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兰亭集序》一定程度表现了文学从简单的描绘外部世界,转变为探索自身心灵的时候,文人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从外界找到与自身生命形式现共鸣的景物,仅仅是觉醒的初级阶段;明确生命的局限,才是生命自觉意识的的升华;而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生命的痛苦和热爱之处。在感受到生命的局限之后,深刻的了解到其宝贵之处,以自身拼搏的方式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文人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
关键词:文人 生命 自觉意识 苏醒
· 【中图分类号】I206.2
正文:在晋穆帝即位时期,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谢安、王献之等总计41名著名学者共同到兰亭边聚会,前往河边修褉。这是难得的雅士聚会,自然会有饮酒赋诗的举动,方显名士风流之气概。出于纪念本次聚会的原因,将参与聚会的众位名家之作汇聚成集,并交由王羲之创作书写序,也就是历史上顶尖的书法与文学著作《兰亭集序》。在晋朝,文士们往往追求文风的华丽。但这篇兰亭集序,并不以辞藻华丽而闻名,而是独创一道,以表达事物和景物,来抒发自身的感情,从而实现实质和形式的统一。
在魏晋前后,大一统的政治日益破落,而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遭受一定的冲击,在嘈杂的社会当中,文人进入到政治当中,普通的上升平台已经被打破,文士们常常在自我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可以说是文学历史上的突破性觉醒:对于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这一阶段开始,文人们真正拥有自身的生命意识。著名学者帕格森曾经说过,欠缺自我的世界是死寂的。而在生命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文士们从外部向内部进行探索,从而明确个体具体的外界投射,对于自身的生命有着理性的认知,在认识到个体的脆弱之后,产生了一种放纵的现象,感叹生命的痛苦和短暂,道家玄学之风日益风行,在放情欢歌和悲叹的情况下,耗费着自身有限的生命。而文学从简单的描绘外部世界,转变为探索自身心灵的时候,在更加深入的思考指引下,文学的表达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兰亭集序》代表着人们自身的意识,在王羲之专注描写景物和事物的时候,将景观比拟为人体的生命。在第一段当中,会稽山的景物极为美丽,在美丽的山石、溪流之下,映照着宇宙的美好,给人以奋发的感觉,辽阔的自然景观,从而让人们的身心和周围的自然相互统一,从而让人们自身的心情愉悦达到另一个高度,可以说是人身的极限快乐。同时其还是兰亭集这一雅趣的事物的具体代表,让人们的生命产生印证。这属于文士们对于生命思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自然觉醒。
而寻找到能够和自身出现共鸣的景物,仅仅是觉醒的初级阶段,而明确生命的局限,才是进一步的升华。在该文章的第三段,所描绘的静躁表象,就寓意着人们生命的局限性。而这里面有着极大不同的静、躁,却都有着共同的局限性,这也是王羲之对于生命的看法,具体而言,其局限性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一,“当其欣于所遇……“。这一句话,代表着人在得意的时候,情感就会占据主导位置,理性消退,思想超出了理性的限制。
其二,“及其所之既倦……”,这代表着未能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失落的痛苦。
其三,“向之所欣……”,代表着人生当中的得意之时总是短暂的,愉悦难以再度出现,在此情形之下所表现出的痛苦之色。
其四,“修短随化……”,人生的长度是无法测量的,而生命始终在向着死亡而迈进。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束缚。而死在文士们看来,是无限强大而又无法抵御的,人在死亡面前是极端脆弱的,毫无抵抗智力。而在对于死亡的思考当中,再度发现了生命局限性的痛苦之处。
