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书画一直讲究通会古今的笔墨工夫.并重视人格学问的内在修为.体现着以艺载道的传统文人价值观。但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嬗递与社会结构的改变,以传统文人精英为主流的文化.已成历史。虽然从事中国书画者众多.但面貌已异,更遑论精神。能守护并发扬笔墨传统者,固然越趋少见,能立足于深邃学问之上者,更是屈指可数。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无疑是目前最受敬重的文入学者,其学问渊博,按《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分类,即包括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文录,诗词各类。研究之余,饶教授亦爱玩笔砚,其翰墨丹青,乃文人传统之典型。
临仿之趣
传统书画.必先师古.继而师心;师古可以得法,师心成就变化。故临池弄笔,必取前人名迹,细心观览.并通过临仿,以求参悟。在此过程中.临仿不仅是学习古人的手段,更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无疑临仿古人.或会为其所囿.陷泥古之地,但得悟其法者,却可纵横驰骋.变古出新。以书法为例.晚明董其昌(1555-1636)重视临古.亦讲究“离合”,主张“随意临仿,在有意无意之间”,强调“脱尽本家笔。自出机杼”。又如清初王铎(1592-1652: 一生“学书以师古为第一义”,亦认为“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此种临仿观让文人得与传统脉络相连,达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因此,临仿之作,既与古人同,亦与古人异。前者体现追本溯源的精神.后者则见推陈出新的独创能力。
饶教授亦喜临仿.其中尤以临仿宋代名家为多。大体而言,饶教授临仿之法,乃承董其昌以来传统,不追求点画位置肖似原帖,一如王铎所言的“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其意实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观其于1982年所临的苏轼{1037 - 1101)《黄州寒食诗》,除了不依原卷字行安排与漏写,错字等,大致保留了苏书用笔,结字之法,呈现出东坡丰腴厚拙的风格。此作应是饶教授临古中较为忠实之作,然于笔画间仍显露个人挺健潇洒的气息。又如其所临黄庭坚(1D45 -1105) 《花气薰人帖》.山谷的草书原迹为册页方幅小品.尺寸只是31.4×36厘米,然饶教授改用136×69厘米的直幅临写.故字体由小变大,别有难度。此类改变幅式与尺寸的临写方法.于清初已经流行,如王铎.傅山《1607 1684)等,均好此道。饶教授的临仿,仍大体呈现山谷面貌,唯在“随意临仿”之下,加上字体放大,此“临本”遂带有强烈的个人演绎成分,甚至在奇崛朴拙之中.隐现明末倪元璐(1593 -1644)的意趣。类似的临写方式。亦见于饶教授所临黄庭坚另一件草书作品《李太白忆旧游诗》。山谷此书为长卷.饶教授改用五件直幅书写,改变了章法布置,故整篇形势迥异.而用笔结宇,虽取山谷之法而信手疾书,无丝毫迟滞.挥洒自如,尽显临仿书法的“离合”之妙。
