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展现状
1.冷链物流的政策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吃饱穿暖转变为对食品等各种消费品的安全性和新鲜度的要求;国家也试试的推出各项质量标准和政策,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尤其对食品还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政策,如质量安全认证(QS)、绿色食品认证、“菜篮子工程”、“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标准也对中国市场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成功,也在极大地提升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
2.冷链物流设备投资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有了飞速发展,汽车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有铁路冷藏车大约7000辆,我国先后投资数亿元人民币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总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了全国流通网络。我国冷链物流尽管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
3.冷产品流通过程越来越复杂。随着冷产品产量的提高,并且人们对冷产品种类及特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冷产品从原产地到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产品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以及产品流通渠道越来越复杂。改革开放之前,商品的短缺造成流通的简单化。冷产品的储存、运输多以批量方式进行,产品的流通及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必需品和零售商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商品市场开始从卖方向买方转移。
4.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在商品短缺的时代,食品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人们的生存和温饱。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主要关注于营养、卫生、品味和外观等方面。随着商品的丰富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人们开始对食品的加工过程流通过程给与更多关注,比如食品制作过程从原材料开始是否人性化、是否环保。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冷链物流缺乏足够的认识。加入WT0后,我国运输市场必然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对外放开,允许外商投资和经营市场前景看好的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快件运输及其他特殊货物运输领域。我国目前在这类专业运输方面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世界著名低温物流公司纷纷看好中国的冷冻食品市场,乘入世的有利时机抢滩中国,首先在上海、深圳等地登陆。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国内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食品行业是依然是依托前店后厂的个体经济,或者局限在区域市场的满足上,在对食品行业的价值链认识上,对新形式下的食品企业的挑战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2.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运输易腐货物不同于普通货物,想要有效运作冷藏物流,达到最佳保存货物的目的,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冷藏物流链,严格温度控制和包装,在转移和放置易腐货物时,不应暴露在空气中,亦不应承受温度转变的环境,这些都需有构造精良的冷藏运输装备和专业的运输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完成货物的保鲜质量和运输的经济效益。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3.食品行业缺乏相关立法。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中国食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这为我国食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4.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传统,运输损耗大。仓储方面,冷库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利用率不高。冷藏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备陈旧,现新有设备成本高,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同时无法给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国内冷链物流技术更需要提高,目前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冷藏物流供应连的管理和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急需建立。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加之在易腐品低温仓储以及冷藏运输环节没有做到全程的冷链物流,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约有40万吨左右烂掉。有关估计,我国易腐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每年高达上亿元。另外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总量每年达上亿吨,价值约为750亿元。
三、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措施
1.政府加大硬件设备投入,以租赁为主。我国冷链物流货量增速加快,在需要温控的产品中,仅食品行业,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在8%以上,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冷链市场的需求巨大,而我国冷库资源和冷藏运输资源相对紧缺,国内冷藏保温车数量有限,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冷链物流的供给小于需求。
2.软件设施并驾齐驱。软件设施包括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系统中的管理及跟踪软件,加速对我国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软件的开发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冷链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认识不足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冷链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藏链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3.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加快我国冷藏基础设备的更新研发建设为实现食品低温运输,减少损失,形成销售共同质量标准,需研究、大力开发和制造适用于果蔬、畜肉、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各种冷却机与设备。目前我国国内使用的速冻机早已不能满足我国因经济增长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全面进口又价格过高。因此,大力开发研制国产机器才是发展之道。
4.建立低温冷链物流系统。要发展冷冻冷藏品流通业主要是建立产品的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通过建立企业低温冷链物流系统,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5.完善行业相关标准和法规,依靠行业协会规范冷链物流市场。完善我国冷链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对食品冷链进行全程跟踪和约束,从而规范冷链物流业市场,使其有序发展。如,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资助运输企业购买标准的集装箱;通过制定《包装法》规范农产品的包装,以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一方面可以积极宣传政府的交通方针、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代表企业利益反映企业呼声,对完善物流政策和改善企业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行业协会从不同角度起到沟通情况、协调关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从而帮助规范冷链物流市场。
