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数学课与生活相融,让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发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亲近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一、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字母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就举了很多例子,如饮料瓶上的L,电灯泡上的V、W,音乐课本上的声调C、D、E、F……。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完整的扑克,然后再把里面的数和大小王抽去,剩着字母A、J、Q、K。请学生思考这些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情绪高涨,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这么有趣的。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自己使用的课本、课桌、自家房子的面积,以及家中客厅的面积。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给学生设置下面的题目你爸爸准备把家中客厅换成地板砖,每一块地板砖的边长是60厘米的正方形,单价92元/块,请你测算后告诉爸爸要买多少块砖,共需多少钱?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实用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得到了提升。
二、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笔者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应立刻提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教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生活服务。
例如在教学“百货公司运进10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道例题时,注重了一题多解,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求学生人人都当销售员,设计销售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以下几种方案:
(1).我可以零售,一个一个地卖。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算共有多少个热水瓶:12×10=120(个),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6×120=1920(元)。
(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地卖。根据“每箱价钱×箱数=总价”,先算一箱热水瓶要多少元:16×12=192(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92×10=1920(元)。
(3).我可以成套出售。先算出一套要多少元:16×10=160(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60×12=1920(元)。
上述第三种方案,很多学生觉得费解,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每个卖16元与运进10箱热水瓶两个条件似乎没有关系,你们怎么把它们凑到一起列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从每箱中拿出一个,将10个热水瓶组成一套。因为一箱有12个热水瓶,所以一共组成12套,再成套出售”。
在这里,课堂成了虚拟的百货公司购物场。数学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中,一道例题的教学使数学充满了浓郁的现实意味。
综上所述,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何让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充满乐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626700四川省甘孜县三完小)
一、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字母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就举了很多例子,如饮料瓶上的L,电灯泡上的V、W,音乐课本上的声调C、D、E、F……。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完整的扑克,然后再把里面的数和大小王抽去,剩着字母A、J、Q、K。请学生思考这些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情绪高涨,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这么有趣的。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自己使用的课本、课桌、自家房子的面积,以及家中客厅的面积。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给学生设置下面的题目你爸爸准备把家中客厅换成地板砖,每一块地板砖的边长是60厘米的正方形,单价92元/块,请你测算后告诉爸爸要买多少块砖,共需多少钱?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实用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得到了提升。
二、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笔者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应立刻提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教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生活服务。
例如在教学“百货公司运进10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道例题时,注重了一题多解,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求学生人人都当销售员,设计销售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以下几种方案:
(1).我可以零售,一个一个地卖。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算共有多少个热水瓶:12×10=120(个),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6×120=1920(元)。
(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地卖。根据“每箱价钱×箱数=总价”,先算一箱热水瓶要多少元:16×12=192(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92×10=1920(元)。
(3).我可以成套出售。先算出一套要多少元:16×10=160(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60×12=1920(元)。
上述第三种方案,很多学生觉得费解,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每个卖16元与运进10箱热水瓶两个条件似乎没有关系,你们怎么把它们凑到一起列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从每箱中拿出一个,将10个热水瓶组成一套。因为一箱有12个热水瓶,所以一共组成12套,再成套出售”。
在这里,课堂成了虚拟的百货公司购物场。数学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中,一道例题的教学使数学充满了浓郁的现实意味。
综上所述,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何让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亲切、自然、具体,充满乐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626700四川省甘孜县三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