纵观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所藏饶教授书迹.除苏、黄以外,临写对象亦包括王羲之(303 - 361)、欧阳询(557-64!),怀素(725- 785)、米芾(1051 - 1107).吴琚(12世纪后期)等.,这些临古之作.都是饶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于艺术系授课时的示范作品.虽然是示范稿,但亦足以反映临仿实是传统书法中的 种重要形式。事实上,饶教援 生所书无数,无论是临仿或自书,皆与古合,其源上至商周甲骨金文.秦汉六朝刻石,下至历代诸家名迹,形于腕底.无不古意盎然。深谙书学者观之。必能领略寄寓于笔墨中的历史情怀,以及“不离古、不泥古”的文人艺术观。
饶教授的绘画亦甚多临仿之作,历朝名家巨迹,無论是南宗北宗,利家行家,皆成范本,临仿之广,可谓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些拟古画作亦如其书法临古,不为追求形似,而在意会古人,故虽是临仿.却犹如创作。授课示范时所作八幅山水画稿。却于随意挥洒之中,表现出黄公望(1269-1354),倪瓒{1301-1374).八大山人(1626-1705)等名家笔意.于有意无意之间契合古人。另如《葡萄》。以大写意之法写葡萄,自题“日观老句,杂青藤法写之“.亦是饶教授融会古法的佳例。温曰观( ?-1291后)为宋末元初画僧.善绘葡萄,传世有《葡萄图》,笔墨简拙,自题诗云: “香稻雨催熟,丹心老变灰。夕阳归路近,魂梦日徘徊。”饶教授颇爱此画,并曾多发临仿。明代徐渭《1521 -1593)亦绘葡萄,笔墨淋漓.极具特色。饶教授此轴《葡萄》题温氏葡萄诗,唯以徐渭的大写意法演绎温氏诗意,大笔挥洒,又改以设色没骨法写叶.拟古之余。别具匠心。
学艺相携
传统文人论书画,固然讲究笔墨工夫,但更重视学问修为,盖笔墨毕竟只是形而下的技艺.学问却是形而上的素质,可体现书画中的人文价值。黄庭坚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此话充分反映宋代文人重视学问多于书艺的观点。古时善书者不计其数,唯其贤者书迹得以流传后世.正是由于传统文人喜以人论书之故。学问决定人品.人品决定品味,故贤者书法的“境界”.非一般“俗人”可及。下至清代,考据学,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兴盛,成就了书法的复古新潮。篆隶的复兴,北碑的盛行.审美观的改变等.都与学术研究息息相关。书法与学问.已难以分割。
饶教授的题跋书法.最能体现学问与书法的密切关系。展品中有两帧饶教授书于唐人写经卷后的题跋。其一为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跋中考证经文.指出别字.并谓“‘世’宇不避太宗讳.疑初译出不久所写”,匡正张大千{1899 1983]定为晚唐人书之说。其二为跋《维庠诘所说经》,跋中书《鹊踏枝》词,并点出部分经文出处。此二跋固然是继承传统以考据及诗词作跋的形式,惟当想及饶教授一生对敦煌学研究的巨大贡献,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同样的考据式题跋,还见于{传)耶律楚材(1190-1244) 《韩愈《平淮西碑)》与吴履(1316-1389后) 《陶渊明诗》后。跋中的书家考证与书法点评,赅博精审,说明学术研究与题跋书法的微妙关系。 正如其写经题跋,饶教授的其他书迹亦不宜单以拟古书法视之。例如其甲骨文书法.有以墨笔或朱笔摹写卜辞.亦有集殷契文书写楹联,由于饶教授是甲骨学专家,故其甲骨文书法所蕴含的学术意义,实非一般依赖工具书的甲骨书法所能比拟。又如其简帛书法,有据出土的秦汉材料临写,亦有熔铸简牍笔法而自运成书.一笔一画,皆指向饶教援于简帛学研究的成就。 《临汉代(武威医简)》,是饶教授的授课临仿之作。甘肃武威的汉代医学简牍.于1972年出土,共92枚.饶教授所临者即为其中三枚。此临仿本以横幅书写,放大字体。参照原件的用笔与结宇而不失个人面貌.颇有自出机杼之妙。饶教授既精于秦汉简牍研究,这帧临仿之作的古意.无疑亦是书家学问的写照。