1.冷链物流的政策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吃饱穿暖转变为对食品等各种消费品的安全性和新鲜度的要求;国家也试试的推出各项质量标准和政策,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尤其对食品还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政策,如质量安全认证(QS)、绿色食品认证、“菜篮子工程”、“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标准也对中国市场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成功,也在极大地提升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
2.冷链物流设备投资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有了飞速发展,汽车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有铁路冷藏车大约7000辆,我国先后投资数亿元人民币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总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了全国流通网络。我国冷链物流尽管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
3.冷产品流通过程越来越复杂。随着冷产品产量的提高,并且人们对冷产品种类及特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冷产品从原产地到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产品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以及产品流通渠道越来越复杂。改革开放之前,商品的短缺造成流通的简单化。冷产品的储存、运输多以批量方式进行,产品的流通及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活必需品和零售商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商品市场开始从卖方向买方转移。
4.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在商品短缺的时代,食品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人们的生存和温饱。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主要关注于营养、卫生、品味和外观等方面。随着商品的丰富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人们开始对食品的加工过程流通过程给与更多关注,比如食品制作过程从原材料开始是否人性化、是否环保。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冷链物流缺乏足够的认识。加入WT0后,我国运输市场必然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对外放开,允许外商投资和经营市场前景看好的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快件运输及其他特殊货物运输领域。我国目前在这类专业运输方面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世界著名低温物流公司纷纷看好中国的冷冻食品市场,乘入世的有利时机抢滩中国,首先在上海、深圳等地登陆。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国内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食品行业是依然是依托前店后厂的个体经济,或者局限在区域市场的满足上,在对食品行业的价值链认识上,对新形式下的食品企业的挑战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2.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运输易腐货物不同于普通货物,想要有效运作冷藏物流,达到最佳保存货物的目的,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冷藏物流链,严格温度控制和包装,在转移和放置易腐货物时,不应暴露在空气中,亦不应承受温度转变的环境,这些都需有构造精良的冷藏运输装备和专业的运输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完成货物的保鲜质量和运输的经济效益。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3.食品行业缺乏相关立法。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中国食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这为我国食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4.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传统,运输损耗大。仓储方面,冷库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利用率不高。冷藏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备陈旧,现新有设备成本高,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同时无法给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温保障。国内冷链物流技术更需要提高,目前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冷藏物流供应连的管理和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急需建立。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加之在易腐品低温仓储以及冷藏运输环节没有做到全程的冷链物流,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约有40万吨左右烂掉。有关估计,我国易腐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每年高达上亿元。另外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总量每年达上亿吨,价值约为750亿元。
三、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措施
1.政府加大硬件设备投入,以租赁为主。我国冷链物流货量增速加快,在需要温控的产品中,仅食品行业,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在8%以上,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冷链市场的需求巨大,而我国冷库资源和冷藏运输资源相对紧缺,国内冷藏保温车数量有限,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冷链物流的供给小于需求。
2.软件设施并驾齐驱。软件设施包括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系统中的管理及跟踪软件,加速对我国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软件的开发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冷链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认识不足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冷链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藏链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3.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加快我国冷藏基础设备的更新研发建设为实现食品低温运输,减少损失,形成销售共同质量标准,需研究、大力开发和制造适用于果蔬、畜肉、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各种冷却机与设备。目前我国国内使用的速冻机早已不能满足我国因经济增长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全面进口又价格过高。因此,大力开发研制国产机器才是发展之道。
4.建立低温冷链物流系统。要发展冷冻冷藏品流通业主要是建立产品的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通过建立企业低温冷链物流系统,有效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5.完善行业相关标准和法规,依靠行业协会规范冷链物流市场。完善我国冷链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对食品冷链进行全程跟踪和约束,从而规范冷链物流业市场,使其有序发展。如,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资助运输企业购买标准的集装箱;通过制定《包装法》规范农产品的包装,以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一方面可以积极宣传政府的交通方针、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代表企业利益反映企业呼声,对完善物流政策和改善企业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行业协会从不同角度起到沟通情况、协调关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从而帮助规范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