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的“芝诺之箭”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q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22岁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正在纽约努力拓展写作之路,并因在《纽约客》上发表小说而开始受到关注。同时,他还在跟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热恋,被圈内人视为最佳恋爱组合。这位年仅16岁的文艺圈名媛,美得不可方物且绝顶聪明,经常在放学后跑到文艺圈名流喜欢聚会的鹳鸟酒吧里并备受追捧。塞林格对她是既痴迷不已又时常焦虑。他跟她那位冷酷无情的老爸一样,非常厌恶庸俗的社交圈里的一切,不希望她混迹于这种地方。实际上,他完全低估了这个小妞的能量,一年后,她就遇见了闻名世界的喜剧大师——53岁的查理·卓别林,并在18岁时成为后者的第四任、也是相濡以沫伴终生的妻子,还生了八个孩子。
  乌娜最终移情别恋这件事给塞林格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我们姑且不论,至少在1941年,他还沉浸在与美少女乌娜的爱情里。也是在这一年里,他在《时尚先生》杂志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破碎故事之心》。这篇富有才华而又极为自信的游戏之作从未被收入他的作品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心里,它的意义非同寻常。其中一方面涉及到他对于小说这种文体的态度,还有一个方面,是他试图传达自己对于爱情的独特认知——因为这篇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有很大可能正是乌娜。
  在小说写作技巧上,塞林格是个早熟的作者。在让其一举成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之前,他陆续发表的短篇小说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篇《破碎故事之心》后来没有被他收入集子里,固然有乌娜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他并不认为它是真正的杰作。它的价值,在其他方面,而对于他来说,这些已是过去式了。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今天的我们透过这篇风格奇特的小作品来探知塞林格小说思维的特质。
  40年代的美国,尽管早已有过了海明威式短篇小说的强烈冲击,但在时尚、大众媒体层面上仍然热衷于寻找各种“好看的故事”,最好是各种“温柔动人的言情故事”。当时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塞林格,常为那些杂志提出这种令人恶心的趣味要求而苦恼不已,他坚持与之划清界限,绝不妥协。在很大程度上,《破碎故事之心》即是出于嘲讽这种俗套故事趣味而动笔的。塞林格之所以是塞林格,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即便写这样一篇多少带有游戏性质的作品,他也能写得漂亮,能异常准确地把控行文的调子尤其是整体结构的要点,放得开、收得住,而不会让小说在尽情嘲讽与调侃中失之于油滑。如果没有对短篇小说文体的深刻认识,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塞林格先提供了一个流行故事文本片断,以非常夸张的叙述方式摆出了一位31岁的孤独印刷小工跟一位20岁貌美如画的姑娘在公交车上的偶遇场景,他为这位“可能是曼哈顿最有杀伤力的女人”的美所征服,也为此而痛苦不已。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他在煞有介事地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知道“怎么让男孩遇上女孩”的同时,开始以调侃的方式探讨那个男的搭讪姑娘的从低到高各种级别的庸俗套路。在逐一否定了各种可能性之后,他为这位可能来自西雅图的男主人公选择的符合其自身逻辑的方案,是抢劫。注意,从开始直到这里,读者的心态都会是非常轻松的,甚至是有些漫不经心的,抱着“我倒要看看这个胡说八道的故事到底会走向何处”的态度。再说了,反正也只是可能嘛。但是,谁都不会想到,解决方案竟然是抢劫,而男主人公霍根施拉格最终因此而锒铛入狱,被判处一年监禁。尽管此前轻松的调子到此会忽然一沉,但读者知道,游戏还在继续。
  接下来的虛拟通信部分仍旧充满了平庸无奇的套路感,而且只经过一轮半就不出意料地戛然而止。读者会觉得,这几乎就是常识嘛。一个愚蠢可笑的痴心男,以那样一种粗暴的方式去搭讪一位美女,就算是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还能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么?虽说多少有那么一点可怜,但总体上还是活该。啊游戏继续。看看作者还有什么花样可玩。因为说实话我们到此都还没有看到作者有什么高明之处。于是,他继续很不正经地写了下去,轻易就把这个游戏推向了庸俗的高潮:越狱。于是,我们看到监狱守卫开了枪,还打歪了,没能击中越狱主犯,却偏偏击中了倒霉蛋儿鲁莽花痴霍根施拉格。游戏结束。
  “于是乎,我为《科利尔周刊》写一篇‘当男孩遇上女孩’的小说——一个柔情、刻骨的爱情故事——的计划,因为男主角的死而流产了。”
  作者唯一强调的一点是,“我没法改变这个事实。”因为“事实仍旧是她没有回他的第二封信。就算等上一百年她也不会回的。”这话当然是说给那些愚蠢的热衷各种套路好故事的编辑们听的。可是这篇小说怎么办呢?就此收手,它当然啥都不是。那如何继续呢?