饶教授所书的《次韵(青天歌)》亦饶有意思。《青天歌》为宋末元初全真派道士丘处机(1148-1227)所作,内容与丹道修炼有关。1 966年署款徐渭的《青天歌》卷于江苏吴县清人曹澄(1 8世纪)墓出土,并于1978年于刊物发表后,其真伪问题即引起学者争辩。饶教授亦留意此出土书迹,并曾撰文指出丘处机实为《青天歌》的作者。对于出土的《青天歌》墨迹真伪.饶教授大体同意徐邦达《1911 -2012)的伪迹说,并推测或是明人赝品但觉其“笔势奔放,波澜起伏”,亦“信足振采”。1979年作客法国期间, “重温长春此作。弥有所悟.用广其意而论书”,遂成《论书次(青天歌)韵》,更“纵笔写成长卷”。因其时在法国“暇复抚琴”。感琴理与书理相通,饶教授遂以琴理为喻.次韵论《青天歌》的墨法、笔法.章法,气韵之余,抒发感悟。此论书诗于1992年亦曾再录一遍.从卷末题识中可知,因是1998年三月于苏州再次得睹原卷,故“归来不觉技痒,再书一遍。”此书行笔劲健利落,字形大小错落,意态放逸,与《青天歌》的“狂放”书风互相辉映。事实上。饶教授尝多次仿写《青天歌》,对其风格了然于心,故随意挥洒。即有契台古人之妙。更重要者.是饶教授以次韵形式论书.其文学修为与琴理论书之法,实非一般书家可及。由此可见,此行草诗卷可观之处,不仅在其笔走龙蛇的书艺.更在于笔墨背后的文入学养。
“箕泉遗意”四字引首,乃饶教授为顾澹明(1904-1973)所临的《富春山居图》所题。 《富舂山居图》是黄公望传世最重要的画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无用师卷“与”子明卷”的真伪问题,曾于20世纪70年代引起激烈论辩。当年饶教授曾发表专文,就相关问题详加考证,推论“无用师卷”为真迹。此场论辩是中国绘画研究的瞩目个案,对于思考画迹真伪的鉴定方法极具意义.饶教授既参与其中,遂与《富春山居图》结下不解之缘。顾澹明为岭南名家高剑父《1878 -1951)弟子.善画精鉴.二战后活跃于港澳画坛,传统工夫颇深。是卷为顾氏对“无用师卷”的忠实临写.卷末自写题识.以赠即将赴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郑德坤教授(1907 - 2001)。饶教授的引首.相信是后来应郑教授所邀而书。饶教授对《富春山居图》的研究固然精深,更尝亲笔临写.故深晓大痴用笔之意.为此临本书写引首,可谓不作二人想。 “箕泉遗意”四字以金文题写,古意浓郁。其中“箕泉”即杭州的“筲箕泉”,为黄公望曾经隐居之地,以之为题。于轻描淡写中隐现史识。
艺以人重
传统文人不以书画谋食,弄笔玩墨遂成为风雅之事,或自娱遣兴.或交际酬赠,为生活平添雅趣。以书画遣怀之例,举目皆是 ,无须赘说,唯书画的应酬功能,却是近年学术界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大体而言,书画酬应是文人的一种生活,如雅集中的诗酒酬唱,即席挥毫;又如为贺寿、送行、劝勉、唱和等以书画为赠,皆甚普遍。至于困应索书求画而写,更是常態。有近至家人至契、同道好友,亦有远至因慕名而辗转相托者,可谓不一而足。但一般来说,文化声望越高.则求索者越众。在传统文人世界里.文化声望主要建立于道德,功名.学问之上.故从书画求素之多寡,可见地位之高低。
饶教授为国学泰斗,学术地位超然.故求索其书画者,自多不胜数.其中尤以书法为甚。单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校内不少部门与附属设施的题署,便出自饶教授手笔.如“文学院” “艺术系” “历史系” “中文系”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和声书院” ”中医学院” “中医中药研究所” “祖尧堂” 以及新亚书院的“新亚校史馆” “许氏文化馆” “云起轩”,中国文化研究所的“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 “澄轩”等。又如《楷书文物馆东翼落成碑记》就由饶教授撰题,上碑勒石,更添其“以垂永纪”的价值。香港其他大学.以至大学以外甚至香港以外的文化机构,亦无不以得到饶教授题署为荣.故若说饶教授的题署广布天下,并不为过。
