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的成因各不相同,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关键在于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习惯;策略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是多方面因素长期形成的,转化学困生首先应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
一、学困生群体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进入学校时,几乎一无所知,在与人的交往中,显得被动、压抑、不愿、自卑、不谈学习、不议论他人。在教师走访中知道,在小学时因不完成作业,经常挨批,在家挨打、挨骂,提起学习,便觉茫然无措,完全没有学习意识,对批评教育无所谓,对考试成绩不关心。
智力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表现为一问三不知,说话、表达不清楚,但对人有礼貌,做作业很认真,规规矩矩,不拖欠,只是几乎是全错。上课时表现为盯住教师,面无表情,平时守纪律,听老师的话。
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因为缺少正常、健全的家庭教育,在学校表现差,又经常受批评,或因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认真的帮助教育愈演愈烈,不思学习,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使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该类学生往往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常做好人好事。
思想意识差的学生:这类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不好“对付”的一类,表现为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发怪声扰乱课堂秩序,对女生动手动脚,早恋,喜欢染发、涂指甲,穿奇装异服,上课传递纸条等。
这些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除去个性形成的原因外,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是形成他们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二、确定转化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转化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不能操之过急。
(二)全面性原则。
转化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和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分析,不孤立看问题。
(三)针对性原则。
对个别表现突出,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改变的学困生,问题突出,性质严重的学困生,遵循个别现象,个别对待。
(四)“爱”的原则。
学困生客观上缺少感情慰藉,渴望得到爱的滋润,教师的爱心,会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起着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鼓励性原则。
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学习的缺陷得不到弥补,日积月累而成空洞,破罐子破摔,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成功与进步,适时鼓励。
(六)分层分类原则。
要把学习习惯差和思想品质差区别开来,把单科学习状态与全科学习状态区别开来,把一贯和偶然区别开来,“因差施教”。
(七)尊重人格原则。
即使对做了许多工作,而成效不大,或反复很大的学困生,也不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尊重其人格,尽最大可能地不造成他们在教师教育问题上的逆反心理,让他们随时有配合学习的认识和行动。
(八)理解原则。
即使面对学困生的不配合,或过激反应,也应冷静对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逐步引导。
(九)疏导原则。
高压与纯道理的教育不可取,易走进死胡同,形成僵局,要对学困生内心的积怨与积虑边疏边导,善疏善导。
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预习新课的习惯。
预习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前提,也是为更好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一环。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大概情况及重点掌握的部分,以便与老师课堂上的教学顺利,更使学生潜意识里存在所学知识的模型,便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把握。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教师是直接的因素也是非主要因素,教师只是个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主因,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二)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生学习,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任何知识的接受,课堂效果占决定因素。曾经听一个老教师说,在课上多认真听讲一分钟,比课后苦哈哈的拼命补习一小时要强的多。课堂这个知识的直接传授渠道,是学生知识取得的最主要因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会差到哪里,而课上只顾两眼发直,或者左转右转,前顾后盼做小动作得学生一般不会优秀。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课上良好得听讲的习惯。
(三)认真作业的习惯。
要求学生作业干净整齐,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特别注意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尽量避免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尽量少涂改,做到少用或不用橡皮擦。
(四)有错必纠的习惯。
作业本发下去以后,要求学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对新学知识的影响。
(五)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差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课堂作业布置后不马上动笔,东摸西看,浪费时间,别人已经做了几题,他还在找笔找纸,一点紧迫感也没有。往往时间到了,还有好几题未做,因此,成绩总上不去。为了使他们克服这个坏习惯,要严格训练他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他们作业一布置,立即动笔做。经过反复的重点指导训练后,有这种毛病的差生逐渐加快了作业速度。形成习惯后,他们在测验、考试中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跟着提高了。 (六)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往往是因贪玩或不懂,为了应付而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每节课都注意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要敢问,对有进步的,在班上进行表扬。
(七)练后反思的习惯。
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反思这个过程很无所谓,甚至在老师评讲题目的时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话,往往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效果却微乎其微。而有时,往往精做精思的人即是我们所谓的会学习的人。所以我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对于错题更要找到原因。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自己是怎样做这道题目的?(即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我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我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做题目的?(想解题的思路);④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解题?想哪种方法更好一点?(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我是否能变通一下吧原题改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则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做错,是不会还是粗心?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逐步不断的完善自己。
四、学困生群体不良习惯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动机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经常对差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结合应用题教学,以一些生动事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数学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讲一些古人和科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或利用班级中认真学习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学习态度。
(二)检查督促。
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起点较低,留有余地的计划的同时,严格的督促要求学生完成计划,制定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开始检查的密度大,每天互检一次,教师抽检一次。半个月后,就每周互检一次,教师检查一次。人与人竞赛,组与组也比完成计划的情况。检查的同时进行作业展览,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学生的作业也都是展品。
(三)“一对一”、“一帮一”。
在学困生对象确定以后,班主任、科任教师都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班,采取一个教师追踪调查转化一个学困生的结对子办法。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交流信息,取长补短。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交流转差情况,咨询问题,以达到整体和个别相结合,合理确定转化方式和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四)家、校联合教育促使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良习惯克服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阶段作保证,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在校集体学习的时间固然很长,但在家自学的时间也不短。如果光靠学校里的监督,而忽略了家长的配合,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能顺利的养成。班主任老师不妨常利用电邀、家访、家长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与家长达成一致,密切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单亲家庭,学校尽可能寻找能对学困生起到一定教育管理作用的亲友,以求得配合。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导批评。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习惯;策略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是多方面因素长期形成的,转化学困生首先应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
