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案例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又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更是“化学新课标”的改革需要。实践证明,将时事案例引入化学课堂既能达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优良品质的德育目标。下面我以上海“11·15”特大火灾案例运用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时事案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导入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要体现主旨、展现中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选择好一个典型的时事案例导入课堂,利用它的时效性、生动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火灾等灾害的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11·15”特大火灾让全国人民痛心,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它与本章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事题材。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和巨大损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在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中,用下载的相关新闻视频导入课堂,学生看得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与此同时,我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起火的原因是什么,二是燃烧的材料是什么,三是火灾现场的逃生办法有哪些,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紧扣了教学的中心任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本堂课采用的是情景导入法,利用火灾对人们的警示效应,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最佳状态,将课堂顺利地引向深入。
二、利用时事案例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时事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内容,题材鲜活、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很有帮助。
本单元是化学课改教材增添的内容,将散落在老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如原来在第一章《氧气》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以燃烧作为主线,将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学科性知识点并不多,但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以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海“11·15”特大火灾非常适合本章教学特点和内容需求。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可以深化、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
此次火灾发生时,该建筑正在实施节能综合改造项目,也就是外墙保温工程。起火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发脚手架和外墙上的易燃材料,火势迅速向居民楼里蔓延。火灾的燃烧材料是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教师在分析火灾事故原因和消防灭火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三、利用时事案例拓展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教师必须营造一个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社会事例相结合的大课堂、大空间,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运用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将时事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又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为人类社会趋利避害的意识。
上海“11·15”特大火灾案例,围绕如何防范火灾可以将本章的课本知识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选择什么样的保温材料能够达到既耐火又保温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电焊材料能够达到无火花,遇到高层建筑火灾如何逃生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时事案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导入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要体现主旨、展现中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选择好一个典型的时事案例导入课堂,利用它的时效性、生动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火灾等灾害的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11·15”特大火灾让全国人民痛心,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它与本章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事题材。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伤害和巨大损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在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中,用下载的相关新闻视频导入课堂,学生看得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与此同时,我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起火的原因是什么,二是燃烧的材料是什么,三是火灾现场的逃生办法有哪些,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紧扣了教学的中心任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本堂课采用的是情景导入法,利用火灾对人们的警示效应,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最佳状态,将课堂顺利地引向深入。
二、利用时事案例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时事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内容,题材鲜活、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很有帮助。
本单元是化学课改教材增添的内容,将散落在老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如原来在第一章《氧气》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以燃烧作为主线,将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学科性知识点并不多,但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以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海“11·15”特大火灾非常适合本章教学特点和内容需求。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可以深化、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
此次火灾发生时,该建筑正在实施节能综合改造项目,也就是外墙保温工程。起火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发脚手架和外墙上的易燃材料,火势迅速向居民楼里蔓延。火灾的燃烧材料是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教师在分析火灾事故原因和消防灭火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三、利用时事案例拓展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教师必须营造一个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社会事例相结合的大课堂、大空间,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运用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将时事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又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为人类社会趋利避害的意识。
上海“11·15”特大火灾案例,围绕如何防范火灾可以将本章的课本知识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选择什么样的保温材料能够达到既耐火又保温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电焊材料能够达到无火花,遇到高层建筑火灾如何逃生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