在认识到生命的局限之处,生命终将走向死亡之后,从而感受到生命的痛苦和热爱之处。在感受到生命的局限之后,才能够深刻的了解到其宝贵之处,并以此产生浓烈的热爱之感。在此情况下,作者就引用古文当中的 “死生亦大矣”;也正是在此情况下,作者才会表现出感慨:“岂不痛哉!”。在晋朝,特殊的境遇之下,文士们在深刻认识到生命局限性之后,有着一种悲凉的感觉,在清醒的了解到人生局限之后,属于一种更加深入的觉醒。而李泽厚就曾经表示,人生当中的众多事物都是虚幻的,并值得过于信任,也不具备什么价值;人生当中只有死亡才是真实的,而在人生短暂的历程当中,就会存在着众多生离死别等不幸之事,唯有这些才是真实的。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深入的了解生命的张力,在迷茫当中的思考,给人以悲凉以及深沉之感。士人们在对于生命的思考当中,陷入到了困境当中难以逃脱。只能通过 “一死生、齐彭殇”,来缓解自身的痛苦。通过这种方式,来麻醉自身的思维。但觉醒之后的意识,需要为人生寻找到向上的平台以及出路。
王羲之同样了解到了人生的无常,但其并没有用麻醉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对于“一死生、齐彭殇”所采取的是否定态度,对抗这一放纵的人生观念。其认为生命的未来,主要是针对当下的珍重,并以此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着对于时间的敬畏,但是更有着奋发的斗志,也有着独自情形的无奈之感。作者将自身带入到过去之人的感慨当中,也带入到现在之人的迷茫当中。后世之人对于历史的无奈之感,也是人们对于生命的一种思考,还属于一种人们对于生命的奋斗之思想,通过自身的拼搏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王羲之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拼搏,寻找到自身生命的意义——浩瀚的书法世界。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努力的收获,也是生命的价值体现所在。
《兰亭集序》当中,对于生命的觉醒有着充分的描绘。包括以自然比拟人们的生命;包括对于人生的局限和苦难的思考;包括对于当时逃避思考的对抗,以自身拼搏的方式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而狄更斯在自身的作品当中曾经描绘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王羲之所处于一个迷茫的时代,但是又能够超脱出迷茫的束缚,从而有着对于人生的深度认知。 “人的生命自觉意识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生命意识,接纳自我,主动地规划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有规律地把握生命意识的自觉性,最后自我价值的体现” [2] 。这种思想,需要深入的思考才能够明了,因此是极其珍贵的。
1、 《雙城记》狄更斯
2、生命自觉意识培养_姚俊健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7bef4301012rwe.html
关键词:文人 生命 自觉意识 苏醒
· 【中图分类号】I206.2
正文:在晋穆帝即位时期,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谢安、王献之等总计41名著名学者共同到兰亭边聚会,前往河边修褉。这是难得的雅士聚会,自然会有饮酒赋诗的举动,方显名士风流之气概。出于纪念本次聚会的原因,将参与聚会的众位名家之作汇聚成集,并交由王羲之创作书写序,也就是历史上顶尖的书法与文学著作《兰亭集序》。在晋朝,文士们往往追求文风的华丽。但这篇兰亭集序,并不以辞藻华丽而闻名,而是独创一道,以表达事物和景物,来抒发自身的感情,从而实现实质和形式的统一。
在魏晋前后,大一统的政治日益破落,而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遭受一定的冲击,在嘈杂的社会当中,文人进入到政治当中,普通的上升平台已经被打破,文士们常常在自我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可以说是文学历史上的突破性觉醒:对于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这一阶段开始,文人们真正拥有自身的生命意识。著名学者帕格森曾经说过,欠缺自我的世界是死寂的。而在生命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文士们从外部向内部进行探索,从而明确个体具体的外界投射,对于自身的生命有着理性的认知,在认识到个体的脆弱之后,产生了一种放纵的现象,感叹生命的痛苦和短暂,道家玄学之风日益风行,在放情欢歌和悲叹的情况下,耗费着自身有限的生命。而文学从简单的描绘外部世界,转变为探索自身心灵的时候,在更加深入的思考指引下,文学的表达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兰亭集序》代表着人们自身的意识,在王羲之专注描写景物和事物的时候,将景观比拟为人体的生命。在第一段当中,会稽山的景物极为美丽,在美丽的山石、溪流之下,映照着宇宙的美好,给人以奋发的感觉,辽阔的自然景观,从而让人们的身心和周围的自然相互统一,从而让人们自身的心情愉悦达到另一个高度,可以说是人身的极限快乐。同时其还是兰亭集这一雅趣的事物的具体代表,让人们的生命产生印证。这属于文士们对于生命思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自然觉醒。