饶教授的隶书“回风旧梦”匾额.亦不是一般的应酬书法。2011年文物馆举办“回风旧梦一一黄苗子郁风伉俪捐赠书画墨拓图籍”展览,饶教授与黄苗子交情甚笃.故欣然题写,寥寥四字,寄寓着彼此的深厚情谊。上文论及的《维摩说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传)耶律楚材《韩愈(平淮西碑)》,本为北山堂利荣森博士《1915- 2007)所藏,饶教授应利博士之邀.分别于三卷书迹后书写题跋,反映出学者与藏家的交谊。至于《翰墨因缘册》与《行楷五言联》,则是为杜祖贻教授而书。《翰墨因缘册》中除饶教授书“瑞墨缤纷”四字外,亦有刘海粟(1896 -1994),罗惋烈(1918 - 2009)。赵少昂(1905 -1998),苏文擢(1921-1997)。王季迁(1906 - 2003)等名家书画,此类以册页求索书画的形式,于传统文人世界中颇为普遍。饶教授所书时为1 986年,三年后再以五言联书赠杜教授。上联“咀嚼兰蕙句”脱胎自嵇康《约223 -约263)诗句,喻兄弟朋友高洁之情.下联“栽培桃李枝”则颂树人之功.盖杜祖贻教授为中大教育学院创院院长,于培育老师贡献良多。
饶教授的即席挥毫之作,其中三帧书于1 99 7年4月的“中国书法国际学术会议”中。该次会议是为庆祝中大艺术系四十周年而举办.会议期间安排了一节书法雅集.挥毫者除饶教授外,亦有王季迁、黄苗子、方召瘥(1914- 2006)、翟仕尧(1935- 2009)、易越石(19122007)、尉天池。陈永正、黄悖、李郁周、陈振濂等.可谓群贤毕至,极一时之盛。饶教授所书为一草书,一隶书,一对联,皆尺幅巨大,气势磅礴。此雅集虽已无复传统文人诗酒酬唱的旧观,但亦延续了即席挥毫的习尚,具有以书会友的意义。此外. 《松石人物图》则是1986年”当代中国绘画研讨会”雅集时的合作画.由饶教授写松石,程十发(1921 - 2007)补人物,因缘际会.可为美谈。
一点启示
传统文人讲求古今通变,故重临仿.重变化.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既与传统血脉相连,亦可自成一家。在不断临仿、感悟之下,文人书画于笔墨上讲究功力,于精神上与古人通,而文学素养,学术成就、考鉴能力,史情史识,无一不是价值所在。可惜这既重艺,更重人的特色,于今已渐成绝响。
饶教授的书画。无疑是传统文人精英的典型。其笔墨.风格,品味,古意.固然令人折服,而蕴藏其中的学问,更深不可测。在饶教授笔下,书画并非是 门独立的“专业”艺术.而是个人学养的呈现,艺与人,已不可分。观其作品,难免对以专务形式、只求视觉效果的当代书画,感到唏嘘。无疑在现今社会.已不可能要求书画家都走饶教授的路,但中国的文化传统,实有其永恒不灭的价值。如何保存及延续传统应是值得深思的严肃问题。屈志仁教授曾为《选堂雅聚》图录撰写引言,所论精辟独到,现仅征引其中一段.以为本文作结:
当我们审视饶教授艺术成果时,我们同时置身于一种文化传统的主流之中,这种传统就是饶教授有生以来即浸淫其中的并且竭力去保存的:除了能给予我们观赏的享受之外,饶教授的作品定能重新确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信念,并带引我们趋向文化的延续之路。
