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绝壁凿出“生命渠”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hui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份英雄”:一生只为一条渠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
  半个世纪前,关于团结村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苞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苞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长大。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动员会上,有人抵制。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难,物资运输难,聚拢人心更难。每月初,黄大发都要在晚上召集村里20个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冬去春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一条跨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为稻田。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如今的草王坝,新农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幻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宗旨。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铁汉柔情”:一心为乡亲吃上白米饭
  擦耳岩,垂直高三百多米,岩下丛林茂密,深不见底,岩壁风化光秃,飞鸟不立。
  这是修渠的必经之路,只要劈开这阻隔两村的灵宝山擦耳岩,野彪村的螺蛳河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1959年,黃大发带领的修渠队伍在这里遇到了难关。没有起重设备,没有风钻打眼,没有……什么都没有!
  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着几名党员来到山顶,把绳子一头系在大树上,一头拴在腰间,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心提到了嗓子眼,冷汗一颗颗往下滴。
  凭着经验和仔细观察,黄大发终于在悬崖峭壁找到放炸药的合适位置,攀着绳子爬上山顶后,一炮打开了施工的缺口。
  去城里拉水泥的汽车到离草王坝30公里的地方,突然下大雨涨水,车陷入泥潭过不了。黄大发在车里守一夜,因为怕水泥被偷,他只有睡水泥上,被蚊虫咬了一整夜。
  平正乡原党委书记雍思玉曾在全乡干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全乡干部都发扬黄大发这样的铁汉精神,我们乡一定会大变样!”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绕是铮铮铁骨,也有心中柔软。每次谈及家人,黄大发眼里流露出的,是愧疚、是感慨。
  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大儿子在家里没人管照,一跤跌在火塘里,双手严重烫伤,落下了残疾。二十出头的二女儿患了肾炎,躺了几个月就走了。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又走了。埋葬完亲人,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抹掉悲痛的泪水,又带着工具上了山。
  “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我们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儿子培养成村官,我说你没有为大家做什么贡献,就不配做村官。别人就会说闲话,一辈官二辈还是官。”“我对儿女没有要求,只要他们走的是正道。”   简单的言语,朴素的道理。在二儿子黄彬权的记忆中,父亲很严厉,也很慈爱。修渠期间,黄彬权的工段由村民组长安排,他身体不大好,又嫌分到的工段离家最远,就想到父亲是指挥长,可以打个招呼,把工段调近点儿。没想到,话刚出口,就被父亲痛骂一通,再不敢言。
  一生倔强的黄大发,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心中对家人的爱。
  外孙女陈燕读一年级时躲在家里不想去上学,黄大发知道后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一早就背起书包,拉住陈燕的小手进了教室,坐在教室后面陪着她一起上课,竟也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老师讲。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直到在他的陪伴和影响下,陈燕慢慢有了学习的兴趣,后来考上了上海的大学。
  儿媳妇插秧时不慎摔断了腿,黄大发叫妻子拿出家里仅有的三千元积蓄送到医院就医。家里的收支全由妻子掌握,每次到乡场赶集,黄大发都要与妻子结伴而行。他说,要给儿女们做一个夫妻和睦的榜样。
  “上善若水”:一生不变是初心
  2015年春,贵州省委大楼迎来了一位访客。寒风中,80岁高龄的老支书黄大发一步步迈上石阶,在“为人民服务”的碑刻前久久伫立凝望。
  “有生之年,我想去省城看看。”
  这是黄大发老人80岁的生日愿望。为了这愿望,县、乡党委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带着老支书来到贵阳。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老支书到了省城,既没有提出到风景名胜古迹参观,也没有说去热闹的商场逛逛,而是想去省委机关看看。
  十多分钟后,他微笑着对大家说:“心愿了了,我们回家。”返程路上,随行的同志问他为什么不去甲秀楼、花溪到处走走看看?他说:“党组织信任我,把村子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可以给组织交一份答卷了,这就是我的心愿。”
  回望大发渠,水至善至柔,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在流动。
  1996年秋,草王坝新的村小落成,孩子们上学不用再翻山越岭走5公里多的山路。新学校修房子占用了1亩多承包地,主人家提出了3000元现金和300斤谷子的补偿要求。黄大发卖掉了新打的一千多斤谷子,卖掉了才养到半大的年猪,东拆西借,凑齐了钱粮。
  1997年的除夕,全村199户只有黄大发一家吃的还是苞谷沙,他却说:“只要孩子们能上好学,我再吃几年苞谷沙有啥打紧?”