而寻找到能够和自身出现共鸣的景物,仅仅是觉醒的初级阶段,而明确生命的局限,才是进一步的升华。在该文章的第三段,所描绘的静躁表象,就寓意着人们生命的局限性。而这里面有着极大不同的静、躁,却都有着共同的局限性,这也是王羲之对于生命的看法,具体而言,其局限性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一,“当其欣于所遇……“。这一句话,代表着人在得意的时候,情感就会占据主导位置,理性消退,思想超出了理性的限制。
其二,“及其所之既倦……”,这代表着未能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失落的痛苦。
其三,“向之所欣……”,代表着人生当中的得意之时总是短暂的,愉悦难以再度出现,在此情形之下所表现出的痛苦之色。
其四,“修短随化……”,人生的长度是无法测量的,而生命始终在向着死亡而迈进。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束缚。而死在文士们看来,是无限强大而又无法抵御的,人在死亡面前是极端脆弱的,毫无抵抗智力。而在对于死亡的思考当中,再度发现了生命局限性的痛苦之处。
在认识到生命的局限之处,生命终将走向死亡之后,从而感受到生命的痛苦和热爱之处。在感受到生命的局限之后,才能够深刻的了解到其宝贵之处,并以此产生浓烈的热爱之感。在此情况下,作者就引用古文当中的 “死生亦大矣”;也正是在此情况下,作者才会表现出感慨:“岂不痛哉!”。在晋朝,特殊的境遇之下,文士们在深刻认识到生命局限性之后,有着一种悲凉的感觉,在清醒的了解到人生局限之后,属于一种更加深入的觉醒。而李泽厚就曾经表示,人生当中的众多事物都是虚幻的,并值得过于信任,也不具备什么价值;人生当中只有死亡才是真实的,而在人生短暂的历程当中,就会存在着众多生离死别等不幸之事,唯有这些才是真实的。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深入的了解生命的张力,在迷茫当中的思考,给人以悲凉以及深沉之感。士人们在对于生命的思考当中,陷入到了困境当中难以逃脱。只能通过 “一死生、齐彭殇”,来缓解自身的痛苦。通过这种方式,来麻醉自身的思维。但觉醒之后的意识,需要为人生寻找到向上的平台以及出路。
王羲之同样了解到了人生的无常,但其并没有用麻醉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对于“一死生、齐彭殇”所采取的是否定态度,对抗这一放纵的人生观念。其认为生命的未来,主要是针对当下的珍重,并以此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着对于时间的敬畏,但是更有着奋发的斗志,也有着独自情形的无奈之感。作者将自身带入到过去之人的感慨当中,也带入到现在之人的迷茫当中。后世之人对于历史的无奈之感,也是人们对于生命的一种思考,还属于一种人们对于生命的奋斗之思想,通过自身的拼搏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王羲之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拼搏,寻找到自身生命的意义——浩瀚的书法世界。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努力的收获,也是生命的价值体现所在。
《兰亭集序》当中,对于生命的觉醒有着充分的描绘。包括以自然比拟人们的生命;包括对于人生的局限和苦难的思考;包括对于当时逃避思考的对抗,以自身拼搏的方式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而狄更斯在自身的作品当中曾经描绘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王羲之所处于一个迷茫的时代,但是又能够超脱出迷茫的束缚,从而有着对于人生的深度认知。 “人的生命自觉意识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生命意识,接纳自我,主动地规划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有规律地把握生命意识的自觉性,最后自我价值的体现” [2] 。这种思想,需要深入的思考才能够明了,因此是极其珍贵的。
1、 《雙城记》狄更斯
2、生命自觉意识培养_姚俊健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7bef4301012r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