《后记:2017年3月25日至5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与文物馆台办《崇德延年一一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文物馆藏饶宗颐教授书画》展览,作为艺术系60闰年志庆的首项活动.此文即刊于该展览的图录之中。展览开幕时.饶教授亲自莅临.并主持剪彩,艺术系与有荣焉。饶教授为艺术系荣誉教援,数十年来一直支持艺术系的教学与学术活动。指导硕、博士论文共30篇。今年2月8日,饶教授与世长辞,艺术系师生及系友皆感哀痛。教择流芳.德艺永怀,谨以此文向饶教授致敬。)
临仿之趣
传统书画.必先师古.继而师心;师古可以得法,师心成就变化。故临池弄笔,必取前人名迹,细心观览.并通过临仿,以求参悟。在此过程中.临仿不仅是学习古人的手段,更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无疑临仿古人.或会为其所囿.陷泥古之地,但得悟其法者,却可纵横驰骋.变古出新。以书法为例.晚明董其昌(1555-1636)重视临古.亦讲究“离合”,主张“随意临仿,在有意无意之间”,强调“脱尽本家笔。自出机杼”。又如清初王铎(1592-1652: 一生“学书以师古为第一义”,亦认为“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此种临仿观让文人得与传统脉络相连,达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因此,临仿之作,既与古人同,亦与古人异。前者体现追本溯源的精神.后者则见推陈出新的独创能力。
饶教授亦喜临仿.其中尤以临仿宋代名家为多。大体而言,饶教授临仿之法,乃承董其昌以来传统,不追求点画位置肖似原帖,一如王铎所言的“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其意实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观其于1982年所临的苏轼{1037 - 1101)《黄州寒食诗》,除了不依原卷字行安排与漏写,错字等,大致保留了苏书用笔,结字之法,呈现出东坡丰腴厚拙的风格。此作应是饶教授临古中较为忠实之作,然于笔画间仍显露个人挺健潇洒的气息。又如其所临黄庭坚(1D45 -1105) 《花气薰人帖》.山谷的草书原迹为册页方幅小品.尺寸只是31.4×36厘米,然饶教授改用136×69厘米的直幅临写.故字体由小变大,别有难度。此类改变幅式与尺寸的临写方法.于清初已经流行,如王铎.傅山《1607 1684)等,均好此道。饶教授的临仿,仍大体呈现山谷面貌,唯在“随意临仿”之下,加上字体放大,此“临本”遂带有强烈的个人演绎成分,甚至在奇崛朴拙之中.隐现明末倪元璐(1593 -1644)的意趣。类似的临写方式。亦见于饶教授所临黄庭坚另一件草书作品《李太白忆旧游诗》。山谷此书为长卷.饶教授改用五件直幅书写,改变了章法布置,故整篇形势迥异.而用笔结宇,虽取山谷之法而信手疾书,无丝毫迟滞.挥洒自如,尽显临仿书法的“离合”之妙。
纵观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所藏饶教授书迹.除苏、黄以外,临写对象亦包括王羲之(303 - 361)、欧阳询(557-64!),怀素(725- 785)、米芾(1051 - 1107).吴琚(12世纪后期)等.,这些临古之作.都是饶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于艺术系授课时的示范作品.虽然是示范稿,但亦足以反映临仿实是传统书法中的 种重要形式。事实上,饶教援 生所书无数,无论是临仿或自书,皆与古合,其源上至商周甲骨金文.秦汉六朝刻石,下至历代诸家名迹,形于腕底.无不古意盎然。深谙书学者观之。必能领略寄寓于笔墨中的历史情怀,以及“不离古、不泥古”的文人艺术观。
