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辉煌到平淡
于贻泽,上海人,1946年出生,川沙县高桥中学学生,在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接受乒乓球训练,1964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同年进入国家青年队。于贻泽右手直板近台快攻型打法,1965年和1973年两次参加世乒赛。1973年1月,国际乒联公布世界优秀选手排名,于贻泽在中国运动员当中仅次于刁文元,位列第七。这一年萨拉热窝世乒赛上,于贻泽作为男单种子选手,是中国队里的“排雷工兵”。上世纪80年代,于贻泽退役后曾担任八一队主教练和上海队主教练,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教练。1984年代表体育界当选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届政协委员。
郑怀颖,1950年1月出生,福州人。右手直握球拍,近台快攻型打法。1962年进省体育场业余体校重点班,1964年2月底在武汉举行的21城市少年女子乒乓球锦标赛上,代表福州五中获得基层学校组团体冠军。16岁时代表福建队参加全国锦标赛。1965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曾4次参加世乒赛。1971年名古屋世乒赛中,她淘汰了日本的上届冠军、女单1号种子小和田敏子。1973年第三十二届世乒赛女子团体赛中日之战,排在1号主力的郑怀颖连同双打,一连打了8局,以凌厉的快攻战胜了削球手横田幸子和大关行江,成为表现最为出色的中国选手。1974年9月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郑怀颖参加女团、女双和混双比赛,全部夺冠。不久,她身染重疴。缠绵病榻数月之后,参加了1975年2月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世乒赛。中国女队时隔10年再次登鼎,郑怀颖在团体赛中单打5次上场,双打6次上场,保持全胜。
郑怀颖温文尔雅,天生丽质,从中国乒乓球队出访、比赛的新闻纪录片中,人们记住了这位福建姑娘球艺精湛,斗志顽强,以及眼睛清澈明亮,留着长长的刘海,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形象。
1977年伯明翰世乒赛后,27岁的郑怀颖宣布退役。不久,与于贻泽喜结连理,定居上海,在上海体育科研所从事科研工作。退役后的郑怀颖当过中国青年队教练,培养出齐宝香、耿丽娟等多位世界冠军,后曾赴台湾执教。几十年来,夫妇俩在浦东办过乒乓球学校,在浦东乒乓球俱乐部担任教练,经常一起到松江、闵行等地基层街道社区参加和指导业余乒乓球活动。二人相濡以沫,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走四方,回故乡
郗恩庭,1946年出生,13岁入保定业余体校开始乒乓球集训,曾获保定市少年单打冠军和中学生比赛冠军,14岁参加河北省乒乓球队。1965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1971年首次参加世乒赛,获得团体冠军和单打第三名。在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上成为继容国团和庄则栋之后我国第三位男子单打冠军。郗恩庭是中国乒乓球快攻结合直板弧圈球打法最早取得成功的选手,发球、弧圈球和加减力推挡是三大绝技。1975年退役后,他在国家青年队担任总教练,并曾去法国、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国家援教。1983年回国后,他先是配合许绍发担任国家队教练,一起负责选拔国家队队员,1990年后担任男队主教练,后来又执教国家女队,培养出陈静、戴丽丽、李惠芬等一批出色的选手。郗恩庭主要从事青少年训练,并创办河北正定乒乓球学校。
林美群,1948年出生,印尼华侨,祖籍福建,从小在国外长大。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削球,步伐灵活,双打和搭档配合默契。林美群在世乒赛中两次闯入女双、一次女团决赛,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为世界冠军。1975年退役后,曾在科研机构做过技术工作,当过教练。
经队友撮合,郗恩庭与林美群相恋,并于1976年6月成婚。林美群回忆当年,说:“最初我可真没想到自己会跟他走到一块,就是心里一直挺崇拜他的。那时候我看他,绝对要‘仰视’,因为他是世界冠军嘛。”而郗恩庭说:“1963年的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上,我俩就见过,不过那时她只有17岁。”为了更好地支持丈夫,林美群一度放弃乒乓球,调进一家科研所工作。他们的女儿郗林在日本完成大学学业后,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上班。林美群与丈夫有了更多相处的时光,经常陪伴郗恩庭一起出国讲学、执教。
国内好几家俱乐部重金力邀郗恩庭执教,国外也有一些俱乐部出高薪邀请他加盟。郗恩庭没有动心。2003年9月,河北正大乒乓球学校正式建立。郗恩庭说:“走在家乡的大街上,还有老球迷认出我。故乡养育了我,我想自己不过是做了本应该做的,人们却还一直记着我。这种幸福与快乐的感觉,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夫妻俩为报答故乡的培养,搬迁到保定定居。郗恩庭在正大乒乓球学校担任副校长兼总教练。多年不摸球拍的林美群也重操旧业,为丈夫打工,成为乒乓球学校的一名全职教练。正大乒乓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对象都是些娃娃选手。看到其中有些苗子潜质不错,两人执教十分投入。夫妇俩经常打网球,还是中直机关网球队的成员。
