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高锟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y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刚拿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坦白讲,当年我念书的时候可不以为他有这么厉害。相反,我们一帮学生甚至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罢了。我的一个同学是那时学生报的编辑,赶在高锟退休前,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他的政绩,标题是《八年校长一事无成》,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不只如此,当时高锟还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请,出任“港事顾问”。很多同学都被他的举动激怒了,认为这是学术向政治献媚的表现。在一次大型集会上,学生会发难了。他们在底下站起来,指着台上的校长大叫:“高锟可耻!”高锟则憨憨地笑——谁也不知道他在笑什么。
  后来,一帮更激进的同学主张打倒行之有年的“迎新营”。他们觉得那是洗脑工程,拼命向新生灌输以母校为荣的自豪感,其实是种无可救药的集体主义,很要不得。就在高锟对新生发表欢迎演讲那天,他们冲上去围住他,塞给他一个套上了避孕套的中大学生玩偶——意思是学生全给校方蒙成了呆头。现场一片哗然,高锟却独自低首,饶有兴味地检视那个玩偶。
  后来,我们才在报纸上看清楚他的回应。当时,有记者跑去追问正要离开的他:“校长!你会惩罚这些学生吗?”高锟马上停下来,回头很不解地反问:“惩罚?我为什么要罚我的学生?”毕业之后,我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不只如此,他怕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忙得没机会和大家一样去打暑期工,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我那位臭骂他“一事无成”的同窗,正是当年的获益者之一。今天,他已经回到母校任教,在电话里笑呵呵地告诉我:“我们就年年拿钱年年骂,他就年年挨骂年年给。”
  我和高锟可就从没这么亲近过了。八年里头,我只当面对他说过一句话。那天,我们几个同学从图书馆出来,正好见到他走在前面,马上揉搓了一团纸朝他丢过去。他一回头,我就指着一个同学笑着大喊:“校长,你看他居然乱丢垃圾!”总是笑得有点傻的校长一如既往,顿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慢吞吞地说:“这就不太好了。”我们立即笑作一团,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
  去年开始,高锟得了老年痴呆症,最近记性有点衰退了。这也不是不好的,因为我希望他忘记当年我们的恶作剧,忘记我们侮辱他的种种言行。但我又是多么多么地盼望他,我们的老校长,能够记住他刚刚得到的是诺贝尔奖,记住他提出光纤构想时的喜悦,记住他和夫人一起牵着手在校园内散步的岁月,记住我们毕业之后,偶尔在街上碰见他,笑着对他鞠躬请安“校长好”时的真诚敬意。
   (摘自《南方周末》)
其他文献
先生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与他的再度相遇完全是天意。  先生的公司举办“春酒宴”,要找歌手表演助阵。他公司里的员工有我们共同的同学,向他建议说,不如找自己的同学演唱。就这样,13年后,我们约在中兴新村的中兴会堂见面。  我还记得他当时说:“时间在你身上不起作用,看看你,还是13年前的样子。”说完,我们一起笑了。我那时梳着长直发,加上个子不高,外形变化不是很大。  一聊天,那种年少的情怀又回来了,因为我
期刊
博蒙夫人(1711年~1780年)是法国18世纪儿童文学作家,为青少年写过不少教育性的小说和童话,如《真理的胜利》、《儿童杂志》等。    一个富商有三个女儿,都很美丽。小女儿尤其出色,人们叫她美妞,两个姐姐很妒忌她。  商人突然破产,只剩下一间乡村小房子。一天,商人收到一封信,说他的一船货物已顺利运到港口。大女儿和二女儿高兴得差点儿晕过去,要父亲给她们带回连衣裙、帽子等各种物品,而美妞什么要求也
期刊
打小崇拜    从我学会观察和思考起,印象中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是坦然自若的样子。因为他相信,俗世生活中的一切都掌控在真主手中。我很难想象,当母亲告诉他我快要出生时,一向沉稳的他竟然兴奋得找不着车钥匙。  我的母亲纳伊瓦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他们是关系很近的堂兄妹。在我们这里,原配妻子具有很高威信,而当她和丈夫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又是长子的母亲后,地位就更高。我从没听过父亲对母亲拔高嗓门。  尽管我心里
期刊
和波闹别扭有一周了,互不理睬,心情黯然到极点。夜里,我流着眼泪,看了手机很久,拿过来,慢慢地拨波的号码,拨完,再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删掉,再拨,再删……  终于忍不住,我翻出收藏夹里的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今天白天有点想你,下午转为暴想,心情将由此降低5℃,受此情绪影响,预计此类天气将持续到见到你为止。  短信是同事转发给我的。我想,把这条短信发给波,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又不至于太失面子!  