饶教授的绘画亦甚多临仿之作,历朝名家巨迹,無论是南宗北宗,利家行家,皆成范本,临仿之广,可谓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些拟古画作亦如其书法临古,不为追求形似,而在意会古人,故虽是临仿.却犹如创作。授课示范时所作八幅山水画稿。却于随意挥洒之中,表现出黄公望(1269-1354),倪瓒{1301-1374).八大山人(1626-1705)等名家笔意.于有意无意之间契合古人。另如《葡萄》。以大写意之法写葡萄,自题“日观老句,杂青藤法写之“.亦是饶教授融会古法的佳例。温曰观( ?-1291后)为宋末元初画僧.善绘葡萄,传世有《葡萄图》,笔墨简拙,自题诗云: “香稻雨催熟,丹心老变灰。夕阳归路近,魂梦日徘徊。”饶教授颇爱此画,并曾多发临仿。明代徐渭《1521 -1593)亦绘葡萄,笔墨淋漓.极具特色。饶教授此轴《葡萄》题温氏葡萄诗,唯以徐渭的大写意法演绎温氏诗意,大笔挥洒,又改以设色没骨法写叶.拟古之余。别具匠心。
学艺相携
传统文人论书画,固然讲究笔墨工夫,但更重视学问修为,盖笔墨毕竟只是形而下的技艺.学问却是形而上的素质,可体现书画中的人文价值。黄庭坚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此话充分反映宋代文人重视学问多于书艺的观点。古时善书者不计其数,唯其贤者书迹得以流传后世.正是由于传统文人喜以人论书之故。学问决定人品.人品决定品味,故贤者书法的“境界”.非一般“俗人”可及。下至清代,考据学,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兴盛,成就了书法的复古新潮。篆隶的复兴,北碑的盛行.审美观的改变等.都与学术研究息息相关。书法与学问.已难以分割。
饶教授的题跋书法.最能体现学问与书法的密切关系。展品中有两帧饶教授书于唐人写经卷后的题跋。其一为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跋中考证经文.指出别字.并谓“‘世’宇不避太宗讳.疑初译出不久所写”,匡正张大千{1899 1983]定为晚唐人书之说。其二为跋《维庠诘所说经》,跋中书《鹊踏枝》词,并点出部分经文出处。此二跋固然是继承传统以考据及诗词作跋的形式,惟当想及饶教授一生对敦煌学研究的巨大贡献,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同样的考据式题跋,还见于{传)耶律楚材(1190-1244) 《韩愈《平淮西碑)》与吴履(1316-1389后) 《陶渊明诗》后。跋中的书家考证与书法点评,赅博精审,说明学术研究与题跋书法的微妙关系。 正如其写经题跋,饶教授的其他书迹亦不宜单以拟古书法视之。例如其甲骨文书法.有以墨笔或朱笔摹写卜辞.亦有集殷契文书写楹联,由于饶教授是甲骨学专家,故其甲骨文书法所蕴含的学术意义,实非一般依赖工具书的甲骨书法所能比拟。又如其简帛书法,有据出土的秦汉材料临写,亦有熔铸简牍笔法而自运成书.一笔一画,皆指向饶教援于简帛学研究的成就。 《临汉代(武威医简)》,是饶教授的授课临仿之作。甘肃武威的汉代医学简牍.于1972年出土,共92枚.饶教授所临者即为其中三枚。此临仿本以横幅书写,放大字体。参照原件的用笔与结宇而不失个人面貌.颇有自出机杼之妙。饶教授既精于秦汉简牍研究,这帧临仿之作的古意.无疑亦是书家学问的写照。
