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的人格探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以《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为代表的一系列才子佳人小说曾风行一时。这一系列小说既是明代以来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古代爱情与婚姻小说长期发展衍化的结果。“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曾被亚洲、欧洲多个国家翻译,风靡海内外,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别具一格。”但是,“自曹雪芹批評其‘千部共出一套’后,才子佳人小说一时成为反面艺术创作典型。”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也曾评价才子佳人小说为“那些书的文章也没有一部好”我个人认为评语似略欠公允。而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作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直接投注到主人公——才子与佳人身上,集中的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其中一系列才子形象的塑造,令人赞叹不绝。“才子”形象出现于小说中,始于唐传奇,后经元杂剧,明传奇与话本小说的交叉影响,到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把“才子”的形象推到了高峰。这些才子是集才、貌、情、德于一身,形成卓绝完美的才子形象。虽然人们在提到这些才子形象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等不良印象,且顿生鄙弃之感,但是甚少有人愿意去认真地探索一下这些才子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其时代特征及其根源,而才子的完美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却呈现出分裂的状态。本文仅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审美的层面对才子的人格美及其形成的原因做些简单的探讨。
  一、人格的继承性
  在中国人眼里,“才子”无疑是一种最理想的男性人格的代称。他并非象“帝王将相”一类字眼那样包含着人格以外的许多因素,而是一种纯度很高的内向人格结构,意味着人依靠天资智慧,发奋努力和与之俱来的才学,去获取现实的人生利益,包括仕途成功和婚姻幸福,同时它还要求具有入世社会的政治才能,强烈的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正是通常的“才子”典型应具有秉赋。但实际上在艺术作品中的情形却复杂很多。也更加完美化。在特定的时期“才子”这一个形象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到了明末清初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其“才子”这一形象的塑造更加完美化,具有一定的人格美。
  纵览历史,中国民众对文人墨客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敬。“‘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而多情的唐伯虎、才而狂轻的徐渭,皆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大才子。”这种对“才子”的仰慕和关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二、人格的完美性
  纵览才子佳人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才子一般都居住明朝江南地区,多为达官贵人之独子,才子都是因其貌美才高受到了佳人青睐,并借诗与佳人订盟,最终皆以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告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明末清初的一些下层文人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在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情感上勾勒出“才子”这一形象应具备人卓绝完美人格的四个方面即:“才、貌、情、德”。在这些诸多作品中“才子”都被赋予了完美的人格,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美。
  三、人格的分裂性
  现如今我们所谓的“才子”是否也具备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的人格美呢?我想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才子佳人小说多数都创作于清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些作品中卓绝完美的才子形象正是下层文人乌托邦式的幻想。是他们躲避外界压力为自己勾勒出的逍遥阁,在这个逍遥阁中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功名利禄、忘记改朝换代、内忧外患的种种烦恼。而在他们的笔下塑造出“才子”的人格美主要体现在“才、貌、情、德”四个方面,这些才子们又“随心所欲不通矩”。既追求个性解放,率性而为,又力图符合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至使作品中“才子”的人格产生了分裂。
  才子佳人小说的发展是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的。它是在封建社会的石板缝里钻出来的一枝小花,虽然苍白无力、枝叶柔弱,却反映了历史真实的一个侧面。“才子”人格的形成在每个时期都有其诸多的因素也表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蕴。但是清初“才子”的完美形象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理想人格的风范,又被染上了时代的审美趣味的熏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鲜明而活跃的身姿。
其他文献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阳光下,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聊天游戏,气氛和谐而宁静。”这幅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支撑着我最终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然而,现实往往令人惨不忍睹。当我带着笑容走进一年级教师的那一刻起,便被孩子们那天性好
期刊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种呈现的方式:显性文化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和传播途径呈现出来;隐性文化通过校风建设、师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高级形式呈现出来。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美、自然、和谐。倘若以“美”为基本标尺,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来说,也就能更好地在审美体验中意识到个体的存在,得到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美
期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只有通过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才能得以实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
期刊
王安忆应属当今文坛中较为独特、突出的一位女性作家。她不但是一位高产作家,且作品风格多变、视野广阔,对读者的喜好不断的进行调整,这是其他女作家无法比拟的。在她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总结出了她自己的一套创作理论,被称之为“四不原则”,即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这个“四不原则”可以说贯穿在王安忆所有的作品当中。下面,我主要以她几部著名小说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
期刊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虽然传统教育理念认为,美育只存在于与艺术相关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堂中,然而在现今的各科教育教学中,都能看到美育的影子。英语教学便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语言是声音的载体,而声音则是语言的表象。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很早就提出“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因此,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借音乐实践,助学生学会歌曲  (一)以情境教学,培养音高感念  在学唱《海》这首
期刊
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增的一门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的基础课程,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它有着这样的特点: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操作性强。因其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再遵循以往的教育模式即“粉笔加黑板”的教法,那样严重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
期刊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唱歌活动可以培養幼儿的乐感和美感,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忱。小班的幼儿大都喜欢跟着录音带手舞足蹈地唱唱、跳跳,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节奏的感受等能力都很弱。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唱歌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
期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产生于生产实践,与人类文明同时发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运用的广泛性。因此,就数学教学本身来说,它实质上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人的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思维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期刊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音韵铿锵,语言优美,便于记忆,读来朗朗上口。成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