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成功学方法论挤压殆尽的内化之美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70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萌芽以来,短短的几十年内,其发展的迅速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自引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其粗糙和浮躁的一面,如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种种剧变背后的反对声一样,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和各种国内艺术现象也带有明显的“中国式改革”的特色。在此文中,我想着重阐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些常见的“怪象”,并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对当下的文化现状做出一些有益的反思。
  关键字:成功学方法论;内化;形式主义
  首先,从我想要表述的角度来说,我赞成吴冠中先生在1981年关于形式美的讨论时所持的观点,即对“内容决定形式”的怀疑。虽然如同冯湘一在当时驳斥吴冠中时所指出的那样,此处的“内容”在吴的语境中所针对的主要是“故事,情节”一类涉及“政治范畴或文学领域”的内容,但随后他便提出了“绘画艺术的内容决定绘画的表现形式”以继续表示对“内容决定形式”的认同,他对吴的反对仅仅表现为对“内容”的范畴的理解不够深入。可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内容”的范畴似乎已经完全和世界语境接轨,但是当年吴冠中所痛斥的强迫艺术形式为之图解的“故事,情节”,只是更换了一身更为光鲜的外衣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艺术形式仍然为它们所决定,为它们所服务,这也就是说中国当代艺术仍然被一个具有共性的宏观的意识形态(以前表现为为政治服务的故事情节)所操控,而无法呈现多元化的姿态,“微观叙事”的表现方式也基本上只能成为这只中国特色主义价值观巨兽的零食。因此虽然事过30年,我仍然认为“结合在自己灵魂,骨髓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而以此为前提的对艺术史的探究,对自己创作脉络的梳理以及在艺术史中寻找自我的坐标等关乎“内容”的工作则应该处于从属地位。诚然,如果是代表艺术发展方向的前卫艺术,其观念性和对于艺术史内部的自我超越无疑是支撑其作品全部内容的核心,但我认为在中国能达到这个层次,能进行纯学术讨论的艺术家恐怕是凤毛麟角。但这种研究方法以及通过这种研究方法所取得成功的艺术家的成功学经历却逐渐成为了当今年轻艺术家的研究主食。放眼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史的咬文嚼字乃至功利主义的投机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作品本身的经营,这不禁让我怀疑艺术正在渐渐演变成一场搬弄规则的智力游戏。
  我觉得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气质上的内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但生存现状所带来的压力迫使年轻艺术家将寻找快捷可见创作方法摆在首位,而成功学神话和渴望与国际接轨的民族自尊更加催化了他们的这种冲动。
  在全球化语境中,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与西方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当代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在于对艺术史内部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在于以全球性的艺术主题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在这种前提下,自然会催生十分精英化的纯观念艺术。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其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而存在,因此,这种前提更多的将会催生以叙事性而非表达性为主的当代艺术。中国的艺术家自实验水墨以来,被贴上中国身份标签的中国当代艺术虽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对外扩张,出现了诸多国际化的优秀艺术家,但中国人仍然无法不依靠自己的东方身份,以人类的角度去参与对艺术的讨论,也没有办法进行真正有效的文化输出。滥用文化身份的行为和因为文化标签而带来的利益和荣耀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这不得不令许多人怀疑——中国艺术的内化过程到底是在缓慢前行还是根本就已经停滞不前。
  另外,除了立志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家们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作品树立文化身份以外,国内的成功艺术家仍然为年轻一代的从艺者们提供了可参照的成长个案,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的追随者更多的不是去体会他们当时的生存环境和创作心态,而是将其艺术创作的背景和方式作为一种资料去探究,并试图与当下的艺术背景接轨,同样是为了为自己制造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方案。就以罗院长当时的《父亲》为例:对克洛斯的不完全借鉴,笨拙的绘画语言和朴实的作品主题的契合,享受伟人像尺寸的农民头像在当时带来的批判性,以及作品命名的改动对作品公共性的扩大,都是《父亲》的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但我认为能够令其生效的前提首先得是创作《父亲》之前,罗中立本人多年的农村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又比如方力钧如果没有“野狗般”的生存体验,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不会那么尖锐真实。何多苓如果没有真正感受过俄罗斯文学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也不会那么充满诗意。再者,在那个信息封闭,对西方艺术史毫无认知的年代,我并不认为那些成功艺术家在创作之初能对艺术史和哲学有多少全面的了解,即使有,大概也只是拿来主义的程度吧。
  第二:中国的集体主义特征不容忍个人主义的过度存在,这直接导致中国的当代艺术无法从本质上多元化。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从表面上看已经与西方接轨:架上,装置,行为,影像,观念艺术等等一个不少,而且也极具“中国特色”(我和朋友开玩笑时说过蔡,黄,徐,谷四人的作品就像是中国的四大发明被做成艺术品远销海外一样),但从这些作品所探寻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母题上来看,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仍是十分单一的,许多可供挖掘的创作材料在当今艺术家的眼界内仍然处于缺席状态。先不以“微观叙事”来说事儿,自高名潞和栗宪庭推出极多主义和都市禅以来,批评界关于这一块的学术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也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身份认知的前提下的,它所研究的是一个更为合理内化的身份标签)。但我觉得我们中国并不是只有文化长城这一张牌可打,我们身边依然有无数可供升华的创作素材,在这里我想以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主题作为我说法的范例。
  以西方当代艺术为例,以边缘文化提供创作冲动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优秀艺术家不在少数:比如以军事模型的制作手法为创作语言,与白立方合作的德国艺术家查普曼兄弟;追寻艺术家兼数学家的埃舍尔的脚步,进行艺术创作,曾获透纳奖提名的保罗努贝尔;以球形关节人偶的制作为创作语言,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汉斯贝尔默,等等。即使是一些私人性极强的艺术家,虽然因为作品太过私密而无法进入主流的当代艺术体系,但也觉得不妨碍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众艺术家。诚然,因为西方宣扬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给了艺术家们极大的创作自由,艺术家的个人特征被极大地发挥了。但在中国,因为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独裁式的过度压迫,先不说这些本来在国内就不曾被听闻的领域无法成为创作的土壤,即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也几乎被这种高压的意识形态摧毁殆尽,留下的自然只有标签式的文化,就如同被过度保护起来的大熊猫一样。
