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伍华是老乡,是朋友,30多年的朋友。
初识他是32年前的事了。那一年,还是代课教师的我,在县少工委的指导下,搞了一个“走近乡贤金近”的少先队公开活动,据说效果还不错,颇受圈内同行好评。
活动后第二天,伍华在我另一位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我家,谦虚地说是向我请教。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伍华。高个,瘦长,比我小七八岁,去年刚从师范毕业,是邻乡中心小学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一个“级别”比我高的正式老师,向我这个村小学代课老师请教,我深感惭愧与不安。可在和伍华的交谈中,他的真诚、友善、老练、达观让我彻底打消了自卑。我们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那天,我记得还留他在我家吃了晚饭。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如水般清淡的朋友。
到底是“科班”出身,用不了多久,伍华的少先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本地学校圈里的口碑越来越好。他开展的那些活动,其主题大多取自本乡本埠的风土、人事,颇具特色,且深受孩子们欢迎。特别是伍华的语文教得好,不久,他就被评为县里的语文教坛新秀。再后来,伍华调到镇中心小学,不久成为了学校中层干部。每次听到这样的喜报,我由衷地为伍华高兴。
有一天,我得知伍华转岗成为镇校办厂的负责人。一个才20多岁的青年教师,正值教育事业的黄金时代,却从讲台跳到“商场”,我为伍华稍稍感到可惜。
大约过了一年时间的样子,伍华又完全从“商场”里跳了出来,通过考试,以出色的成绩,成为我们市(县级市)里第一所民营学校的老师。
我由衷地祝贺伍华。他一脸灿烂地说:“在校办厂是给自己制造一种经历。我们当老师的从学校到学校,生活就像一条直线,连个结也没有,有时候在直线上弯一下,是一种变化,是一番阅历。”
如此“不安于”生活,我为这个比我小七岁的老弟,在心底里叫好:为他的开拓、进取、创新、追梦……
在这所集聚全市教师智慧的学校里,伍华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除了主任的语文学科,还担任着学校中层领导。每每闲聊,我总能从他那里听到他的语文课搞了一个什么小课题研究得了奖,负责的学生处工作如何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等。
那段时间,伍华常说,站在较广阔的舞台上,常规工作之余,再回头看看曾经在乡村的一些教育尝试,有了更多的感悟。这些感悟是什么?伍华常常欲言又止,我也不甚明白,只觉得,伍华的选择,总有他自己的道理吧。
那几年,我埋头于童话育人办学实践。顺着童话这条藤,我们的实践也开出一些小花,结出了一点果实,赢得了省内外同仁的关注,常常有外省市学校领导专程来校参观指导。有一天,我接到伍华的电话:“何校长,我想带班子成员到您的学校学习,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安排一个时间啊?”忘了交代,这时,伍华已经从民营学校走出来了,进了大导演谢晋先生的故里——谢塘镇,担任谢塘镇小学的校长。
又回到僻陋的乡村学校去了?
我见到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原因——在我想来,在市区工作,这是很多老师的梦想,你为什么还回到教育资源奇缺的乡下?谢塘镇,可算是本地的不发达乡镇。
伍华带着班子成员,只顾着和我交流观点,畅谈他对新学校工作的设想,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他的神情和行为似乎在告诉我,他像一棵积蓄了一冬的树木,等待着春天的绽放。
果不其然,没几年,谢塘镇小学全面开发了“影视文化”课程体系,开设了“影视与表达”“影视与人文”“影视与艺术”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成功开发了《走近谢晋》《我爱影视》《影视阅读》《我爱DV》《影视ABC》等校本教材,谢晋电影博览馆落户谢塘镇小学更是成为上虞教育界、上虞乡贤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值得称道的是,学校把影视欣赏列入课表,保证了学生每周能看到一部影视片。谢晋少儿乡贤研究分院也被评为上虞市十佳少儿乡贤研究分院,谢塘镇小学还代表中国影视教育报告团赴美国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地作专题报告,推介教学成果。谢晋导演的人品、艺品、作品,激发了谢塘镇小学的发展活力,也让夏伍华找到了特色办学之路。
我为伍华感到高兴,因为,他找到了一个事业激发的点,再这样干上几年,受益于谢晋导演的小学影视教育一定可以成为乡村教育的一朵奇葩。
然而,“不安”的伍华再一次让自己的船儿拐向了另一个海港。不久之后,伍华又到上虞第一所小学教育集团化试验学校任常务副校长,他终究还是回到了城区。然而令人颇为意外的是,才两年,伍华又调到梁湖镇小学这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做校长。“历史”告诉我,伍华必将又有新动作。
果不其然,“夏伍华乡土写作教学工作室”正式“开张”,在他的号召、凝聚之下,本地八所不同的乡村小学开始探索新课程下儿童乡土写作教学最优化之路,一群扎根在乡村、活跃在乡土作文课堂的语文老师,亮出了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
我的书桌上,还放着伍华不久前送我的梁湖镇小学乡土教育成果资料:《乡贤张杰》《话说梁湖》《兰芎山》《糕塑技艺传承》《乡土写作》《跟着课本游梁湖》……凝望这些墨香氤氲的书籍,我忽然顿悟:伍华那貌似不安于现状、猎奇求变的外衣之下,深藏着老农般执着而朴素的恋土情结。
伍华从乡村起步,像燕子垒窝一样,飞翔在上虞的不同学校间,甚至不同的岗位上,他眷恋着田野上的孩子,眷恋着乡村里的教育。就这样辗转、采集,一点
一滴……
