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局势危机的情况下以马来西亚华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华族在以华语为媒介的多元文化里身份认同形成的方式和途径。并以此为突破口,探寻推进汉语言教育发展壮大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对华人身份认同的概念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危机的教育局势出发,在华语教育途径上寻求其身份认同形成的基础,从而构建富有解释力的华人身份认同的基础分析框架,着实是一幅激动人心且催人奋进的宏大学术图景。
关键词:华语教育;华人;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Identity),指的是个体对自我认同的确认、对所属群体的认知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的心理过程。华人的身份认同是指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而如何判断个体是否“保持中华文化”则是一个复杂的认同问题。透过华人身份认同的本质,挖掘在华语教育环境下华人形成自我身份认同的途径。培养华人热爱华语的理性研究态度和承担中华文化的责任心,并进一步加强维护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1 华人历史背景
马来西亚是独特的多元民族移民国家,具有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特色,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都是外来移民。各民族多年来基本上和平相处,维持政治和社会稳定,并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马来西亚华人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经验中,华人主要来自华南的福建、广东两省,次要的是来自海南和广西两省。这些华人形成不同方言群,分别为七大乡团(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潮州、客家、三江)。马来西亚华人基本上都会说四、五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相同籍贯的华人通常都讲籍贯所在地的方言。不同籍贯的华人在一起,所说的语言就会依据大家的语言能力比如使用华文或者是方言沟通。
2 华人华语危机
马来西亚华裔先辈在这块土地上播下了华文教育的种子,华人社会建立起一个从小学到大专院校的华语教育体系。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其政府一直在推行单语政策,将马来语规定为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边缘化华语,并打压华文教育。对于华人子女来说,在马来西亚,他们必须首先掌握马来语,其次是英语,然后才是华语或方言。这样的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使得年轻一代华人对于华语的忠诚度和认同度变得更低了。政府一而再的打压与缩减华校,也使华人社群难以获取优质的华语教育而放弃这一门语言。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定位,华人对身份认同的定位无疑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华人自我身份认同的演化过程才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马来语是马来西亚国家的唯一官方语言,国家的文化也是以马来文化和回教文明为主。政府在教育和经济领域采取“马来人优先”的措施,尤其是在教育上打压华以政府办的学校为主。换言之,这是一个由马来人主导的国家,包括华人在内的其他非土著民族只能在这样的现实格局下争取本族群的权益,包括发展民族文化的权利。在这样多元化背景下的华人族群中,马来西亚仍持有汉语言文字的环境,华人也程度不一的掌握了华语的能力,或是具有双语或多语言能力的使用者,他们对汉语言的使用与认同以及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密切相关。
3 华语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的途径
3.1 内部因素
家庭汉语言使用:马来西亚华人所处的客观语言环境而言,一般认为家庭语言环境是最早接触到的,对华人的影响应该是最大、最重要的。华人最先习得的语言是来自于父母,在其幼年时期。如果父母接受过华文学校的教育,掌握了华语,则他们的孩子会掌握的更好。就家庭语言环境而言,中文学习也被视为是华人最重要的归属意识。华人能学习和使用汉语方言,说明他们仍然保留了与汉语言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华人认同意识。
名字与身份认同:马来西亚华人的中文名字是华人身份的象征,显示了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华语名字普遍上使用三个字,如Kong Wei Jian (龚伟建)。第一个字是由父亲代代相传的,另两个字是华语名字。中文名称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保留和使用,既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华人身份的认同。在合法使用华文姓名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设法保留了他们祖姓。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也用他们的中文名字称呼他们的孩子和孙子。他们对中文姓名的保留,即接受和使用了这种汉语言文字符号,保留了华人身份的表征,这是对汉语言的认同,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华人身份的认同。
3.2 外部因素:
学校汉语言使用:华文教育是华人文化的根,是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接受了华文教育、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华人自我身份认同才会更加坚定。马来西亚华社有从华小、独中到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华人的汉语言使用是多元社会中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标志,也是自我认同的基准。马來西亚华人通常在6岁的时选择在以中文授课为主的华文小学,然后进入华文中学学习。大部分华人子弟在华文小学阶段就打好华语基础,通过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课本媒介和教学媒介。通过最熟悉的母语语言学习,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一方面,文化诸多要素是由语言来传达,从而得到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又是构成文化的各种要素之一。也就是说,从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作为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特点。
影视娱乐影响形成的认同:影视娱乐方面,比如说阅读中文书报,看华语电影、大陆影视剧与VCD。港剧以粤语为主的广东籍华人,台剧以闽南语为主的福建籍华人。值得注意的是,华语影视娱乐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起着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华裔青少年认知时期语言形成的初期阶段所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大,同时也证实了华语在娱乐影视的使用对华人青少年认知初期的身份认同产生作用。身份认同感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影视著作的鉴赏。当学生通过华文阅读走进这些具体化的,形象的中国,他们确认的华人身份成了华语学习和使用的基石,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华人身份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
4 结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晶,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确立自我身份与自我认知的最主要基础,学习族群语言才能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这个民族才能存在,才不会被同化或者是被消灭,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M].华社研究中心.2006.
