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和他的斋名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画家都愿意为自己的画室起一个斋名或几个斋名,以表示自己的志趣和爱好。程十发也不外乎此,但与众不同的是程十发的不同斋名是随着他的艺术人生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斋名,能清楚地反映了他的艺术进程。
  程十发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画的是传统的山水画和人物画,20世纪5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在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绘制连环画,由于过去学的是传统技法,而今连环画、年画创作完全要写生功夫,用写生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程十发深感自己的写实技法不够,除拼命用功学习西方素描和深入生活写生真人真物之外,还给自己起了斋名叫“步鲸楼”,即步曾鲸后尘之意也。曾鲸是明代以提倡写生写实著称的大画家,程十发以前人的写实精神,来勉励自己不断在写实的道路上奋进。
  


  进入20世纪60年代,程十发的连环和年画创作进入了成熟期,从不会画画时创作的连环画《野猪林》到60年代《阿Q正传一百0八图》和《胆剑篇》等,“步鲸楼”正起到了激励程十发不断写生,不断用现实手法创作,从而在绘画艺术上获得了成功。1957年,程十发从出版社调到了上海中国画院,画院以创作国画为主,程十发又回到了他青年时期学习的氛围之中,自然兴奋不已和游刃有余。但此时的他仍沉浸在连环画创作给他带来了欢乐和成功之中,他难以割舍连环画之情,而出版社也少不了他这一位连环画高手和快手,所以他调入画院后,利用晚上时间仍不倦的创作连环画,并把连环画技巧和传统国画技法加入进来,创作属于他自己的水墨画,实际上是变革现代的国画。当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困难,画家也常常为经济拮据而发愁,这样更加重了程十发的负担,他必须多画连环画,插图来赚取稿费,养家糊口。程十发太难了,他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多画即使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这时的他,觉得斋名“步鲸楼”已经不能达意了,就重新起了一个新的斋名,“不教一日闲过之斋”,就此出现在程十发的画幅之中,程十发抓住每天每时,分分秒秒,发奋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程十发的绘画艺术除可称长足进步外,还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完美、成熟,至今人们在赞叹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精美画作之时,不应该忘记他的勤奋、他的刻苦,不要忘记他的“不教一日闲过之斋”。
  


  即使20世纪70年代文革时期,程十发只要一有机会仍笔耕不辍。到了80年代前后,程十发的国画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开创了程十发的新风格,人们至今赞叹不已的几幅国画精品都创作于那个时期。1980年,程十发作为北京荣宝斋首位到日本开个展的画家获得了赞誉,国内及海外来求画者不断,当然赞美之声此起彼伏,这时的程十发觉得又应该更改斋名了,他记得古训“满招损谦受益”,他还要进步,就必须保持谦虚的姿态。这时他巧妙沿用自己的姓和历史人物程咬金的姓相同的条件将程咬金著名的三板斧妙用在了自己的斋名上“三釜书屋”,意即你们也不要赞誉我的画,我也只不过程咬金三斧头而已,本事不多。并且以免“三釜”的“釜”有刀光剑影之感,他将三“斧”的“斧”改成了“釜”,即为锅子的意思,音仍读“三斧”的“斧”。后不断有人问他,“三釜”的三只锅子是什么,他笑答:国家、集体、个人的三只锅子,即国家有了,集体才会有,有了集体,才会有个人。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三釜书屋”正是一个有趣的斋名。
  20世纪80年代后期,程十发在松江建造了一栋小楼,作为沪上躲避闲人杂事的去处,在那里他也经常画画,在松江画的画上他都是使用“修竹远山楼”的斋名,此斋名是取自黄鹤山樵的一幅名画之名,而实际上正反映了他松江小楼的处境。因为松江后面有余山,但离开较远,屋外小园内种了不少竹子,故称“修竹远山楼”名符其实。
  


  到了2000年之后,程十发的身体日见衰老。2002年,程十发因心律衰竭在瑞金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使老人家又重获新生,在出院后来到他的程家桥新居,第二天起身就用四尺整宣纸写了一首打油诗:“今日重回程家桥,风光依旧宅门高,而今借重三板斧,老朽耄矣让儿曹。”诗中第一句,是他借程姓和程家桥之程,表白他本应住在程家桥,这是程姓之家。第二句反映了他病后重生的喜悦心情及不忘到新居,觉得新居比老房子要好得多的满足之情。第三句他仍旧不忘程咬金,仍不忘三釜书屋,而今,他及子女们都要牢记三板斧给他带来的成功,谦虚、勤奋给他带来的结果,望后辈们仍保持谦虚品德,将这一精神继承下去。第四句的意思更明白无误地表达他进一层的谦虚和谦让之意,自己老了,今后要靠后辈们继续努力了,再创新风格,再绘新作品,表达了老人家极为谦和的心态。第二天我要为他的书房刻一块匾,请他题写“三釜书屋”,不料他写了四个大字“三釜老屋”,老人家又为自己更改了斋名,他觉得自己“老”了。此斋名一直沿用至今。
  


