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世界”是什么,如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外交和国际关系学界热议的话题。继约请外交部长杨洁篪及多位外交高官发表高见之后,本刊再约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王毅阐述自己的看法。——编者手记
面对大调整、大变革的世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明确了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长远目标。这一理念和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从根本上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类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怎样构筑这样的世界这些中国和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
如何理解和谐世界理念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如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果说前五点认识大体解读了我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构建这个世界。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已就此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从我们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报告强调我们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的前提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各个大国都能坚持和平发展,否则和谐世界实现不了。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承诺和平发展,既是我们对外宣示要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将成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其他大国而言,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宣示显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我们对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为,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几十年来的丰富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次,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报告强调我们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然途径,也是和谐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必然形态。西方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这里所说的永恒利益,显然是指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且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损害别的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一己之利。这句话也描绘了迄今为止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通过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公开地向世界承诺愿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我们不仅这么说了,而且也这么做了。改革开放就是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开端,也为实施互利共赢提供了基本条件。我们在新时期的发展,就是从开放国门和吸引外资开始的,所以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并逐步适应互利共赢的理念。开放式的发展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模式同时使我们获得了加速度的发展,减少了复兴进程中的阻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世界上最有资格来谈互利共赢的国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我们要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也就是说,互利共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利益共享,还应该照顾和支持那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就将互利共赢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赞成杨洁篪部长关于互利共赢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提法。互利共赢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确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体现在各个领域、各方面交往当中。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外交上不断强调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要使中国的政策主张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起来。这些都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思想。回过头看,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现与世界共同发展,与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原因所在,并为我们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许有人会问,互利共赢是不是会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证明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一开始就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使我们能够更根本、更长久、更辩证、从而更可持续地维护和拓展了我们的国家利益。
第三,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周边地区是与我们的利益交融最深入的地区,也是我们可以更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地区。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我们所在亚洲地区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充满多样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大小强弱都不一样。所以在周边构建一个和谐地区,首先要追求一个“和”,就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国家共同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尊重本地区各国的“不同”,形成“和而不同”,最终构成一幅在尊重多样性前提下,各国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和谐图景。
我们要看到,和谐世界目前更多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美好理念。实现这个理念,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谐世界理念的现实意义,这就是我们可以举起这面旗帜,更加有信心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有说服力地宣传解释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的外交活动。这个理念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奋斗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我们要逐步把握和发掘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外交工作当中不断地加以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地加以发展,从而使我们不断地接近这个崇高目标。
总之,和谐世界的提法是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最终理应形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使其既富有时代特征,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面对大调整、大变革的世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明确了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长远目标。这一理念和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从根本上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类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怎样构筑这样的世界这些中国和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
如何理解和谐世界理念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如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果说前五点认识大体解读了我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构建这个世界。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已就此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从我们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报告强调我们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的前提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各个大国都能坚持和平发展,否则和谐世界实现不了。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承诺和平发展,既是我们对外宣示要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将成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其他大国而言,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宣示显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我们对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为,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几十年来的丰富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次,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报告强调我们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然途径,也是和谐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必然形态。西方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这里所说的永恒利益,显然是指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且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损害别的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一己之利。这句话也描绘了迄今为止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通过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公开地向世界承诺愿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我们不仅这么说了,而且也这么做了。改革开放就是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开端,也为实施互利共赢提供了基本条件。我们在新时期的发展,就是从开放国门和吸引外资开始的,所以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并逐步适应互利共赢的理念。开放式的发展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模式同时使我们获得了加速度的发展,减少了复兴进程中的阻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世界上最有资格来谈互利共赢的国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我们要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也就是说,互利共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利益共享,还应该照顾和支持那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就将互利共赢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赞成杨洁篪部长关于互利共赢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提法。互利共赢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确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体现在各个领域、各方面交往当中。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外交上不断强调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要使中国的政策主张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起来。这些都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思想。回过头看,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现与世界共同发展,与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原因所在,并为我们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许有人会问,互利共赢是不是会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证明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一开始就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使我们能够更根本、更长久、更辩证、从而更可持续地维护和拓展了我们的国家利益。
第三,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周边地区是与我们的利益交融最深入的地区,也是我们可以更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地区。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我们所在亚洲地区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充满多样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大小强弱都不一样。所以在周边构建一个和谐地区,首先要追求一个“和”,就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国家共同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尊重本地区各国的“不同”,形成“和而不同”,最终构成一幅在尊重多样性前提下,各国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和谐图景。
我们要看到,和谐世界目前更多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美好理念。实现这个理念,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谐世界理念的现实意义,这就是我们可以举起这面旗帜,更加有信心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有说服力地宣传解释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的外交活动。这个理念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奋斗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我们要逐步把握和发掘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外交工作当中不断地加以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地加以发展,从而使我们不断地接近这个崇高目标。
总之,和谐世界的提法是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最终理应形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使其既富有时代特征,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