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P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7-0281-01
对于广播电视记者来说,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矿藏,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们、挖掘它们乃至把它们加工成新闻精品。要出精品,关键是要善于创新。新闻贵在创新,需要广播电视记者深入社会生活挖掘新题材,提炼新主题,从创新的角度报道新闻。
一、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创优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闻是业务性很强的职业,当记者,做编辑,就要专心致志地钻研新闻业务。不注意知识更新,不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一神圣工作的。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新闻记者,对新闻业务,包括新闻工作的各种技术技能,不但要懂,而且要精。干新聞,笔头上的功夫不深,镜头上的运用不娴熟,就很难完成肩负的使命。只有在实践中不畏艰险,勇于吃苦,善于创新,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创优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由于人员少,大部分忙于应酬性的事务性工作采访,陪县上领导采访时政新闻多,参加会议报道的多,而真正自主采访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时候很少,县级广播电视台承担的任务更多的是做宣传,要想把宣传做的更象新闻的记者不多,要先把宣传做的象新闻,且能出彩,这就要考验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的业务基本功了。广播电视记者有别于报纸和网络媒体。单就广播电视来说区别也很大,广播是声的艺术,靠听来接受信息,电视是声像一体的艺术,靠听和看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比起广播电视更直观明了。在采访上电视采访对象的第一现场比起广播来说更显得重要一些。在这里就电视艺术来说,在平时采访中,发现了好的主题,记者首先要想到的是以什么作为该新闻的切入点,他的新闻新在哪里,是否体现时代精神,以什么表现形式最能反映和体现主题,受众从该新闻中是否能获得多大的信息量,受众从中能得到多少启发,能否在第一时间拍到第一现场画面等等,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能否将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等等,作为一个有经验有功底的记者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周全的。
要想做一名称职、创优、创新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研究本地、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分析问题,发现新闻,作出有针对性、有意义的报道。
2、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一个记者,特别是从事地方新闻的记者,报道重大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的机会比较少,他们大量而经常接触的是普遍新闻——经济新闻、精神文明和人民生活等非事件或渐发性的新闻。发现这类新闻,记者要具有以小见大、一叶而知秋的慧眼和本领。这类题材经常在基层,在群众之中,所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3、要有强烈的形象敏感。一些好的新闻,不仅在内容上思想性强,而且在形象表现上也应该尽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一个记者不仅必须具备一般记者那种必需的新闻敏感,还应具备记者所特有的形象敏感。
4、要善于捕捉典型的瞬间。这就需要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各种各样新闻事物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有平素的生活形象和经验积累,能够在新闻现场发现、发掘并把握住典型的瞬间。
5、记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养成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新闻的思维创新
首先要从观众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每当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会对其进行大量报道。这类报道大多观点相近,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按照这种统一认识、统一思路采写的新闻报道,人云亦云,往往会出现“雷同”的弊端,因而难以吸引观众。相反,反其道而思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要从他人报道角度的对立面进行思考。这种方式常用于报道同一主题的新闻事件。比如为了表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主题,多数记者会从人们的衣着服饰由低档到高档、食物由素食到肉食等变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的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可谓司空见惯,开始也许会吸引受众,但长此以往,观众的“兴奋点”就会慢慢消退,不再把这些变化当回事。而同样反映人民生活提高题材的电视新闻报道选取常人不易发现的角度,“于细微处见精神”,不经意间达到报道意图,会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再就是从他人报道的事实对立面进行思考。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有些记者将道听途说的所谓“事实”报道出来,根本不去核实,结果往往造成新闻失实;另有些记者只对新闻事件的部分事实进行报道,而更为重要的事实却隐藏于其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积极地从原来报道事实的对立面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触摸到事件的真相。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要创新
要实现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就必须勤于思考,冲破旧的思维定势。作为电视制作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电视新闻的接受主体,观众对电视业的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着电视的发展过程。而观众的需要又是复杂的、多层次、多取取向的。所以,电视新闻必须根据观众的需要精心编采,精心制作,发挥电视新闻的最大影响力,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内容创新还必须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领导重视,群众关注,包含着各种利益的冲突碰撞。这时,就需要新闻记者增强使命感,把握大方向,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创新就要冒一定风险,就可能有人说三道四,更有可能失败。但是,成功了,要问几个“为什么”,失败了也要问几个“为什么”。总结“为什么” 的过程,就是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不断成长、不断奋进的过程。
新闻内容创新,还有个“新闻要像新闻”的问题。国际上早有新闻5W游戏规则(即指新闻应具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何故5个要索),但不少新闻记者,真正动起笔来扛起摄像机来,往往忘记了“五要素”,把新闻弄得不像新闻。春天的时令,主人公穿着寒冬的棉衣;大雪纷飞,穿插上春暖花开的画面(必须的“资料”镜头除外);新主题配老画面,老照片配新街景,视觉和现场的画面,却编排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反季节镜头;语言老化,一句时髦的词刚问世,五湖四海都套用,城建也好,靓女也好,随意冠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久而久之,新闻成俗套,人们望(听)而生厌。
电视新闻内容创新,要扎根实际,提倡记者身入、心入,调查研究,铺下身子“抓活鱼”,切忌道听途说,坐而论道。要用眼睛去采访,用脑子去考虑,去粗取细,去伪存真,以真取胜,以新赢人。
四、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要创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信息时代,传媒的作用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信息社会急需电视向观众提供更多更快更有效的信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应当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抓住电视的特点不放,在时效和真实感上下功夫,做到以光声和实地实景夺人,要抓富有表现张力的典型画面;要探索开发与观众沟通的节目,用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吸引观众,传播信息。