期刊
有一次路过仁寺洞,我停在一个卖烤饼的小车前。烤饼的味道让我想起了母亲,不由得眼圈一红。  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天三顿都靠酒渣填饱肚子。因为酒劲,脸颊都会红扑扑的。母亲在路边卖烤饼,我们五个兄妹身上总有酒渣味儿,母亲身上则总有烤饼味儿。  因为要在路边摆摊,每次出门,母亲都要带很多东西。装面粉的铁桶、装红豆淀粉的碗、烤饼架子和火炉,这些沉重的物品就像人生的包袱一样,压在母亲单薄的肩上。  虽然每天要做
期刊
单位要招保安,要求会两种语言。外语专业毕业的都不愿意来,愿意来的大多只会一口蹩脚的英语,招了半天,也没招到一个满意的。  这时,一个农民工模样的小伙子走过来,对主考官说:“我会四种语言呢。”  主考官眼睛一亮,说:“好,你说几句英语,让我听听。”  小伙子摇摇头说:“我不会英语。”  主考官说:“那你会法语、俄语,还是西班牙语?”  小伙子还是摇头,说:“这些我都不会。自小学会普通话,我发音一直很
期刊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俄亥俄州蒙彼利埃市的《企业导报》做体育编辑。工作了很久,很少有体育迷给我写信。那天早上,我在办公桌上看到一封信,不由得非常高兴。  信很短,只有一句话:“关于老虎队的述评很棒,再接再厉!”署名是《托莱多刀锋报》的体育编辑唐沃尔夫。我把它放在办公桌抽屉里,每当怀疑自己没有当作家的天赋时,就会重温唐的便笺,重拾往日的信心。  逐渐了解唐沃尔夫之后,我知道他有个习惯,就是常给各行各业的
期刊
男友有时开玩笑地问我:“咱们以后是生男孩还是女孩?”我鄙夷地看着躺在出租房里不思进取的他,坚定地说:“什么都不生。”没错,我实在不希望我的小孩像我一样,从小在贫困中长大。   我刚上高中时,家里陷入经济危机。父母在同一个国营单位,当年双双下岗。我每年的学费都是爸爸出去打工挣回来的。状况刚有些好转,爸爸又听信以前同事的游说,把家里所有的积蓄借给同事炒股,结果股市大跌,他的同事躲债跑路,了无踪影。爸爸
期刊
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猛然发觉儿子长得跟我一般高大了。不能说不高兴,但有点生疏。  开始是他穿我的衣服,我的衣服自然要比他的高级一些。有些在当时来说算比较好的衣服,穿在我身上显不出有多好,穿在儿子身上效果则大不一样,人配衣服,衣服抬人。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凡是他能穿的,他喜欢穿的,都先让他穿。渐渐地,他有了自己的着装风格,不再抢穿我的衣服,而是由我捡他的衣服穿。他不要的,我穿在身上,还让人觉得
期刊
我18岁到19岁这一年,在台北第二女中念高三。  母亲最着急的事,就是怕我落榜!父亲是一名教授,女儿考不上大学,那多没面子!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办?一个高中毕业生,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对我说一遍:“你一定要拼出你全部的力量,以你的聪明才智,绝不可能考不上大学!万一考不上,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是全家的失败!你千万不要让父母失望!”  我很忧愁。我不愿父母失望,不要让母亲哭。可是,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