饶教授所书的《次韵(青天歌)》亦饶有意思。《青天歌》为宋末元初全真派道士丘处机(1148-1227)所作,内容与丹道修炼有关。1 966年署款徐渭的《青天歌》卷于江苏吴县清人曹澄(1 8世纪)墓出土,并于1978年于刊物发表后,其真伪问题即引起学者争辩。饶教授亦留意此出土书迹,并曾撰文指出丘处机实为《青天歌》的作者。对于出土的《青天歌》墨迹真伪.饶教授大体同意徐邦达《1911 -2012)的伪迹说,并推测或是明人赝品但觉其“笔势奔放,波澜起伏”,亦“信足振采”。1979年作客法国期间, “重温长春此作。弥有所悟.用广其意而论书”,遂成《论书次(青天歌)韵》,更“纵笔写成长卷”。因其时在法国“暇复抚琴”。感琴理与书理相通,饶教授遂以琴理为喻.次韵论《青天歌》的墨法、笔法.章法,气韵之余,抒发感悟。此论书诗于1992年亦曾再录一遍.从卷末题识中可知,因是1998年三月于苏州再次得睹原卷,故“归来不觉技痒,再书一遍。”此书行笔劲健利落,字形大小错落,意态放逸,与《青天歌》的“狂放”书风互相辉映。事实上。饶教授尝多次仿写《青天歌》,对其风格了然于心,故随意挥洒。即有契台古人之妙。更重要者.是饶教授以次韵形式论书.其文学修为与琴理论书之法,实非一般书家可及。由此可见,此行草诗卷可观之处,不仅在其笔走龙蛇的书艺.更在于笔墨背后的文入学养。
“箕泉遗意”四字引首,乃饶教授为顾澹明(1904-1973)所临的《富春山居图》所题。 《富舂山居图》是黄公望传世最重要的画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无用师卷“与”子明卷”的真伪问题,曾于20世纪70年代引起激烈论辩。当年饶教授曾发表专文,就相关问题详加考证,推论“无用师卷”为真迹。此场论辩是中国绘画研究的瞩目个案,对于思考画迹真伪的鉴定方法极具意义.饶教授既参与其中,遂与《富春山居图》结下不解之缘。顾澹明为岭南名家高剑父《1878 -1951)弟子.善画精鉴.二战后活跃于港澳画坛,传统工夫颇深。是卷为顾氏对“无用师卷”的忠实临写.卷末自写题识.以赠即将赴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郑德坤教授(1907 - 2001)。饶教授的引首.相信是后来应郑教授所邀而书。饶教授对《富春山居图》的研究固然精深,更尝亲笔临写.故深晓大痴用笔之意.为此临本书写引首,可谓不作二人想。 “箕泉遗意”四字以金文题写,古意浓郁。其中“箕泉”即杭州的“筲箕泉”,为黄公望曾经隐居之地,以之为题。于轻描淡写中隐现史识。
艺以人重
传统文人不以书画谋食,弄笔玩墨遂成为风雅之事,或自娱遣兴.或交际酬赠,为生活平添雅趣。以书画遣怀之例,举目皆是 ,无须赘说,唯书画的应酬功能,却是近年学术界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大体而言,书画酬应是文人的一种生活,如雅集中的诗酒酬唱,即席挥毫;又如为贺寿、送行、劝勉、唱和等以书画为赠,皆甚普遍。至于困应索书求画而写,更是常態。有近至家人至契、同道好友,亦有远至因慕名而辗转相托者,可谓不一而足。但一般来说,文化声望越高.则求索者越众。在传统文人世界里.文化声望主要建立于道德,功名.学问之上.故从书画求素之多寡,可见地位之高低。
饶教授为国学泰斗,学术地位超然.故求索其书画者,自多不胜数.其中尤以书法为甚。单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校内不少部门与附属设施的题署,便出自饶教授手笔.如“文学院” “艺术系” “历史系” “中文系”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和声书院” ”中医学院” “中医中药研究所” “祖尧堂” 以及新亚书院的“新亚校史馆” “许氏文化馆” “云起轩”,中国文化研究所的“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 “澄轩”等。又如《楷书文物馆东翼落成碑记》就由饶教授撰题,上碑勒石,更添其“以垂永纪”的价值。香港其他大学.以至大学以外甚至香港以外的文化机构,亦无不以得到饶教授题署为荣.故若说饶教授的题署广布天下,并不为过。
