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以阅读为基础,充分发挥课文和优秀课外读物的借鉴作用,寻找写作方法、激发写作情趣。小学语文课文题材和体裁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这些美的因素,都为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创造了条件。适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而且能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这样,不仅能充实学生作文的内容,还能激发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从而写出好文章来。
【关键词】加强;阅读教学;提高;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文章的技能”。这一个“习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从何而来?叶老认为写作来自于语文学科。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以阅读为基础,充分发挥课文和优秀课外读物的借鉴作用,寻找写作方法、激发写作情趣。
一、阅读能够指导积累,增加写作材料
1.1 在课文阅读中积累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情意深长的。它不仅具有准确性、鲜明性,还具有时代特征。小学语文课文题材和体裁多样,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勘称学生习作的楷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这些美的因素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都为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创造了条件。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如何向作者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一方面进行摘抄,建立材料库。可以摘抄好词好句,并体会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这样用;也可以摘抄好的段落,如:生动具体的片段,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等,并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交流;摘抄好的开头、结尾等。材料积累多了,还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装订成小册子,附上目录,编上页码,以便日后查找。另一方面是强化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多读一些优秀课文和名篇佳作。好的段落、精彩片断、警言语句就要求学生熟读,以至达到背诵。通过背诵,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的语言。成为他们语言仓库的宝贵财富。
1.2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作文是一个吸收与倾吐的循环过程。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吸收的过程,那么仅靠这个吸收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课外阅读做补充。适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而且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并启发他们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写到作文里来。这样,不仅能充实学生作文的内容,还能激发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1.2.1 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爱看的童话、寓言、卡通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
1.2.2 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如学了《赤壁之战》,推荐阅读自读课本中的《游赤壁》,还可以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推荐阅读《水浒传》等。就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学生们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积累了词语,掌握了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写起作文就得心应手了。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主要有:①浏览。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②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③摘录。对好的词句可摘记在纸上,过一个阶段再做归类整理。④旁注。如果是自己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也可以把词、句、段作批注,还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这样学会阅读方法,就会乐于阅读更多的书,积累更多的语言。
二、阅读能够指导模仿,激发创作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如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创造那样同等重要。”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使用语言。使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一种技能,这种习惯、技能的形成来自正确的模仿和实践。佳作、例作有了,指导学生模仿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明确作者“写什么”,“怎么写”,这就要在教学中紧扣文章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借鉴点。一篇范文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汇、精彩片段、写作技巧、语法修辞等方面,但在一篇范文中要重点突出几个知识点。比如《荷花》这篇例文,仅用了400字就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关键是运用了准确、恰当、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结构上层次清楚,顺序明了,先一眼看上去——仔细观察——再看满池。每篇范文都有作文能力训练的最佳点。比如《美丽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的一段,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写一件事,描述一处景物。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以读悟写。如教学《全神贯注》第二段时,可借助文中具体描写罗丹修改女像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引导学生感悟:第一、描写人物要抓住语言、神态和动作写具体;第二、运用语言要紧扣人物的特点,如“全神贯注”等。在此基础上,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个“兴高采烈”的人物片断。由于学生有了相应课文片断的依托,有模可仿,有法可效,也就有了练笔的兴趣。如学习《记一次乒乓球比赛》后让学生写“记一次活动”,重点写活动的主要内容。指导观察时,在观察时间方面,注意这次活动的全过程,开始怎样、结尾怎样,在观察人时既要分清主次、又要兼顾全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些范文或开门见山,或首尾呼应,或描写、议论、抒情,或有标新立异的小标题,或修辞的运用,都是学生可以借鉴的。联系自己实际,寻找这些借鉴点,写作就有创新了。
三、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发展
如何通过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呢?其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材料,有满足感,觉得有的可写。比如:讲完了《狼和小羊》后,让学生想一想狼扑到小羊了吗,请学生写续文;在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主人翁悲惨的生活情景、情感世界,令学生感动不已,使其对故事的情节还欣然探索。有的学生问:“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街上有谁会买她的火柴?人们会对她说什么?做什么?”这些疑点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以《我见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为题展开想象练笔;讲完《林海》,以《假如我是林业工人》为题,让学生想想将来该怎样使祖国林业更好的为四化做贡献……让学生在渴望、追求中得到满足。其二、让学生感受课文是作者认为值得写才写的。如学习《雨中》后,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雨中的这件事?为什么把“捡苹果”当作重点来写。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后,教师让学生思考:“雨中捡苹果”应不应该写?你在雨中或其他情况下碰到类似的事,你怎么做?你会记下来吗?你准备怎么写?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平常很多事都应该写、值得写。从而,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其三、让学生以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曼谷的小象》中“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这一句,先引导学生借助删比的方法品味句式,领悟其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赞美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赞美小象的主人阿玲的诚挚和热情,赞美她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然后让学生用这种句式写一句赞美阿玲的话。课文的内容不仅指课文现有的句段,也可以指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可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然后写下来,既可拓宽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加写作训练机会。《难忘的一课》的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自己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让作者双眼湿润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什么品质或精神。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训练,理解促进了运用,运用深化了理解,文与道兼得,形式与内容兼顾,是一条一举两得、切实可行的写作训练途径。这种写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没有“无米下锅”之虞,课文内容蕴藏的感情,以及对这种情感的领悟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情感氛围都有助于学生写时的“情动而辞发”。由于课内保证了写作密度,获得实效,课外就可以适当减少写作训练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总之,加强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质量,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累,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关键词】加强;阅读教学;提高;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文章的技能”。这一个“习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从何而来?叶老认为写作来自于语文学科。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以阅读为基础,充分发挥课文和优秀课外读物的借鉴作用,寻找写作方法、激发写作情趣。
