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何以至逍遥:《逍遥游》给一般人的至逍遥之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逍遥游》中隐含着一条众人,也就是一般人通往逍遥的道路。本文通过对《逍遥游》中几组典型对立物的分析,揭示了这条路径,并指出了,众人究竟如何向自在而无待的逍遥之境前进。
  关键词:庄子 逍遥 众人
  《庄子·逍遥游》所描绘的逍遥,大概是一种自在而无待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状态。在《逍遥游》中,庄子其实也给出了一条通往逍遥的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路是指给资质平庸的众人的。然而,由于《庄子》行文汪洋恣肆,又多以三言立说,这条路径被隐没和割裂了。本文,想通过对《逍遥游》中几组对立事物的分析,揭示出这条至逍遥之路。
  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将《逍遥游》按照文意明确地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鲲鹏与蜩、学鸠,和汤之问棘中提到的鲲鹏与斥鴳的小大之辩;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尧让天下于许由、和肩吾问于连叔这一对反例;第三部分,为惠施和庄子两人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这三个部分都与这条留给一般人的抵达逍遥的路径路紧密相关,需要统一起来进行更深入的论述。
  一、大小是否可以皆得逍遥?
  郭象为《庄子》作注时,利用“性分”说,创造性地协调了《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就是说,无论是作为大者的鲲鹏,还是作为小者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鴳,都可以在满足自性的意义上实现逍遥。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独到的见解。但依庄子之意,对小大还是有所区分的,并不是小大各得其自性,就值得称道,就可以得逍遥。
  首先,根据庄子的描绘,像鲲鹏这样的大者,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性而得逍遥的做法是比较值得赞赏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a
  鲲能从北冥到南冥,大部分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比如化为鹏鸟,振翅而飞。唯一需要有所待的就是海运。但是海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几乎是每年都会来临的,鲲鹏只需静待六月之息,便可扶摇直上,绝云气负青天,而后直抵南冥。这可以所说是很接近于无待了,所以庄子大体上来说是比较赞赏的。
  其次,作为鲲鹏对立者的蜩与学鸠这样的小者,庄子则不赞同它们的努力。此二虫b虽然只能碰到榆枋这样低矮的树木,有时甚至不能至,但毕竟也是“决起而飞”c,尽力而为。但是庄子在明知其与鲲鹏天差地别的情况下,还是贬低两者道:“之二虫又何知。”d
  但庄子的论述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e这样小不及大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之寿命较之于朝菌、蟪蛄为长;但较之于冥灵、大椿实在是不值一提;更不幸的是,与人类中高寿的彭祖相比一般人的寿命还是太短了。这正是:“众人匹之,不亦悲乎。”f
  然而,既已为此众人,却也不能徒悲而已。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突破自己小的局限,去寻求无待。这样的突破虽然艰难,却并非不可实现。比如,具有某一方面才能的人,在庄子看来局限性是最大的,他们自持才能,不愿有所突破,就像是斥鴳不知鲲鹏何以图南;宋荣子能定乎内外,辩乎荣辱,不向外界去汲取什么,这可以说是寻求无待的第一步了;到了列子就更进一步了,不仅不向外去求,自己本身也杳然空然了,以致能随风而起了。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小,而到了鲲鹏的境界,离无待只剩下风了;更进一步,则与天地同体,顺应万物之变,由有限入于无限,真正可谓无待了。到了这一步,早先的己、功、名早已消失无踪了。
  二、眾人应该何以面对逍遥者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突破小而为大,乃至于无待,但是小大之辩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以得逍遥之人自在而无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会在意外界的看法。未晋于逍遥之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以得逍遥者呢?庄子给出了两个基本的态度,其一是不卑,其二是不哂。
  首先来说不卑。不卑是说欲晋于逍遥者,在面对已得逍遥者之时,不应该自惭形秽。庄子是借尧让天下于许由来说明这一点的。尧是儒家极为推崇的贤明君主,但当他见到许由的时候,整个人都感到很卑微。正是“自视缺然”g ,不敢再尸居其位了。而许由拒绝的理由是“予无所用天下为”h,就是说天下对自己已经没有用处了。许由为什么要如此说呢?是因为天下已经被治理得很好了,自己去治理也不会治理得更好。如果自己在此时接手了天下,不过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名声,而于天下无益。而名声对于自己来说也毫无裨益,所以许由才说此时的天下已经对自己毫无用处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许由是承认和肯定尧治理天下的功绩的,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即使是未晋于逍遥之人,也可以做出自己的一番成就。欲晋于逍遥者只需提升自己的境界便好,不必因晋升缓慢,缺陷颇多而感到自卑。
  其次要说不哂。这是说即使是对逍遥者,不甚了解,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满也不应该出言嘲笑。庄子是借助肩吾问于连叔之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先是肩吾听了接舆对菇射之山上居住的神人的描述。以为其言大而无当,不近人情。肩吾自己是非常不相信接舆所言的。所以把这件事当作是一个笑话讲给连叔听。连叔却以肩吾为心智瞽聋之人,不能知道神人的神妙就在于其不近人情。因为人本来就属于小的范畴。如果只停留在人的层面,那可正是无望于逍遥。但是,要突破人的有限,而去寻求无限,又要遭到人的不理解乃至反对,这是必然的事情,是众人的常态。庄子在这里告诫未得逍遥者不要去嘲笑他们,是因为只有放下了无知和偏见,试着去加以了解,才有可能是踏上通往逍遥之路的原点。毕竟,虽然人人都可以至逍遥,但是逍遥必自个人而始。
  三、众人何以至逍遥
  其实上文中,已经给出了一条通往逍遥的途径,即先收束向内,避免外界的纷扰;再于自己内心中做心斋坐忘的功夫;最后与天地合一而至无待。但是对于众人来说,最重要的环节还是转变。对于众人来说,如何才能突破自身小的局限而至于大的转变呢?针对这个问题的,庄子是借与惠施的两段对话解答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西游记》 小说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一把独特的兵器。一方面,作为一把武器,它暗示着铁扇公主凄凉的内心,也揭示了她的佛道背景;从杨景贤的元杂剧《西游记》 到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铁扇公主的法器也经历了从铁扇到芭蕉扇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也暗示着铁扇公主性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芭蕉扇在“火焰山”一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条叙事线索以它为核心展开叙事。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铁扇公主芭蕉扇
