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电影颁奖季中,《1917》无疑是除了拿下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之外,另一匹实至名归的黑马:它不仅在第77届金球奖上爆冷拿下“最佳剧情片”与“最佳导演”,还收获了第92届奥斯卡的“最佳摄影”等三个奖项和10项提名。
奥斯卡不比戛纳等主推艺术、实验片的电影节,口味一向注重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也就是说商业上做得不错的艺术片,比如说《卧虎藏龙》,或者是有些艺术性的商业片如《黑豹》,都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入围范围。虽然那两部都有点陪跑性质,但好歹创造过奥斯卡的历史记录:前者是第一部获提名的东方电影,并顺走了最佳外语片;后者则是第一部提名的超英电影。
回到《1917》,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算是两不耽误。先说剧作,在电影的骨架上,《1917》和《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一样,属于“金羊毛”结构——角色完成任务的一次旅途。剧情大致如下:男主和男配(就是《权力的游戏》中的托曼小国王)一道,要在8小时之内,穿越敌区,给友军送去一个消息。
而在任务半程,队友下线后,男主便开启了“打不死的小强”模式,一个人血战狙击手,勇跳悬崖瀑布,再狠心拒绝法国女人,一路铁人三项,完成1917年的年度狂奔。
没错,这部片子看的就是鲜肉士兵奔走两个小时,看得人肾上腺抽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它在中国院线的上映时间还没法确定,但相信片子本身没什么好删减的,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大兵在中国银幕上开启年度狂奔。
从感官上说,这样的一路狂奔,和诺兰的《敦刻尔克》一样,都是紧张到类似惊悚片的效果。而从沉浸式体验的角度来看,《1917》要比《敦刻尔克》做得好。《敦刻尔克》中三条时间线的花哨玩法,多多少少让观众困惑了一下。而《1917》的一镜到底,线索单一,让观众只要追着角色奔,就不会出戏。当然,《1917》的摄影、美工、布景都屬于加分项,这也是超越《敦刻尔克》的地方。
但是从角色塑造上来说,《1917》和《敦刻尔克》的毛病也大致相同,都是角色下沉空间不足,严重缺乏人物前史,以至于角色仅仅呈现出镜头前的“小强”的一面,而没有镜头后的“角色立面”;所以,男主不是个演技派,也不是偶像派,而是个体力派。
相比之下,《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角色塑造大神。比如,通过手抖等细节,交代出他的教师身份,还有不经意间交代出家里有个闺女在等着他。有了这些,角色瞬间就立体了起来。
两部片子还有个相似的细节:《1917》中,男主告诉战友的哥哥:“你弟弟死了”,哥哥捂脸就哭。《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见到大兵瑞恩(马特-达蒙)时,对他说“你哥哥死了”,后者的脸瞬间完成了从惊愕到痛哭的层次变化,更妙的是,他随后反而讲起了哥哥约炮的丑事,讲着讲着又大笑起来,直到笑出眼泪,边笑边哭...这种层次,看得好爽好虐好真实。人的情感就是这么复杂,不挖谁也不知道。
最后,《拯救大兵瑞恩》拿下了第71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导演奖在内的五个奖项,也让斯皮尔伯格在影坛达到了“你大爷就是你大爷!”的新段位。这个段位,至今没有第二人能撼动。反观《1917》和《敦刻尔克》,里面的鲜肉们加起来,似乎还比不过一个小兵张嘎让人印象深刻。
说来也逗,后两部片子的导演,萨姆-门德斯和诺兰,两个本来都是在好莱坞如鱼得水的英国大导演,对于塑造角色相当有一手。当年在《美国丽人》中,门德斯将凯文-史派西饰演的主角人设塑造得峰回路转,细腻又丰富,于是,史派西拿到了奥斯卡影帝;而诺兰把蝙蝠侠重塑了一遍,挖掘人物前史,一直挖到小少爷目睹父亲被枪杀的童年阴影,从而将一路下滑面临停业的蝙蝠侠浴火重生,成了漫威有史以来最深刻的角色。
然而,在他俩初次涉猎战争片的时候,门德斯和诺兰都采用了技术流实验,放弃了他们本来已经驾轻就熟的人物塑造的经典手段。如果把这种实验仅仅看成是导演个人试图突破自己,那么这个看法有点简单。因为当代电影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受到流媒体的影响。众所周知,流媒体正在快速蚕食电影院的观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家看片子。如此一来,电影院会更倾向于加大声画质量和沉浸体验的竞争力,来留住观众。
而《1917》和《敦刻尔克》的技术实践,都是在主打身体的沉浸体验。说白了,电影院在这儿不是卖故事的,而是和红灯区一样,是出售体验的。
要做到这一点,电影最依赖的便是摄影和声效,而不再是编剧。《1917》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那场夜奔的戏。当信号弹升入天空,废墟的浓郁阴影随之快速变化,一种如幻影迷离的废墟美学,完成了《现代启示录》里曾出现过、但是没有做到极致的视觉美感。
这份功劳要首推老牌摄影师罗德-迪金斯。老爷子在好莱坞风云几十年,曾经15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完成了包括《肖申克的救赎》、《老无所依》、《革命之路》等历史名篇;然而,他在奥斯卡却常年陪跑,终于等到前两年,才凭着《银翼杀手2049》,如愿以偿地捧到了小金人。这一境遇,像不像当年的马丁-西科塞斯?陪跑千年,终于靠《无间行者》拿下奥斯卡。靠的还是翻拍。
而今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竞争中,提名的分别是:《好莱坞往事》、《小丑》、《灯塔》、《爱尔兰人》和《1917》。这么一看,前几部电影走的都是复古风:《小丑》是复原上世纪70年代的感觉,《好莱坞往事》回顾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灯塔》是直接拿默片时代的1.19:1老胶片来做的;《爱尔兰人》玩得最花哨,既有低饱和度、高对比度的年代戏,又有减龄技术带来的科技感,所以时间跨度感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史诗厚重感的。而《1917》相比其他几部作品则更技术流一些,是故事最为简单,但沉浸体验做得最好的一部。
这么算下来,《1917》和《爱尔兰人》其实不相伯仲。走古典路线的《爱尔兰人》,靠着故事硬气,靠着演技炸裂,靠着极强的艺术火候杀伤力,算是技高一筹半。但是,也许是因为出品方网飞不受待见的因素,业界交口称赞的《爱尔兰人》在这届奥斯卡上颗粒无收。而《1917》凭借创新的体验和过硬技术,一路奔上了领奖台!
导演: 萨姆·门德斯
主演: 乔治·麦凯 /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 科林·费尔斯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马克·斯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