  接下来,作者终于亲自出场了,代那个没脑子的霍根施拉格给那位美女写下了一封深情的信,倾述了自己的孤独与爱,因此而来的愚蠢与鲁莽,以及他的“想要变得有钱有名有款有型”的纽约梦,当然还有他的无望与无所谓的状态。发力点出现在中间部分:
  “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这段话,之于前面的那些闹哄哄的游戏感十足的情节,是一记出人意料的撞击。这就好像先在桌面上摆了一个从品质到图案都很俗品的廉价花瓶,然后斜刺里突然有人挥起一锤,把它砸碎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莫名的寂静。尤其是信的结尾部分,当我们看到“我不指望你会回信,莱斯特小姐。虽然你的回信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想要的东西,但坦白地说我真的不指望。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实情。如果我对你的爱只是把我带向新的沉痛,那也是我活该”。至此,之前那种调侃嘲笑的叙述所营造的玩笑游戏的气氛瞬间消失殆尽。是的,这毫无疑问是塞林格式的转折。你会想,他的魔术开始了。
  当然,看到这里,我会很想说,“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这句话一定是在出现于这篇小说中之前就有过了,而且很可能是塞林格在给乌娜的信里写下的,或者至少也是他曾说给她听的。我还想的是,这句话就是这篇小说得以发生的原点,是它的种子。没有这句话,就没有这篇小说。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也很高,就是塞林格在此之前并没有对乌娜写过或说过这句话,他想过要写要说,但没有发出,最后终于想到要把它包裹在一篇小说里,然后再给她看,这才是他喜欢的表达方式。这句话,代表着他的爱情美学观,它需要被自然而又精准地嵌入到一篇技艺漂亮而又没那么了不起的小说里,唯有如此它才不会显得那么突兀,才有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想想看,乌娜看懂了么?当然。但这种方式恰恰不是她想要的那种。她想要的是一个温暖强大的父亲,而不是一个只想追求若即若离精神恋爱的伴侣。   接下来,作者又替女主人公莱斯特小姐草拟了一封动人的回信,写下了她那同等的孤独以及对自己少不更事的疯狂岁月的自省,她的淡泊名利、成熟与坚定。最后,她决定去监狱里探望他。真的非常之感人至深。在用两封深情款款的信让读者不免陷入感同身受的情境里之后,甚至觉得此时最好有美妙抒情的弦乐回响在周围的时候,作者突然笔调一转,就像拍了一声响亮的巴掌,把读者重新拉回到现实。“但贾斯汀·霍根施拉格永远不可能认识雪莉·莱斯特了。”两位主人公各回各的日常生活轨道,各有各的命运,平淡无奇地遇上各自会遇上的人,然后相忘江湖。
  好了,塞林格式的魔术在哪里呢?回想一下所有的情节,你得承认,确实已经完成了。无论如何,你想看到的任何一种感人故事的可能都落空了,但你又确实被他精心藏在里面的那句话意外地触动了。这一触动所产生的余波似乎还在不断荡漾开去,淹没了所有那些他以调侃嘲弄的方式信手拈来的情节,以至于让人觉得它们看上去甚至都没有原来那么可笑了。这就好像他能用空气给你制造一个廉价花瓶,然后打碎它,并用它的碎片重新拼贴出一个奇特的图案,足以让你在感叹之余回味良久。这就是塞林格的方式。它實际上的威力,其实远非打碎空气花瓶与重新拼贴碎片所能比喻。要用一个更准确些的比喻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他如何用一些貌似平常的情节和漫不经意的细节来构建其小说的叙事空间,在其文本深处总会埋藏着一颗“定时炸弹”,只不过它的威力会根据需要或大或小地设置而已,而一旦爆炸发生,之前所生成的一切都会被炸成碎片,而随后在读者的印象里,这些碎片会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废墟般的图景,为你呈现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会让你忍不住在浮想联翩之余去重读它们。如果说这种方式在《破碎故事之心》还只是初露端倪的话,那么在《九故事》里则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而在后来的《西摩:小传》《抬高房梁,木匠们》和《弗兰妮和祖伊》里,你会发现,塞林格甚至连那个“定时炸弹”置于何处都不告诉你了,因为他已将制造爆炸装置的技术发展到了化影于无形的地步,直到读完之后,要过一会儿你才会忽然意识到,并没有“定时炸弹”藏在哪里的问题,整篇小说其实就是一颗无声无光的炸弹,它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爆炸了,你所进入的小说文本,已然处在爆炸过后的寂静里,笼罩着极为平淡的烟雾,要是你不仔细看的话,甚至会误以为那只是平静的光影。当然这种近乎极致的叙事空间状态里也埋藏着坍缩的预兆:当塞林格的那种极为强烈的内倾力量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他的小说叙事空间必然会走向坍缩的,到那个时候,写作对于他而言,已然失去了意义。
  其实,关于这种趋势,即使是在《破碎故事之心》这样一篇不俗的游戏之作里同样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这里他信手摆弄一切材料,打碎任何世俗需要的意义,对于他来说世俗世界里的一切都是虚无可笑的,试图寻求世俗意义的任何人都注定是肤浅的,即使是美妙的爱情,也必须止于达成之前,否则就只能是庸俗不堪的下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小说美学观念,甚至人生观、世界观,都很像“芝诺之箭”的隐喻:那支射出的箭在抵达目标之前,就必须先抵达一半射程,而要想抵达这一半射程,它又必须先要抵达这一半射程的一半……如此不断切分下去,最后的结论是,这支射出的箭就永远都抵达不了目标。
其他文献
读书必先识字,正如识人先要认人一样。而如果我们把汉字看成一个人的话,那它一定是一个艺术气质浓厚的人。数千年来,中国以及汉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们,将汉字的艺术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我的心目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张表情丰富而生动的面孔,  而书写者就是美容师。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脸孔的“颜值”,写得好,颜值就提升,写得不好,颜值就降低。更为神奇的是,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又变成了一根眉毛,或