摘 要: 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许葆云叙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再现了他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小说一方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王阳明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遇;另一方面又注重从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塑造王阳明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形象,也即青年时期的狂者形象、中年时期的儒将形象和晚年时期的师者形象。  关键词:许葆云 王阳明 狂者 儒将 师者  王阳明是
摘 要: 《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王阳明写的一篇赠文,文章通过问答体的书写方式,融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于一体,提出了“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的观点。全文文笔流畅,寓意深刻,是王阳明为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送宗伯乔白岩序》 为学思想 工匠精神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
摘 要:艾丽斯·门罗通过对小镇中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命运变化进行书写,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和小镇保守文化之间的复杂张力。本文以其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第一篇同名短篇进行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两个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其叙事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 叙事视点 女性主义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曾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摘 要:从1981年的诗集《七里香》到2011年的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爱情”“乡情”“世情”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爱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爱情甜蜜的忧伤而至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在乡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失根的哀愁而至故土变貌的忧愤之情;在世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由孤独的感伤而至易逝时光的珍惜之情。  关键词:《七里香》 《以诗之名》 愛情之变 乡情之
摘 要: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主张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并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采用“细读”方法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详细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而不把文本内容刻意联系词人的生平,可有助于读者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而且可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深入地发掘其中的内涵和特色。  关键词:新批评 蒋
摘 要: “绘制”一词是比喻意义上的,指对空间性元素的建构。空间性的绘制既包括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也包括读者层面的空间批评。本文从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梦十夜》运用一定的技巧呈現出表达上的空间性,通过对梦境空间和“空间中的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内容上的空间性。关注《梦十夜》中空间性的建构,能够深化对“不安、恐惧、怀疑”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摘 要:鲁迅在作品中提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亦舒用笔下的女性都市传奇将这些思考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走向了对“女性理想”的探索。本文将简要分析《喜宝》中,亦舒对女性理想实现路径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所遇见的歧途,并對于女性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做出讨论。  关键词:喜宝 女性理想 现实 距离  《喜宝》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
摘 要: 《淮南子》中远古圣王的形象与早前文献中的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圣王本身德行的强调和圣王与英雄关系的改变上。《淮南子》对圣王形象的重塑目的在于树立君王的权威并为君王塑造可效仿的典型,由此建立民族认同感,增加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关键词:《淮南子》 远古圣王形象 重塑  一、绪论  汉朝建立在秦朝的废墟之上,秦二世而亡的结局使得汉代的政治家们意识到要使统治合法化,完备的刑罚措施不是
摘 要:《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于1927年芥川服药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发表。整篇作品看似语焉不详,实则自喻了他的一生。本文以此篇作品为切入点,结合芥川龙之介的其他文学著作,探讨了文本大致的写作背景,以及身处时代背景下的作者的心态与情怀。同时,《某傻子的一生》中体现的对自身的反省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对于了解芥川的个人性情和美学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