  虽然,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庞大而复杂的因果关系,但我之所以表现出这种遗憾,是因为我认为能够对这些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必定是真挚的,没有太强的功利主义,这恰恰是当今浮躁的当代艺术领域中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此,虽然我并不认为如此狭隘的创作格局能够催生出非常优秀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但我也同样不认为应该把普世价值和强加的“喜闻乐见”的价值等同起来,而认识到所处环境意识形态硬伤的艺术家们,虽说的确难以以个人的力量去撼动“国家意识形态支配艺术”的现状,但若是过多地专注于“营造自我”,“营造外部环境”,却连真诚对待自己的作品都无法做到,这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莫大的悲哀。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和法国宗教改革家让·加尔文的音乐价值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音乐史学和宗教改革大背景下以及宗教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路德和加尔文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音乐态度  如果探究十六世纪以前的历史,我们首先可以发现德、英和法的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大量消解了贵
期刊
摘要:古希腊音乐是近代西方音乐精神的开端。古希腊的音乐文化承载了神话,寄托了人们的思想,随着我国对西方音乐认知的不断深入,近年西方音乐断代史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不仅表现在图书目录的编排、音乐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研究学者的个人领域中。立足于目前掌握的资料,本文将从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关键词: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教育;综述  一、对古希腊音乐
期刊
摘要:中世纪教会复调音乐起源与发展问题研究相较于巴洛克至20世纪现当代西方音乐相关专题研究,在量上相对比较薄弱,但在中国大陆学术语境内这些相对薄弱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研究质量的薄弱。在中世纪复调音乐起源与发展问题上大陆音乐学人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论断,对于丰满这一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意义重大。关键词:中世纪;教会复调音乐;起源与发展  关于复调音乐起源与发展的问题有很多研究,其中姚亚平《复调起源
期刊
摘要:咖啡厅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国迎来了快速的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出现。咖啡厅的室内空间具备一般餐厅室内设计的特点,同时又有明显的个性化要求。本文以咖啡厅设计中色彩与材料质地的要素为论述的主线,分析分析了在咖啡厅设计中色彩的使用,以及材料质地如何应用于不同风格的咖啡厅设计工作。希望借由本文的研究,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咖啡厅;室内设计;材料
期刊
摘要:中国的招贴设计正迈向设计界成熟的阶段,在已经快要发展成比较饱和的国际环境下,要想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你去寻找新的突破点。而现在的招贴中更多的是注重视觉冲击力,在招贴创作的的实践过程中熟练的运用文字、色彩、图形能够使招贴达到强列的视觉冲击力。它们运用的组合的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招贴的功效。如果在招贴中合理巧妙的融入人类情感,把消费者引入“图文并茂、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中,自然就能够使消费者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以“和谐”为基本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绘画的整体呈现是和谐的,流畅或是具有丰富意味的线条、和谐的设色运用以及整体的冲淡、宁静的氛围意境。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能够调节心绪,畅神、悦情,“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东庄论画》)。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还能对人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用,正所谓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理乱之纪纲”(《历代名画记》)“使民知神奸”(《左传》)。由于
期刊
摘要:文章以贵阳现存古建筑装饰图案作为研究对象,从秩序、趋吉和耕读三方面来分析和归纳其映射的地方文化观。  关键词:贵阳;建筑装饰;图案  ‘传统的中国人在使用一个环境时,通常比西方人更重视环境中所包含的象征及其它文化意义。一个环境的物质形式往往被赋予隆重的伦理,宗教或历史上的含义。人们喜爱根据“圣人”的先例,民间传说,或是像风水这样的文化传统来确定和解释大门的朝向,踏步的数目,城市的平面的形状等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文从“学习剪纸技法,感受剪纸魅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认识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引入剪纸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让学生在学习和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形式多样的剪纸艺术。实践证明,将剪纸教学引入初中美术课堂,对于培养与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有
期刊
摘要:《蓝猫》作为国产动漫的新起点,一部《蓝猫》的出现开创了无数个起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蓝猫》开启了国产动漫的新时代,仅凭这一点,《蓝猫》就配的上它所获得的所有殊荣。自《蓝猫》之后诞生的《喜羊羊》《熊出没》等较为成功的国产动漫,无一不是在借鉴蓝猫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创新,从而取得市场成功。回顾《蓝猫》的发展历程,其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值得每一位动画人深入研究分析,《蓝猫》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训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形成以及对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发展的研究,得出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与发展是受中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影响的结论,中国画的色彩观也会随之变化而具有新的内容。随着中国画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其传统色彩观念以及表现都产生了极大变革,在当代更是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通过对中国画色彩的深入探析,更加认识到中国画的色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  关键词:色彩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