饶教授的隶书“回风旧梦”匾额.亦不是一般的应酬书法。2011年文物馆举办“回风旧梦一一黄苗子郁风伉俪捐赠书画墨拓图籍”展览,饶教授与黄苗子交情甚笃.故欣然题写,寥寥四字,寄寓着彼此的深厚情谊。上文论及的《维摩说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传)耶律楚材《韩愈(平淮西碑)》,本为北山堂利荣森博士《1915- 2007)所藏,饶教授应利博士之邀.分别于三卷书迹后书写题跋,反映出学者与藏家的交谊。至于《翰墨因缘册》与《行楷五言联》,则是为杜祖贻教授而书。《翰墨因缘册》中除饶教授书“瑞墨缤纷”四字外,亦有刘海粟(1896 -1994),罗惋烈(1918 - 2009)。赵少昂(1905 -1998),苏文擢(1921-1997)。王季迁(1906 - 2003)等名家书画,此类以册页求索书画的形式,于传统文人世界中颇为普遍。饶教授所书时为1 986年,三年后再以五言联书赠杜教授。上联“咀嚼兰蕙句”脱胎自嵇康《约223 -约263)诗句,喻兄弟朋友高洁之情.下联“栽培桃李枝”则颂树人之功.盖杜祖贻教授为中大教育学院创院院长,于培育老师贡献良多。
饶教授的即席挥毫之作,其中三帧书于1 99 7年4月的“中国书法国际学术会议”中。该次会议是为庆祝中大艺术系四十周年而举办.会议期间安排了一节书法雅集.挥毫者除饶教授外,亦有王季迁、黄苗子、方召瘥(1914- 2006)、翟仕尧(1935- 2009)、易越石(19122007)、尉天池。陈永正、黄悖、李郁周、陈振濂等.可谓群贤毕至,极一时之盛。饶教授所书为一草书,一隶书,一对联,皆尺幅巨大,气势磅礴。此雅集虽已无复传统文人诗酒酬唱的旧观,但亦延续了即席挥毫的习尚,具有以书会友的意义。此外. 《松石人物图》则是1986年”当代中国绘画研讨会”雅集时的合作画.由饶教授写松石,程十发(1921 - 2007)补人物,因缘际会.可为美谈。
一点启示
传统文人讲求古今通变,故重临仿.重变化.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既与传统血脉相连,亦可自成一家。在不断临仿、感悟之下,文人书画于笔墨上讲究功力,于精神上与古人通,而文学素养,学术成就、考鉴能力,史情史识,无一不是价值所在。可惜这既重艺,更重人的特色,于今已渐成绝响。
饶教授的书画。无疑是传统文人精英的典型。其笔墨.风格,品味,古意.固然令人折服,而蕴藏其中的学问,更深不可测。在饶教授笔下,书画并非是 门独立的“专业”艺术.而是个人学养的呈现,艺与人,已不可分。观其作品,难免对以专务形式、只求视觉效果的当代书画,感到唏嘘。无疑在现今社会.已不可能要求书画家都走饶教授的路,但中国的文化传统,实有其永恒不灭的价值。如何保存及延续传统应是值得深思的严肃问题。屈志仁教授曾为《选堂雅聚》图录撰写引言,所论精辟独到,现仅征引其中一段.以为本文作结:
当我们审视饶教授艺术成果时,我们同时置身于一种文化传统的主流之中,这种传统就是饶教授有生以来即浸淫其中的并且竭力去保存的:除了能给予我们观赏的享受之外,饶教授的作品定能重新确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信念,并带引我们趋向文化的延续之路。
《后记:2017年3月25日至5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与文物馆台办《崇德延年一一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文物馆藏饶宗颐教授书画》展览,作为艺术系60闰年志庆的首项活动.此文即刊于该展览的图录之中。展览开幕时.饶教授亲自莅临.并主持剪彩,艺术系与有荣焉。饶教授为艺术系荣誉教援,数十年来一直支持艺术系的教学与学术活动。指导硕、博士论文共30篇。今年2月8日,饶教授与世长辞,艺术系师生及系友皆感哀痛。教择流芳.德艺永怀,谨以此文向饶教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