[2] 王晓梅.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与华人认同[J].语言战略研究,2018(03).
作者简介:雷英凡(1995—),女,畲族,福建南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种族。
(作者单位:马来亚大学)
关键词:华语教育;华人;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Identity),指的是个体对自我认同的确认、对所属群体的认知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的心理过程。华人的身份认同是指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而如何判断个体是否“保持中华文化”则是一个复杂的认同问题。透过华人身份认同的本质,挖掘在华语教育环境下华人形成自我身份认同的途径。培养华人热爱华语的理性研究态度和承担中华文化的责任心,并进一步加强维护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1 华人历史背景
马来西亚是独特的多元民族移民国家,具有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特色,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马来西亚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都是外来移民。各民族多年来基本上和平相处,维持政治和社会稳定,并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马来西亚华人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经验中,华人主要来自华南的福建、广东两省,次要的是来自海南和广西两省。这些华人形成不同方言群,分别为七大乡团(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潮州、客家、三江)。马来西亚华人基本上都会说四、五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相同籍贯的华人通常都讲籍贯所在地的方言。不同籍贯的华人在一起,所说的语言就会依据大家的语言能力比如使用华文或者是方言沟通。
2 华人华语危机
马来西亚华裔先辈在这块土地上播下了华文教育的种子,华人社会建立起一个从小学到大专院校的华语教育体系。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其政府一直在推行单语政策,将马来语规定为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边缘化华语,并打压华文教育。对于华人子女来说,在马来西亚,他们必须首先掌握马来语,其次是英语,然后才是华语或方言。这样的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使得年轻一代华人对于华语的忠诚度和认同度变得更低了。政府一而再的打压与缩减华校,也使华人社群难以获取优质的华语教育而放弃这一门语言。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定位,华人对身份认同的定位无疑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华人自我身份认同的演化过程才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马来语是马来西亚国家的唯一官方语言,国家的文化也是以马来文化和回教文明为主。政府在教育和经济领域采取“马来人优先”的措施,尤其是在教育上打压华以政府办的学校为主。换言之,这是一个由马来人主导的国家,包括华人在内的其他非土著民族只能在这样的现实格局下争取本族群的权益,包括发展民族文化的权利。在这样多元化背景下的华人族群中,马来西亚仍持有汉语言文字的环境,华人也程度不一的掌握了华语的能力,或是具有双语或多语言能力的使用者,他们对汉语言的使用与认同以及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密切相关。
3 华语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的途径
3.1 内部因素
家庭汉语言使用:马来西亚华人所处的客观语言环境而言,一般认为家庭语言环境是最早接触到的,对华人的影响应该是最大、最重要的。华人最先习得的语言是来自于父母,在其幼年时期。如果父母接受过华文学校的教育,掌握了华语,则他们的孩子会掌握的更好。就家庭语言环境而言,中文学习也被视为是华人最重要的归属意识。华人能学习和使用汉语方言,说明他们仍然保留了与汉语言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华人认同意识。
名字与身份认同:马来西亚华人的中文名字是华人身份的象征,显示了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华语名字普遍上使用三个字,如Kong Wei Jian (龚伟建)。第一个字是由父亲代代相传的,另两个字是华语名字。中文名称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保留和使用,既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华人身份的认同。在合法使用华文姓名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设法保留了他们祖姓。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也用他们的中文名字称呼他们的孩子和孙子。他们对中文姓名的保留,即接受和使用了这种汉语言文字符号,保留了华人身份的表征,这是对汉语言的认同,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华人身份的认同。
3.2 外部因素:
学校汉语言使用:华文教育是华人文化的根,是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接受了华文教育、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华人自我身份认同才会更加坚定。马来西亚华社有从华小、独中到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华人的汉语言使用是多元社会中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标志,也是自我认同的基准。马來西亚华人通常在6岁的时选择在以中文授课为主的华文小学,然后进入华文中学学习。大部分华人子弟在华文小学阶段就打好华语基础,通过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课本媒介和教学媒介。通过最熟悉的母语语言学习,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一方面,文化诸多要素是由语言来传达,从而得到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又是构成文化的各种要素之一。也就是说,从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作为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特点。
影视娱乐影响形成的认同:影视娱乐方面,比如说阅读中文书报,看华语电影、大陆影视剧与VCD。港剧以粤语为主的广东籍华人,台剧以闽南语为主的福建籍华人。值得注意的是,华语影视娱乐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起着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华裔青少年认知时期语言形成的初期阶段所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大,同时也证实了华语在娱乐影视的使用对华人青少年认知初期的身份认同产生作用。身份认同感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影视著作的鉴赏。当学生通过华文阅读走进这些具体化的,形象的中国,他们确认的华人身份成了华语学习和使用的基石,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华人身份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
4 结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晶,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确立自我身份与自我认知的最主要基础,学习族群语言才能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这个民族才能存在,才不会被同化或者是被消灭,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M].华社研究中心.2006.
[2] 王晓梅.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与华人认同[J].语言战略研究,2018(03).
作者简介:雷英凡(1995—),女,畲族,福建南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种族。
(作者单位:马来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