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和提高。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没有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对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
引言:
当今时代,因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包括一些老师对待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够重视。但其实道德与法治让初中生了解了法律的基本知识,懂得荣辱与廉耻,对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有重要作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除了部分家长原因外,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情感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而想要改变如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必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一、在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对初中学生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为促进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就不再是过去只为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1】。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去了解并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时的重要参考,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班级内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为初中正是学生逐步形成自己个性的年龄段,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开始初步的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时,教师的义务不再只是教授学生教材上死板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中《做更好的自己》这一章节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就会简单的让学生在教材中圈出考试会考的知识点,然后进行简单的解释,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开始进行记忆背诵,这样学生对这一课是无法做到完全正确科学的理解的。教师要想学生真正的理解如何去做更好的自己,就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从“我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充分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作出最完整的评价,最终明日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在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然要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就应与学生多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让老师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值叛逆期,这时的学生往往更需要情感上的给与,当学生情感出现问题后,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厌学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就如《师生交往》一章中,介绍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往事项。通过对这篇教材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表扬时所代表的更深刻的用意,从而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也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遇到问题时,从教师、同学、父母的角度去考虑,这样学生的内心情感会更加丰富,对待问题也不会过于极端,那么在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时也会更加自然和正常。
三、在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多用日常生活例子唤醒情感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之所以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枯燥,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内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不能产生共鸣,也就不会对课程有带入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程学起来既枯燥就没有什么用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去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引导同学进行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收集自己家庭的全家福,教师收集好后制作成电子相册,这样在课堂授课时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们的全家福,然后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与教材知识相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印象,也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的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时,一定不要只一味的讲解教材中枯燥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只会去机械的记忆而不会深入的去理解教材中的所包含的深层含义。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更好的去培养自己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显示中的善与恶,能够知荣辱,明是非,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 余慧华.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5)
[2]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 陈勇.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12)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
引言:
当今时代,因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包括一些老师对待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够重视。但其实道德与法治让初中生了解了法律的基本知识,懂得荣辱与廉耻,对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有重要作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除了部分家长原因外,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情感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而想要改变如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必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一、在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对初中学生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为促进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就不再是过去只为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1】。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去了解并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时的重要参考,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班级内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为初中正是学生逐步形成自己个性的年龄段,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开始初步的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时,教师的义务不再只是教授学生教材上死板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中《做更好的自己》这一章节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就会简单的让学生在教材中圈出考试会考的知识点,然后进行简单的解释,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开始进行记忆背诵,这样学生对这一课是无法做到完全正确科学的理解的。教师要想学生真正的理解如何去做更好的自己,就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从“我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充分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作出最完整的评价,最终明日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在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然要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就应与学生多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让老师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值叛逆期,这时的学生往往更需要情感上的给与,当学生情感出现问题后,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厌学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就如《师生交往》一章中,介绍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往事项。通过对这篇教材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表扬时所代表的更深刻的用意,从而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也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遇到问题时,从教师、同学、父母的角度去考虑,这样学生的内心情感会更加丰富,对待问题也不会过于极端,那么在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时也会更加自然和正常。
三、在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时多用日常生活例子唤醒情感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之所以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枯燥,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内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不能产生共鸣,也就不会对课程有带入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程学起来既枯燥就没有什么用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去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引导同学进行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收集自己家庭的全家福,教师收集好后制作成电子相册,这样在课堂授课时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们的全家福,然后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与教材知识相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印象,也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的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时,一定不要只一味的讲解教材中枯燥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只会去机械的记忆而不会深入的去理解教材中的所包含的深层含义。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更好的去培养自己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显示中的善与恶,能够知荣辱,明是非,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 余慧华.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5)
[2]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 陈勇.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