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教师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求随之加大,但初中语文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在具有兼容性、瞬时性、开放性、形象性、互动性的现代环境下,学生阅读在收集、分析能力方面严重缺乏。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师只是一味的机械式死板阅读教学模式而言,探究性阅读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有效途径,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意识、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思考;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顺应新课程的改革趋势,符合语文阅读的教学本质特性,已日益形成语文新课改的重要课题之一。要想改变传统枯燥的接受性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施与学生间的多元互动探究性阅读,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实践环境与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具有个性化、创意性探究阅读的相关活动,以获取更多对文章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对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至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新课改的推出,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和灌输教学方式已无法顺应当代的语文阅读实际情况,因此,大力提倡采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传统探究性阅读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方面力求改变。探究性阅读教学以让学生直接的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创建开放、自由和主动研究问题的良好平台,以此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尽管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已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应用,但是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与缺陷。对于探究性阅读的沟通模式,大多是由教师提取问题,然后由学生单向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致使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气氛枯燥生硬。
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方面占据大量的时间,一味的按照课本内容生硬死板的讲解,很少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独立思考时间相对较少,学习模式过于乏味单一,被动的吸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实际阅读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根据阅读的材料分析问题,没有加入个人的思想和感悟,只是纯粹的敷衍了事。若想将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质量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需不断改进及优化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探究性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和阅读兴趣[1]。
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一)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探究性阅读的欲望
学生在对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中的情感、情绪决定于其对阅读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创建有效地教学情境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以实现对探究性阅读的目标,因此,教师需创建有利于学生对开展探究性阅读情境以及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对探究性阅读产生强烈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情感领悟中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的内涵[2]。例如在教授《张家界》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关于张家界各处美景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与作品相融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张家界的美,然后教师再提出“张家界美在哪呢?”的相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走进张家界的美景中,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深入发掘文本的内涵,确定有效地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是实施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探究性的学习指明方向。在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文章的疑难点、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认知规律以及阅读时心理的特性,选择既能符合阅读的教学目标,又能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到阅读文本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从而构建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探究[3]。例如在教授卜算子——《咏梅》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情境,领悟“烂漫”与“灿烂”两词语到底哪个更加贴切?“她为什么会在丛中笑”,教师此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发想象力,将学生自身想象成是山上的一朵梅花,将文本语言符号转为生动的意象,在一系列移情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梅花所具有的品质,引领学生确定合理有效地内容,从而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加强师生间互动讨论交流力度,有效地优化探究过程
阅读教学的完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文章内容三者间互相所展开的认识、情感相关领域的对话与互动环节所构成,因此,在针对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主动的创建合理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实现多角度多视野的交流沟通、汇聚和融合,从而促进其智慧的发挥,加大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4]。例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在教师与学生交流后确定“①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悲惨的对待?②在背负着丧夫失子的悲剧时,祥林嫂又该如何呢?③祥林嫂为什么要去砍门槛?”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旧时代封建社会压迫劳动妇女的各种不满与愤懑,在整个的有效对话互动中,学生的情感、观念与交流相碰撞,与作者鲁迅产生强烈的共鸣意识。
三、结束语
教师应依据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谨的分析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及优化,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身主体作用与探究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在对探究性阅读的独特个性,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自主体会、理解及体验,使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启迪,个性上得到张扬,将探究性阅读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从而加快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沈跃伟.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08(12):145-146.
[2]牛长涛.浅谈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学院(教育科研),2012,15(02):132-133.
[3]徐舒平.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24):178-179.
[4]曹小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性[J].文学教育(下),2014,12(05):111-112.
关键字: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思考;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顺应新课程的改革趋势,符合语文阅读的教学本质特性,已日益形成语文新课改的重要课题之一。要想改变传统枯燥的接受性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施与学生间的多元互动探究性阅读,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实践环境与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具有个性化、创意性探究阅读的相关活动,以获取更多对文章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对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至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新课改的推出,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和灌输教学方式已无法顺应当代的语文阅读实际情况,因此,大力提倡采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传统探究性阅读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方面力求改变。探究性阅读教学以让学生直接的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创建开放、自由和主动研究问题的良好平台,以此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尽管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已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应用,但是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与缺陷。对于探究性阅读的沟通模式,大多是由教师提取问题,然后由学生单向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致使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气氛枯燥生硬。
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方面占据大量的时间,一味的按照课本内容生硬死板的讲解,很少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独立思考时间相对较少,学习模式过于乏味单一,被动的吸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实际阅读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根据阅读的材料分析问题,没有加入个人的思想和感悟,只是纯粹的敷衍了事。若想将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质量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需不断改进及优化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探究性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和阅读兴趣[1]。
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一)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探究性阅读的欲望
学生在对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中的情感、情绪决定于其对阅读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创建有效地教学情境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以实现对探究性阅读的目标,因此,教师需创建有利于学生对开展探究性阅读情境以及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对探究性阅读产生强烈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情感领悟中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的内涵[2]。例如在教授《张家界》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关于张家界各处美景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与作品相融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张家界的美,然后教师再提出“张家界美在哪呢?”的相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走进张家界的美景中,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深入发掘文本的内涵,确定有效地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是实施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探究性的学习指明方向。在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文章的疑难点、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认知规律以及阅读时心理的特性,选择既能符合阅读的教学目标,又能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到阅读文本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从而构建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探究[3]。例如在教授卜算子——《咏梅》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情境,领悟“烂漫”与“灿烂”两词语到底哪个更加贴切?“她为什么会在丛中笑”,教师此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发想象力,将学生自身想象成是山上的一朵梅花,将文本语言符号转为生动的意象,在一系列移情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梅花所具有的品质,引领学生确定合理有效地内容,从而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加强师生间互动讨论交流力度,有效地优化探究过程
阅读教学的完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文章内容三者间互相所展开的认识、情感相关领域的对话与互动环节所构成,因此,在针对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主动的创建合理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实现多角度多视野的交流沟通、汇聚和融合,从而促进其智慧的发挥,加大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4]。例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在教师与学生交流后确定“①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悲惨的对待?②在背负着丧夫失子的悲剧时,祥林嫂又该如何呢?③祥林嫂为什么要去砍门槛?”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旧时代封建社会压迫劳动妇女的各种不满与愤懑,在整个的有效对话互动中,学生的情感、观念与交流相碰撞,与作者鲁迅产生强烈的共鸣意识。
三、结束语
教师应依据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谨的分析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及优化,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身主体作用与探究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在对探究性阅读的独特个性,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自主体会、理解及体验,使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启迪,个性上得到张扬,将探究性阅读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从而加快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沈跃伟.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08(12):145-146.
[2]牛长涛.浅谈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学院(教育科研),2012,15(02):132-133.
[3]徐舒平.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24):178-179.
[4]曹小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性[J].文学教育(下),2014,12(0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