于贻泽,上海人,1946年出生,川沙县高桥中学学生,在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接受乒乓球训练,1964年被批准为运动健将,同年进入国家青年队。于贻泽右手直板近台快攻型打法,1965年和1973年两次参加世乒赛。1973年1月,国际乒联公布世界优秀选手排名,于贻泽在中国运动员当中仅次于刁文元,位列第七。这一年萨拉热窝世乒赛上,于贻泽作为男单种子选手,是中国队里的“排雷工兵”。上世纪80年代,于贻泽退役后曾担任八一队主教练和上海队主教练,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教练。1984年代表体育界当选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届政协委员。
郑怀颖,1950年1月出生,福州人。右手直握球拍,近台快攻型打法。1962年进省体育场业余体校重点班,1964年2月底在武汉举行的21城市少年女子乒乓球锦标赛上,代表福州五中获得基层学校组团体冠军。16岁时代表福建队参加全国锦标赛。1965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曾4次参加世乒赛。1971年名古屋世乒赛中,她淘汰了日本的上届冠军、女单1号种子小和田敏子。1973年第三十二届世乒赛女子团体赛中日之战,排在1号主力的郑怀颖连同双打,一连打了8局,以凌厉的快攻战胜了削球手横田幸子和大关行江,成为表现最为出色的中国选手。1974年9月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郑怀颖参加女团、女双和混双比赛,全部夺冠。不久,她身染重疴。缠绵病榻数月之后,参加了1975年2月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世乒赛。中国女队时隔10年再次登鼎,郑怀颖在团体赛中单打5次上场,双打6次上场,保持全胜。
郑怀颖温文尔雅,天生丽质,从中国乒乓球队出访、比赛的新闻纪录片中,人们记住了这位福建姑娘球艺精湛,斗志顽强,以及眼睛清澈明亮,留着长长的刘海,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形象。
1977年伯明翰世乒赛后,27岁的郑怀颖宣布退役。不久,与于贻泽喜结连理,定居上海,在上海体育科研所从事科研工作。退役后的郑怀颖当过中国青年队教练,培养出齐宝香、耿丽娟等多位世界冠军,后曾赴台湾执教。几十年来,夫妇俩在浦东办过乒乓球学校,在浦东乒乓球俱乐部担任教练,经常一起到松江、闵行等地基层街道社区参加和指导业余乒乓球活动。二人相濡以沫,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走四方,回故乡
郗恩庭,1946年出生,13岁入保定业余体校开始乒乓球集训,曾获保定市少年单打冠军和中学生比赛冠军,14岁参加河北省乒乓球队。1965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1971年首次参加世乒赛,获得团体冠军和单打第三名。在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上成为继容国团和庄则栋之后我国第三位男子单打冠军。郗恩庭是中国乒乓球快攻结合直板弧圈球打法最早取得成功的选手,发球、弧圈球和加减力推挡是三大绝技。1975年退役后,他在国家青年队担任总教练,并曾去法国、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国家援教。1983年回国后,他先是配合许绍发担任国家队教练,一起负责选拔国家队队员,1990年后担任男队主教练,后来又执教国家女队,培养出陈静、戴丽丽、李惠芬等一批出色的选手。郗恩庭主要从事青少年训练,并创办河北正定乒乓球学校。
林美群,1948年出生,印尼华侨,祖籍福建,从小在国外长大。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削球,步伐灵活,双打和搭档配合默契。林美群在世乒赛中两次闯入女双、一次女团决赛,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为世界冠军。1975年退役后,曾在科研机构做过技术工作,当过教练。
经队友撮合,郗恩庭与林美群相恋,并于1976年6月成婚。林美群回忆当年,说:“最初我可真没想到自己会跟他走到一块,就是心里一直挺崇拜他的。那时候我看他,绝对要‘仰视’,因为他是世界冠军嘛。”而郗恩庭说:“1963年的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上,我俩就见过,不过那时她只有17岁。”为了更好地支持丈夫,林美群一度放弃乒乓球,调进一家科研所工作。他们的女儿郗林在日本完成大学学业后,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上班。林美群与丈夫有了更多相处的时光,经常陪伴郗恩庭一起出国讲学、执教。
国内好几家俱乐部重金力邀郗恩庭执教,国外也有一些俱乐部出高薪邀请他加盟。郗恩庭没有动心。2003年9月,河北正大乒乓球学校正式建立。郗恩庭说:“走在家乡的大街上,还有老球迷认出我。故乡养育了我,我想自己不过是做了本应该做的,人们却还一直记着我。这种幸福与快乐的感觉,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夫妻俩为报答故乡的培养,搬迁到保定定居。郗恩庭在正大乒乓球学校担任副校长兼总教练。多年不摸球拍的林美群也重操旧业,为丈夫打工,成为乒乓球学校的一名全职教练。正大乒乓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对象都是些娃娃选手。看到其中有些苗子潜质不错,两人执教十分投入。夫妇俩经常打网球,还是中直机关网球队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