其他文献
梅墨生在当今画坛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许多人都说,他的艺术风格和处世之道一样,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对此梅墨生说:“误解我的人,会说我清高,怪,不合群,不随大流。理解我的人,认为我独往独来。艺术史上真正不朽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开宗立派,他是领先人物,这样的人物会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可,流芳百世;还有一种人独立于时尚之外,从来不随波逐流,甚至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如约来到了国家画院
期刊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例如文中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关于《三字经》一文的作者,主要说法有三:  一、明代《广州人物传》、《广东新语》,清代《大云山房记》以为作者应是宋
期刊
新碶,这座崛起在宁波北仑的滨海新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纵横交错、碧波荡漾的岩泰河水系自南向北缓缓流入海口。她因拥有13公里深水航线而被称为“黄金水道”。  2011年金秋十月,新碶街道健身气功活动站的功友们,沉静在节日般的欢乐中。全区从十多个站点选派出1160名习练者,要参加北仑区举办的“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启动仪式暨全国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宁波北仑大会”表演。运动员身着鲜艳的练功服
期刊
摘要:1926—1931年间席卷国内和南洋的古装类型片及其“本事”,迄今为止的研究只局限在电影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基本处于双重失语状态。早期古装类型片的产生源于商业驱动、剧本荒、民间文学和受众趣味等多重因素,更受到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语境下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制约。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与其“本事”虽然同为一体,但由于电影化的改塑和市场化嫁接,二者又存在着某种
期刊
在水中绽放的瓣瓣灵芽,犹如自心中馥郁不败的觉华;在手中摩挲的把把砂壶,有似自性中圆满含光的月轮。“羡诗客,慕僧家”。诗、画、书、禅、茶、壶,自古为文人雅士不得不习之艺,不得不尚之趣。无画境不足以发诗情,无书理不足以益画境,无禅心不足以究书理,无茶道不足以醒禅心,无壶器不足以显茶道。种种方便施设,最后统归于性灵之升遐。  中华禅茶文化和禅画艺术的当世传承者——月照上人引诗、书、画、禅皆人茶道,即茶道
期刊
我与德利兄相识已有30多年了,可以说对他的为人,他的艺术是极熟悉的。尽管他近些年全身心的致力于他所从事的影视美术创作的研究,同时我也特别的发现他的书法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提高,日近成熟和老辣。观赏他的书法形体妖冶多姿,刚柔兼备,行笔欹侧顾盼,欲放又收,欲行又止,结构亦松亦紧,亦拙亦巧。那种非秦非汉,非晋非魏,表现着取诸家之长,融会古今的格调,看起来很耐人寻味。  早在七十年代中期,我和德利兄在
期刊
生活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继续,渐渐发现,除了日常琐事,我所能做的只是在画布上努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通过画布从日常琐事逃离到一个我自认为的‘‘清凉世界”。  最羡慕道家里的神仙,“肌肤若冰雪,卓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白云,驾飞龙”是我对自由的最大想像了。会飞,还想怎样?  常常梦到自己在云层里飞,手臂轻划,然而速度极快,且有凉风,感觉非常的惬意。有
期刊
墨生其人,众说不一。褒之者,称其慷慨好义;贬之者,谓其露才扬己。然无论褒贬,一个显在的事实是:墨生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墨生的不凡在于他既是理论家,又是艺术家。然而,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让人称奇。因为这样的人在古代、在当代都不是“稀世之珍”;还有人以为墨生的奇特在于中专毕业的他不仅一度执中央美院之教鞭,而且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主任。但是,仅仅如此,便认定墨生的奇特,那也只能说明我们智力的平庸与治学的草
期刊
阳太阳,1909年生,广西桂林人,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广西书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广西政协副主席、现任广西美协名誉主席、桂林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倘若说有“感动中国”的画家,年近百岁的阳太阳可谓当之无愧。他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苦心砺志、勤笔耕耘、盈筐写生,踏遍祖国千山万水,以崇尚生活,表现自然为基调,最终将漓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于画幅之上,并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峰峦,铸就
期刊
华夏文明,历史悠远灿烂,先圣先贤留下许多直至今日都令世人赞叹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无尽宝藏着实让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兴奋与自豪。在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知晓,天道循环,有先必有后,有盈必有亏,有强必有弱。毫无疑问中国艺术文明在傲视群伦的同时,也有其一定的不足之处。  艺术是神圣的,多少人为其奋斗终生。正是这些锲而不舍的奋进者。那瑰丽的艺术殿堂才愈来愈奇美,越来越辉煌。河流奔腾,岁月流逝。到了我们这个崭新的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