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这是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育人点”,落实“育人”的重任呢?
一、挖掘教材——育人的凭借点
新编小学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的。这些文章,运用语言文字“显之以像,动之以情”,使人在“像”中见意,在情中悟“理”,在“文”中悟“道”。如果我们善于探寻教材的内涵,挖掘并把握教材的育人点,就能以教材为凭借,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其中蕴涵着环保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如教《 两只鸟蛋》 这首儿歌的时候,通过儿歌中的“我”把鸟蛋送还,让孩子自己领悟到要爱鸟,要保护鸟,进而扩展到教育孩子要爱动物,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 美丽的小路》 、《 失物招领》 时,让孩子表演文中的故事,知道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要爱她。再让孩子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到我们周围的垃圾是怎样来的,到哪里去了,进一步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在生活中孩子们自觉地改掉了以前不爱环境卫生的坏习惯,还能够处处提醒别人要爱清洁,讲卫生。
二、摸透学生——育人的入手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摸清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认识,可让学生自己读了课文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从这里人手,往往能找到育人的突破点。如学生读完了《 小伙伴》 后,会觉得安东做得对,他把自己的黄油面包分给玛莎吃,不像维加和安娜只知道责备玛莎没看好自己的背包。教师就此人手,引导学生深人理解,认识到要用实际行动给别人最需要的帮助。在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使育人入手点更趋于学生实际。口语交际中的“该怎么办”讲到,小松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他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爸爸,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热烈的讨论过后,孩子们认识到:诚实是最重要的,说谎是不对的,不管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自己都应该保持一颗诚实的心。
三、情感效应——育人的催化点
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课堂教学前,老师要细细品味文中的情感因素,以便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法使学生受到文章情感因素的感染,师生共同相融在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意境中。
情感是思想品德内化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因文而异地进行情感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才能在开智中育德。如教学《 王二小》 时,教师含情范读,把学生引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在了解故事的内容后,学生禁不住说出了“日本鬼子太坏了,把那么好的王二小杀害了”,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都眼含热泪,真正体会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到了王二小舍己为人的高尚的情操,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情感效应的过程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创造思维过程。创造情感效应的方法灵活多样: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诵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
四、寓教于练― 育人的融合点
将思想教育寓于生活实际之中,乃是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如教学《 小白兔和小灰兔》 ,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教学《 两只小狮子),学生认识到“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赖父母,自觉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也知道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目标明确了,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能有时间与学生多沟通,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我主动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平时,我对同学要求很严格,但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我没有歧视他们,而是经常多一些关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五、进入情景——育人的激发点
一切“情境”皆育人。不管是人为创造的情景,还是客观存在的实景,都会为学生形成表象,感知理解提供帮助。在音乐课上,教师出示草原的图片,学生们动情地演唱《蓝蓝的天》,感受着大草原的辽阔之美;美术课上展示着绘画出的美丽盘子,大家一起追溯我国古老的民族底蕴;自然课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标本更是带领大家走进了美丽的自然世界……那么,在倡导综合性学习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想就要在情境教学上多下点工夫了。
进入角色,让学生悟“情”,是激起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如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中去,就会经历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变化过程,促使学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来。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着重进行朗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并进行范读;而后配上音乐,要求学生感情朗读。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得越来越投入,对总理的无限祟敬与怀念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了它智育的功能;而人文性,则承载着它育人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育智的同时,接受健康向上、审美爱美的思想情感教育。
一、挖掘教材——育人的凭借点
新编小学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的。这些文章,运用语言文字“显之以像,动之以情”,使人在“像”中见意,在情中悟“理”,在“文”中悟“道”。如果我们善于探寻教材的内涵,挖掘并把握教材的育人点,就能以教材为凭借,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其中蕴涵着环保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如教《 两只鸟蛋》 这首儿歌的时候,通过儿歌中的“我”把鸟蛋送还,让孩子自己领悟到要爱鸟,要保护鸟,进而扩展到教育孩子要爱动物,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 美丽的小路》 、《 失物招领》 时,让孩子表演文中的故事,知道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要爱她。再让孩子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到我们周围的垃圾是怎样来的,到哪里去了,进一步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在生活中孩子们自觉地改掉了以前不爱环境卫生的坏习惯,还能够处处提醒别人要爱清洁,讲卫生。
二、摸透学生——育人的入手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摸清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认识,可让学生自己读了课文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从这里人手,往往能找到育人的突破点。如学生读完了《 小伙伴》 后,会觉得安东做得对,他把自己的黄油面包分给玛莎吃,不像维加和安娜只知道责备玛莎没看好自己的背包。教师就此人手,引导学生深人理解,认识到要用实际行动给别人最需要的帮助。在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使育人入手点更趋于学生实际。口语交际中的“该怎么办”讲到,小松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他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爸爸,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热烈的讨论过后,孩子们认识到:诚实是最重要的,说谎是不对的,不管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自己都应该保持一颗诚实的心。
三、情感效应——育人的催化点
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课堂教学前,老师要细细品味文中的情感因素,以便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法使学生受到文章情感因素的感染,师生共同相融在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意境中。
情感是思想品德内化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因文而异地进行情感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才能在开智中育德。如教学《 王二小》 时,教师含情范读,把学生引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在了解故事的内容后,学生禁不住说出了“日本鬼子太坏了,把那么好的王二小杀害了”,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都眼含热泪,真正体会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到了王二小舍己为人的高尚的情操,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情感效应的过程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创造思维过程。创造情感效应的方法灵活多样: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诵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
四、寓教于练― 育人的融合点
将思想教育寓于生活实际之中,乃是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如教学《 小白兔和小灰兔》 ,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教学《 两只小狮子),学生认识到“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赖父母,自觉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也知道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目标明确了,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能有时间与学生多沟通,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我主动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平时,我对同学要求很严格,但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我没有歧视他们,而是经常多一些关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五、进入情景——育人的激发点
一切“情境”皆育人。不管是人为创造的情景,还是客观存在的实景,都会为学生形成表象,感知理解提供帮助。在音乐课上,教师出示草原的图片,学生们动情地演唱《蓝蓝的天》,感受着大草原的辽阔之美;美术课上展示着绘画出的美丽盘子,大家一起追溯我国古老的民族底蕴;自然课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标本更是带领大家走进了美丽的自然世界……那么,在倡导综合性学习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想就要在情境教学上多下点工夫了。
进入角色,让学生悟“情”,是激起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如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中去,就会经历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变化过程,促使学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来。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着重进行朗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并进行范读;而后配上音乐,要求学生感情朗读。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得越来越投入,对总理的无限祟敬与怀念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了它智育的功能;而人文性,则承载着它育人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育智的同时,接受健康向上、审美爱美的思想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