  1994年初,水渠眼看还剩600米就要贯通,修渠工程却因工程款用完而停了下来。黄大发与群众商议后达成一致,决定贷款修渠,按照土地受益亩数分摊在群众户头上。黄大发咬着牙,顶着妻子、儿子的埋怨,用仅有的三间老房作抵押从信用社贷了一万元,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他一辈子腰杆都硬邦邦的,说话做事得罪了不少人。”村主任沈仕章回忆说,干工作几十年,从村民到乡领导,黄大发得罪的人不少。有人暗地使坏,悄悄把他家的杜仲刮了皮,把地里的菜籽砍倒一大片,堆放的苞谷秆也被一把火烧了,老伴坐在地里欲哭无泪,黄大发简单安慰几句又上山修渠去了。
  全村黄姓人家只有三十多户,一百多户是徐姓人家,是什么让黄大发能赢得群众真心擁护?
  “是公心!”70岁老党员徐开伦竖起了大拇指。每次拉水泥的车厢里撒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来补一补,他坚决拒绝!“修渠那几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二十来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71岁的老会计杨春有记忆犹新。老人种下的一百多棵李树结了果,有人劝他把果子拿去卖,他拒绝说:“栽下李子树就是拿给大家吃的,觉得好吃了,才会想去种。”
  “我们共产党员要清白,不要乱吃乱喝乱来。我住了几十年的破烂房子,只要不漏水就行。既然是共产党员,就要先为群众打算,不要想把自己搞得堂堂皇皇的。”
  律己以严,黄大发待人却宽。保卫组的徐贤寿绰号“猴子”,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不参加劳动,水渠修好后偷偷去挖个口子来灌自家的地。村民恼了,五花大绑送到派出所。黄大发跑去把人领回来,说服众人把开的口子留了下来。如今徐贤寿已是保卫组的组长,带头搞起了海椒种植,日子殷实不少。
其他文献
毛丰美(1949-2014),辽宁凤城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连续当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2012年度中国法治人物”等称号,2015年被追授“全国时代楷模”称号。2015年12月15日,中共辽宁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毛豐美
期刊
田桂英,1930年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她任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副司机、司机长,成为我国第一名女火车司机。1950年,她驾驶“三八”号机车,6个月安全行车3万多公里,同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任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工程处工会女工科副科长。  当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靠烧煤运行。要成为女火车司机并不容易,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对女性身体条件的要求高——10多斤重的平板锹,1
期刊
张成哲,1933年出生,辽宁省盖州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设备分厂厂长,沈阳市劳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先后兼任沈阳市、辽宁省职工技协副主任。1979年、1989年,他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曾当选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  1950年,张成哲进入沈阳铸造厂当钳工。他爱学习、肯钻研,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搞技术革新,1956年才23岁便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他曾在2
期刊
他将自己的人生路融入企业的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了“铸造大工匠”的传奇;他把自己的事业梦汇入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国梦,一步一个台阶,谱写了一曲“知识工人有力量”的新乐章。他就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铸锻分公司铸造车间高级工人技师毛正石。  志如石坚,潜心自学脱颖而出  毛正石今年54岁,1997年入党,35年前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当了一名普通的铸造工人。“翻砂匠”是工厂有名的苦、脏、累岗位
期刊
郭明义,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1977年1月参军,曾被部队评为 “学雷锋标兵”,1982年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至今,现任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他先后获得“全國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代雷锋”“201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首届中华儿女年度人物”等荣誉。2012年11月当选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3年11月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
期刊
大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西岗大队始终把夯实公安党建基础工作置于先导性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抓好“紧、严、活、实”四个字,即围绕“抓紧学习、严明纪律、激发活力、注重实效”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取得了明显实效。近年来,西岗大队被公安部授予“规范执法示范单位”称号,被辽宁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文明办、省公安厅联合授予“爱民模范集体”称号,荣立大连市委、市政府
期刊
人物记事  ■他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先后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当选为辽宁省第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曾经高考落榜的他发愤自学,如今能够准确地翻译进口设备的工艺说明文件,敢与洋专家“叫板”。  ■他创下了当时大型齿轮加工4级精度的全国之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徐强精度”。  ■他
期刊
我叫李茂生,今年71岁,党龄47年,是丹东凤城市的一名退休科技工作者。在党的多年培养下,我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如今,作为科技志愿者的我,做的依然是果树科研和服务果农的工作,通过奋斗与奉献,不断实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多年来,经常有人问我:“你咋就在山沟里待不够呢?”今天,我就以“情系山沟心向党”这个话题来作解释吧。  ——以身许党。我为什么情系山沟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央先后出台20余项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行为的制度,但对于领导干部级别、所涉亲属范围、经商办企业行为界定等问题,缺乏系统、细致的规定。上海等五地试点启动之后,有了趋向一致、条理清晰的“标准答案”。  从领导干部级别看,五地針对的都是厅局级副职及以上级别。具体可分为三类: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和检察机关副厅局级及以上干部;人民团体、依法受权行使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中相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的”。作为一名社区党务工作者,我每天都和身边的群众打交道,工作虽然琐碎,但关乎千家万户,大家称我是“小巷总理”“社区大管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亲切的称呼在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如何让党徽在社区服务中闪光,怎样“心装千家事,诚解百姓难”,是我不断思考并践行的命题,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的初心。  2015年秋季的一个雨天,几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