对于广播电视记者来说,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矿藏,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们、挖掘它们乃至把它们加工成新闻精品。要出精品,关键是要善于创新。新闻贵在创新,需要广播电视记者深入社会生活挖掘新题材,提炼新主题,从创新的角度报道新闻。
一、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创优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闻是业务性很强的职业,当记者,做编辑,就要专心致志地钻研新闻业务。不注意知识更新,不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一神圣工作的。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新闻记者,对新闻业务,包括新闻工作的各种技术技能,不但要懂,而且要精。干新聞,笔头上的功夫不深,镜头上的运用不娴熟,就很难完成肩负的使命。只有在实践中不畏艰险,勇于吃苦,善于创新,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创优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由于人员少,大部分忙于应酬性的事务性工作采访,陪县上领导采访时政新闻多,参加会议报道的多,而真正自主采访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时候很少,县级广播电视台承担的任务更多的是做宣传,要想把宣传做的更象新闻的记者不多,要先把宣传做的象新闻,且能出彩,这就要考验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的业务基本功了。广播电视记者有别于报纸和网络媒体。单就广播电视来说区别也很大,广播是声的艺术,靠听来接受信息,电视是声像一体的艺术,靠听和看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比起广播电视更直观明了。在采访上电视采访对象的第一现场比起广播来说更显得重要一些。在这里就电视艺术来说,在平时采访中,发现了好的主题,记者首先要想到的是以什么作为该新闻的切入点,他的新闻新在哪里,是否体现时代精神,以什么表现形式最能反映和体现主题,受众从该新闻中是否能获得多大的信息量,受众从中能得到多少启发,能否在第一时间拍到第一现场画面等等,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能否将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等等,作为一个有经验有功底的记者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周全的。
要想做一名称职、创优、创新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研究本地、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分析问题,发现新闻,作出有针对性、有意义的报道。
2、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一个记者,特别是从事地方新闻的记者,报道重大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的机会比较少,他们大量而经常接触的是普遍新闻——经济新闻、精神文明和人民生活等非事件或渐发性的新闻。发现这类新闻,记者要具有以小见大、一叶而知秋的慧眼和本领。这类题材经常在基层,在群众之中,所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3、要有强烈的形象敏感。一些好的新闻,不仅在内容上思想性强,而且在形象表现上也应该尽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一个记者不仅必须具备一般记者那种必需的新闻敏感,还应具备记者所特有的形象敏感。
4、要善于捕捉典型的瞬间。这就需要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各种各样新闻事物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有平素的生活形象和经验积累,能够在新闻现场发现、发掘并把握住典型的瞬间。
5、记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养成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新闻的思维创新
首先要从观众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每当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后,众多媒体会对其进行大量报道。这类报道大多观点相近,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按照这种统一认识、统一思路采写的新闻报道,人云亦云,往往会出现“雷同”的弊端,因而难以吸引观众。相反,反其道而思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要从他人报道角度的对立面进行思考。这种方式常用于报道同一主题的新闻事件。比如为了表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主题,多数记者会从人们的衣着服饰由低档到高档、食物由素食到肉食等变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的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可谓司空见惯,开始也许会吸引受众,但长此以往,观众的“兴奋点”就会慢慢消退,不再把这些变化当回事。而同样反映人民生活提高题材的电视新闻报道选取常人不易发现的角度,“于细微处见精神”,不经意间达到报道意图,会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再就是从他人报道的事实对立面进行思考。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有些记者将道听途说的所谓“事实”报道出来,根本不去核实,结果往往造成新闻失实;另有些记者只对新闻事件的部分事实进行报道,而更为重要的事实却隐藏于其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积极地从原来报道事实的对立面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触摸到事件的真相。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要创新
要实现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就必须勤于思考,冲破旧的思维定势。作为电视制作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电视新闻的接受主体,观众对电视业的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着电视的发展过程。而观众的需要又是复杂的、多层次、多取取向的。所以,电视新闻必须根据观众的需要精心编采,精心制作,发挥电视新闻的最大影响力,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内容创新还必须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领导重视,群众关注,包含着各种利益的冲突碰撞。这时,就需要新闻记者增强使命感,把握大方向,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创新就要冒一定风险,就可能有人说三道四,更有可能失败。但是,成功了,要问几个“为什么”,失败了也要问几个“为什么”。总结“为什么” 的过程,就是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不断成长、不断奋进的过程。
新闻内容创新,还有个“新闻要像新闻”的问题。国际上早有新闻5W游戏规则(即指新闻应具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何故5个要索),但不少新闻记者,真正动起笔来扛起摄像机来,往往忘记了“五要素”,把新闻弄得不像新闻。春天的时令,主人公穿着寒冬的棉衣;大雪纷飞,穿插上春暖花开的画面(必须的“资料”镜头除外);新主题配老画面,老照片配新街景,视觉和现场的画面,却编排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反季节镜头;语言老化,一句时髦的词刚问世,五湖四海都套用,城建也好,靓女也好,随意冠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久而久之,新闻成俗套,人们望(听)而生厌。
电视新闻内容创新,要扎根实际,提倡记者身入、心入,调查研究,铺下身子“抓活鱼”,切忌道听途说,坐而论道。要用眼睛去采访,用脑子去考虑,去粗取细,去伪存真,以真取胜,以新赢人。
四、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要创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信息时代,传媒的作用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信息社会急需电视向观众提供更多更快更有效的信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应当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抓住电视的特点不放,在时效和真实感上下功夫,做到以光声和实地实景夺人,要抓富有表现张力的典型画面;要探索开发与观众沟通的节目,用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吸引观众,传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