膑到底怎么分析,如何布局的。故事到了结局时,还能再抓住读者的心,这就是成功的标志。
意外的结局,值得在编故事时费力去思考。“有意思”的故事,并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也不是用各种各样低俗的语言拼凑出来的。幽默风趣,是品味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周星驰的原因。《大话西游》刚上映时,因多少人看不懂而导致票房惨淡,公司倒闭,但如今却成了经典。
“有意思”,是耐人寻味的经营。小孩子写故事,要有这个意识,也要有几招管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