(作者系浙江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郝 波)
初识他是32年前的事了。那一年,还是代课教师的我,在县少工委的指导下,搞了一个“走近乡贤金近”的少先队公开活动,据说效果还不错,颇受圈内同行好评。
活动后第二天,伍华在我另一位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我家,谦虚地说是向我请教。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伍华。高个,瘦长,比我小七八岁,去年刚从师范毕业,是邻乡中心小学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一个“级别”比我高的正式老师,向我这个村小学代课老师请教,我深感惭愧与不安。可在和伍华的交谈中,他的真诚、友善、老练、达观让我彻底打消了自卑。我们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那天,我记得还留他在我家吃了晚饭。从此以后,我们便成了如水般清淡的朋友。
到底是“科班”出身,用不了多久,伍华的少先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本地学校圈里的口碑越来越好。他开展的那些活动,其主题大多取自本乡本埠的风土、人事,颇具特色,且深受孩子们欢迎。特别是伍华的语文教得好,不久,他就被评为县里的语文教坛新秀。再后来,伍华调到镇中心小学,不久成为了学校中层干部。每次听到这样的喜报,我由衷地为伍华高兴。
有一天,我得知伍华转岗成为镇校办厂的负责人。一个才20多岁的青年教师,正值教育事业的黄金时代,却从讲台跳到“商场”,我为伍华稍稍感到可惜。
大约过了一年时间的样子,伍华又完全从“商场”里跳了出来,通过考试,以出色的成绩,成为我们市(县级市)里第一所民营学校的老师。
我由衷地祝贺伍华。他一脸灿烂地说:“在校办厂是给自己制造一种经历。我们当老师的从学校到学校,生活就像一条直线,连个结也没有,有时候在直线上弯一下,是一种变化,是一番阅历。”
如此“不安于”生活,我为这个比我小七岁的老弟,在心底里叫好:为他的开拓、进取、创新、追梦……
在这所集聚全市教师智慧的学校里,伍华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除了主任的语文学科,还担任着学校中层领导。每每闲聊,我总能从他那里听到他的语文课搞了一个什么小课题研究得了奖,负责的学生处工作如何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等。
那段时间,伍华常说,站在较广阔的舞台上,常规工作之余,再回头看看曾经在乡村的一些教育尝试,有了更多的感悟。这些感悟是什么?伍华常常欲言又止,我也不甚明白,只觉得,伍华的选择,总有他自己的道理吧。
那几年,我埋头于童话育人办学实践。顺着童话这条藤,我们的实践也开出一些小花,结出了一点果实,赢得了省内外同仁的关注,常常有外省市学校领导专程来校参观指导。有一天,我接到伍华的电话:“何校长,我想带班子成员到您的学校学习,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安排一个时间啊?”忘了交代,这时,伍华已经从民营学校走出来了,进了大导演谢晋先生的故里——谢塘镇,担任谢塘镇小学的校长。
又回到僻陋的乡村学校去了?
我见到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原因——在我想来,在市区工作,这是很多老师的梦想,你为什么还回到教育资源奇缺的乡下?谢塘镇,可算是本地的不发达乡镇。
伍华带着班子成员,只顾着和我交流观点,畅谈他对新学校工作的设想,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他的神情和行为似乎在告诉我,他像一棵积蓄了一冬的树木,等待着春天的绽放。
果不其然,没几年,谢塘镇小学全面开发了“影视文化”课程体系,开设了“影视与表达”“影视与人文”“影视与艺术”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成功开发了《走近谢晋》《我爱影视》《影视阅读》《我爱DV》《影视ABC》等校本教材,谢晋电影博览馆落户谢塘镇小学更是成为上虞教育界、上虞乡贤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值得称道的是,学校把影视欣赏列入课表,保证了学生每周能看到一部影视片。谢晋少儿乡贤研究分院也被评为上虞市十佳少儿乡贤研究分院,谢塘镇小学还代表中国影视教育报告团赴美国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地作专题报告,推介教学成果。谢晋导演的人品、艺品、作品,激发了谢塘镇小学的发展活力,也让夏伍华找到了特色办学之路。
我为伍华感到高兴,因为,他找到了一个事业激发的点,再这样干上几年,受益于谢晋导演的小学影视教育一定可以成为乡村教育的一朵奇葩。
然而,“不安”的伍华再一次让自己的船儿拐向了另一个海港。不久之后,伍华又到上虞第一所小学教育集团化试验学校任常务副校长,他终究还是回到了城区。然而令人颇为意外的是,才两年,伍华又调到梁湖镇小学这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做校长。“历史”告诉我,伍华必将又有新动作。
果不其然,“夏伍华乡土写作教学工作室”正式“开张”,在他的号召、凝聚之下,本地八所不同的乡村小学开始探索新课程下儿童乡土写作教学最优化之路,一群扎根在乡村、活跃在乡土作文课堂的语文老师,亮出了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
我的书桌上,还放着伍华不久前送我的梁湖镇小学乡土教育成果资料:《乡贤张杰》《话说梁湖》《兰芎山》《糕塑技艺传承》《乡土写作》《跟着课本游梁湖》……凝望这些墨香氤氲的书籍,我忽然顿悟:伍华那貌似不安于现状、猎奇求变的外衣之下,深藏着老农般执着而朴素的恋土情结。
伍华从乡村起步,像燕子垒窝一样,飞翔在上虞的不同学校间,甚至不同的岗位上,他眷恋着田野上的孩子,眷恋着乡村里的教育。就这样辗转、采集,一点
一滴……
(作者系浙江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