一、学困生群体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进入学校时,几乎一无所知,在与人的交往中,显得被动、压抑、不愿、自卑、不谈学习、不议论他人。在教师走访中知道,在小学时因不完成作业,经常挨批,在家挨打、挨骂,提起学习,便觉茫然无措,完全没有学习意识,对批评教育无所谓,对考试成绩不关心。
智力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表现为一问三不知,说话、表达不清楚,但对人有礼貌,做作业很认真,规规矩矩,不拖欠,只是几乎是全错。上课时表现为盯住教师,面无表情,平时守纪律,听老师的话。
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因为缺少正常、健全的家庭教育,在学校表现差,又经常受批评,或因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认真的帮助教育愈演愈烈,不思学习,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使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该类学生往往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常做好人好事。
思想意识差的学生:这类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不好“对付”的一类,表现为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发怪声扰乱课堂秩序,对女生动手动脚,早恋,喜欢染发、涂指甲,穿奇装异服,上课传递纸条等。
这些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除去个性形成的原因外,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是形成他们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二、确定转化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转化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不能操之过急。
(二)全面性原则。
转化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和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分析,不孤立看问题。
(三)针对性原则。
对个别表现突出,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改变的学困生,问题突出,性质严重的学困生,遵循个别现象,个别对待。
(四)“爱”的原则。
学困生客观上缺少感情慰藉,渴望得到爱的滋润,教师的爱心,会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起着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鼓励性原则。
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学习的缺陷得不到弥补,日积月累而成空洞,破罐子破摔,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成功与进步,适时鼓励。
(六)分层分类原则。
要把学习习惯差和思想品质差区别开来,把单科学习状态与全科学习状态区别开来,把一贯和偶然区别开来,“因差施教”。
(七)尊重人格原则。
即使对做了许多工作,而成效不大,或反复很大的学困生,也不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尊重其人格,尽最大可能地不造成他们在教师教育问题上的逆反心理,让他们随时有配合学习的认识和行动。
(八)理解原则。
即使面对学困生的不配合,或过激反应,也应冷静对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逐步引导。
(九)疏导原则。
高压与纯道理的教育不可取,易走进死胡同,形成僵局,要对学困生内心的积怨与积虑边疏边导,善疏善导。
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预习新课的习惯。
预习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前提,也是为更好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一环。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大概情况及重点掌握的部分,以便与老师课堂上的教学顺利,更使学生潜意识里存在所学知识的模型,便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把握。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教师是直接的因素也是非主要因素,教师只是个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主因,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二)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生学习,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任何知识的接受,课堂效果占决定因素。曾经听一个老教师说,在课上多认真听讲一分钟,比课后苦哈哈的拼命补习一小时要强的多。课堂这个知识的直接传授渠道,是学生知识取得的最主要因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会差到哪里,而课上只顾两眼发直,或者左转右转,前顾后盼做小动作得学生一般不会优秀。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课上良好得听讲的习惯。
(三)认真作业的习惯。
要求学生作业干净整齐,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特别注意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尽量避免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尽量少涂改,做到少用或不用橡皮擦。
(四)有错必纠的习惯。
作业本发下去以后,要求学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对新学知识的影响。
(五)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差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课堂作业布置后不马上动笔,东摸西看,浪费时间,别人已经做了几题,他还在找笔找纸,一点紧迫感也没有。往往时间到了,还有好几题未做,因此,成绩总上不去。为了使他们克服这个坏习惯,要严格训练他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他们作业一布置,立即动笔做。经过反复的重点指导训练后,有这种毛病的差生逐渐加快了作业速度。形成习惯后,他们在测验、考试中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跟着提高了。 (六)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往往是因贪玩或不懂,为了应付而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每节课都注意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要敢问,对有进步的,在班上进行表扬。
(七)练后反思的习惯。
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反思这个过程很无所谓,甚至在老师评讲题目的时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话,往往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效果却微乎其微。而有时,往往精做精思的人即是我们所谓的会学习的人。所以我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对于错题更要找到原因。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自己是怎样做这道题目的?(即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我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我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做题目的?(想解题的思路);④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解题?想哪种方法更好一点?(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我是否能变通一下吧原题改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则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做错,是不会还是粗心?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逐步不断的完善自己。
四、学困生群体不良习惯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动机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经常对差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结合应用题教学,以一些生动事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数学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讲一些古人和科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或利用班级中认真学习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学习态度。
(二)检查督促。
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起点较低,留有余地的计划的同时,严格的督促要求学生完成计划,制定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开始检查的密度大,每天互检一次,教师抽检一次。半个月后,就每周互检一次,教师检查一次。人与人竞赛,组与组也比完成计划的情况。检查的同时进行作业展览,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学生的作业也都是展品。
(三)“一对一”、“一帮一”。
在学困生对象确定以后,班主任、科任教师都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班,采取一个教师追踪调查转化一个学困生的结对子办法。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交流信息,取长补短。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交流转差情况,咨询问题,以达到整体和个别相结合,合理确定转化方式和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四)家、校联合教育促使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良习惯克服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阶段作保证,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在校集体学习的时间固然很长,但在家自学的时间也不短。如果光靠学校里的监督,而忽略了家长的配合,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能顺利的养成。班主任老师不妨常利用电邀、家访、家长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与家长达成一致,密切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单亲家庭,学校尽可能寻找能对学困生起到一定教育管理作用的亲友,以求得配合。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导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