【摘要】信息披露属于商业银行的义务,而该义务之产生在于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所享有的知情权。从知情权讨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但可以确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受众,更能够明确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不同主体披露何种信息、如何披露等基础问题。  【关键词】信息披露 知情权 法定义务    商业银行有无必要进行信息披露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一些论者认为与客户、投资者相比,商业银行在某些方面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应当进行信息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第一要务。维护稳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圳市福田区从创新组织管理、运作模式、工作方式、考核形式入手,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基层维稳工作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而为维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基层维稳 组织管理 机制 转变    维护基层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当前基层维稳存在的主要
【摘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了以“校企相融,产学互动”为核心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相融 产学互动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摘要】“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种类和法律规制入手,分析如何将我国事实劳动关系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切实保护劳动者利益。  【关键词】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关系 权利义务    事实劳动关系概述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理论界普遍将事实劳动关系定义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建立劳动关系时,没有按照法律
摘要 让青少年认识到在特定情境中有道德问题的存在,这种对道德问题“知”与“觉”的能力就是道德敏感性。道德敏感性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缺失正是造成部分青少年“不知”与“不觉”的重要原因。因此,道德敏感性的培养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青少年 道德敏感性 道德教育    道德敏感性:涵义及成分    从“道德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出发,在对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阶段学说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摘要】通过对重庆高职教育和城乡统筹情况分析,针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重庆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高职院校以自身教育资源为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完整合理的高职教育体系和机制,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主力军,有力助推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 城乡统筹 对策3    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
一  我曾看过班上一个女孩子的文章,她写,要在大海一样的世界里找到知音是特别难的事,而她很幸运,仅仅在五百人的通讯录里就找到了。对方除了和她性别不同,性格也好,喜欢的事物也好,甚至对社会的看法,都很少相左。烦恼很快出现了,每天通电话,一人讲了什么,对方说一句:我也是!就可以进入下一话题。她写,谁能想到,亲密渐渐成了一堵隔墙,反而让人越来越远。虽然还是同类,还是能随时打电话,但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有些
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惧。  君宪徒闻俟九年,庙谟已是争孤注。  此数句言辛亥革命前之朝野情形。清末政坛风雨飘摇,已经十分危殆,而朝野沉酣如故,居然不觉有异。一如燕筑巢于帐幕之上,浑然不知帐幕随时撤去之危险。“巢燕何曾危幕惧”一句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云:“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此实指清末政治根基不稳,有釜底抽薪之深忧。陈寅恪素持社会制度与文化乃彼此依存之关系,此二句即写制度之危
如果说这本笔记本代表了我所向往的学问音韵学,那么,对于我,音韵学又代表了什么呢?我想到一个比喻:在几十年学术生涯中,它代表的是我的“远方”。  我对音韵学开始有所关注,是在1983年。那时,我曾跟随任半塘先生进行敦煌写本校勘,注意到敦煌卷子的书写习惯颇不同于其他的唐代书写,而使用了特殊的同音替代字。成都龙晦先生留给任先生几本笔记(俗称“龙抄”),指出这些字是同唐代西北方音有关的。它们可以作为校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