一、阅读能够指导积累,增加写作材料
1.1 在课文阅读中积累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情意深长的。它不仅具有准确性、鲜明性,还具有时代特征。小学语文课文题材和体裁多样,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勘称学生习作的楷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这些美的因素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都为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创造了条件。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如何向作者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一方面进行摘抄,建立材料库。可以摘抄好词好句,并体会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这样用;也可以摘抄好的段落,如:生动具体的片段,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等,并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交流;摘抄好的开头、结尾等。材料积累多了,还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装订成小册子,附上目录,编上页码,以便日后查找。另一方面是强化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多读一些优秀课文和名篇佳作。好的段落、精彩片断、警言语句就要求学生熟读,以至达到背诵。通过背诵,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的语言。成为他们语言仓库的宝贵财富。
1.2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作文是一个吸收与倾吐的循环过程。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吸收的过程,那么仅靠这个吸收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课外阅读做补充。适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而且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并启发他们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写到作文里来。这样,不仅能充实学生作文的内容,还能激发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1.2.1 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爱看的童话、寓言、卡通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
1.2.2 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如学了《赤壁之战》,推荐阅读自读课本中的《游赤壁》,还可以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推荐阅读《水浒传》等。就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学生们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积累了词语,掌握了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写起作文就得心应手了。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主要有:①浏览。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②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③摘录。对好的词句可摘记在纸上,过一个阶段再做归类整理。④旁注。如果是自己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也可以把词、句、段作批注,还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这样学会阅读方法,就会乐于阅读更多的书,积累更多的语言。
二、阅读能够指导模仿,激发创作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如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创造那样同等重要。”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使用语言。使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一种技能,这种习惯、技能的形成来自正确的模仿和实践。佳作、例作有了,指导学生模仿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明确作者“写什么”,“怎么写”,这就要在教学中紧扣文章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借鉴点。一篇范文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汇、精彩片段、写作技巧、语法修辞等方面,但在一篇范文中要重点突出几个知识点。比如《荷花》这篇例文,仅用了400字就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关键是运用了准确、恰当、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结构上层次清楚,顺序明了,先一眼看上去——仔细观察——再看满池。每篇范文都有作文能力训练的最佳点。比如《美丽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的一段,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写一件事,描述一处景物。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以读悟写。如教学《全神贯注》第二段时,可借助文中具体描写罗丹修改女像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引导学生感悟:第一、描写人物要抓住语言、神态和动作写具体;第二、运用语言要紧扣人物的特点,如“全神贯注”等。在此基础上,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个“兴高采烈”的人物片断。由于学生有了相应课文片断的依托,有模可仿,有法可效,也就有了练笔的兴趣。如学习《记一次乒乓球比赛》后让学生写“记一次活动”,重点写活动的主要内容。指导观察时,在观察时间方面,注意这次活动的全过程,开始怎样、结尾怎样,在观察人时既要分清主次、又要兼顾全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些范文或开门见山,或首尾呼应,或描写、议论、抒情,或有标新立异的小标题,或修辞的运用,都是学生可以借鉴的。联系自己实际,寻找这些借鉴点,写作就有创新了。
三、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发展
如何通过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呢?其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材料,有满足感,觉得有的可写。比如:讲完了《狼和小羊》后,让学生想一想狼扑到小羊了吗,请学生写续文;在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主人翁悲惨的生活情景、情感世界,令学生感动不已,使其对故事的情节还欣然探索。有的学生问:“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街上有谁会买她的火柴?人们会对她说什么?做什么?”这些疑点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以《我见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为题展开想象练笔;讲完《林海》,以《假如我是林业工人》为题,让学生想想将来该怎样使祖国林业更好的为四化做贡献……让学生在渴望、追求中得到满足。其二、让学生感受课文是作者认为值得写才写的。如学习《雨中》后,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雨中的这件事?为什么把“捡苹果”当作重点来写。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后,教师让学生思考:“雨中捡苹果”应不应该写?你在雨中或其他情况下碰到类似的事,你怎么做?你会记下来吗?你准备怎么写?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平常很多事都应该写、值得写。从而,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其三、让学生以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曼谷的小象》中“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这一句,先引导学生借助删比的方法品味句式,领悟其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赞美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赞美小象的主人阿玲的诚挚和热情,赞美她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然后让学生用这种句式写一句赞美阿玲的话。课文的内容不仅指课文现有的句段,也可以指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可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然后写下来,既可拓宽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加写作训练机会。《难忘的一课》的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自己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让作者双眼湿润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什么品质或精神。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训练,理解促进了运用,运用深化了理解,文与道兼得,形式与内容兼顾,是一条一举两得、切实可行的写作训练途径。这种写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没有“无米下锅”之虞,课文内容蕴藏的感情,以及对这种情感的领悟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情感氛围都有助于学生写时的“情动而辞发”。由于课内保证了写作密度,获得实效,课外就可以适当减少写作训练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总之,加强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质量,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累,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