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daotianxi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且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已经受到了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对教育理念来说,其影响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代化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方面。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这就要求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性优势与信息量优势,实现思想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体系中引入大数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分析大数据的本质与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进而实现价值思维与技术方法的丰富与扩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提高其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运算技术的深度融合,社会运行模式、人们生活方式、人们思维方式等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进程中结合当下时代的规模性、多样性、价值性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宽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渠道。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一)大数据丰富大众化实践途径
  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在思想上的宣传深度与接受程度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时代特征丰富了大众化途径,在实现广泛普及与认可接受的同时,传播过程更加注重质感,强调内容的通俗化理解、抽象问题的直观化认识、思想理念的现代化分析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行为产生与非系统化数据是大数据的核心所在,这就使得其具备数据内容的丰富化、行为类型的不同化,实现对接受对象的客观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传播方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不同阶段对不同社会事件产生的舆论倾向与思想侧重的收集,此过程需要运用到大数据进行收集预测与反馈,进而有助于解决大众化过程出现的主体内容衔接偏差等现实问题。
  (二)大数据符合大众化发展规律
  大数据技术是对人们生活过程中所产生一系列数据进行统一化收集、抽象化分析,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还原的技术。此技术可以将原有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要素关系以数字呈现出来,以便于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其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便利性,避免大量收集工作带来的不便。此形式的呈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形式,以量化的方式对客观规律进行可视化呈现,更加符合大众化发展规律。在高校应用中,为大众化发展提供了创新渠道。对高校大众化发展来说,其必须建立在对事物的普遍认知、探索规律、形成系统思维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发展。而在以往发展过程中,建立在假设基础上进行论证、难以探寻的特点对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该技术则是借助大量的数据进行论证,相较于传统方式其突破了数据的局限,实现了对研究主体、时间、空间等多种变量之间的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大众化的一般性规律,有助于实现全面化与普遍化的目标。例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借助校园网络化建设与师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收集各种数据;借助对师生相关影响因素与因素关系,客观了解到大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现实情况,为制定相应制度与策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师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逐步修正,以实现大众化的科学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引领网络意识形态
  随着网络环境开放性特点的逐渐突出,传播主体与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这使得在网络环境中出现了很多不良因素,只有营造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才能确保大众化的良好健康发展。主要从这几点入手:一是提升科技水平,从技术上有效保护网络环境的安全,通过适当的网络监管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网络不良信息对人们内心与思想上的伤害,因此高校要注重网络环境的监管技术研发项目,打造出一套完善安全的网络防范系统。二是完善网络法规建设,对目前大学生来说,网络环境是比较新颖的事物,因其具备便利化、信息化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性问题,即尚未完善与网络环境发展现状相对应的制度,这使得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环境是绝对自由的地方,进而出现一些错误言论与思想。因此要注重相关约束,制定相对完善的制度条款。三是加强监管力度,在网络环境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各种意识形态在网络中斗争激烈,但正确主流的意识形态却并不占绝对优势,传统管理形式中过于注重门槛的设置,对相关内容思想处于单向控制与输出状态,随着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因此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的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制度,促使运营者的积极配合,共同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才能营造出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例如在进入网络环境之前要对每位参与者签订相关协议,确保网络环境中的权利与责任,当出现违规情况时,应采取惩罚措施,包括禁言、警告等方法。
  (二)发挥公众引领作用,促使舆情良好发展
  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采取多种方式促使网络舆情良好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培养网络舆论的领队人物,目前网络中的很多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其发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方向,可以说是成为某些思想理论的引导者,因此可以利用这些人的影響力来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例如公众人物,大多公众人物因自身特点拥有很多粉丝;例如专家学者,在某些领域有一定深入的研究,其发表的深刻透彻的言论很容易受到网民群体的认可,尤其是知识水平较高但生活经验较为浅薄的大学生;例如民间人士,在网络语言或技巧上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等。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网络领军人物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明确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二是提升舆情应对能力,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处理机制,提升处理能力,促使其朝着合理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要捕捉网络热点,具备对其发酵走向的预见能力。接着要建立信息的公开透明渠道,对网络相关热门事件、网友较为关注的上访案件等进行积极处理,并实现实践过程的快速化、透明化。还可以设立相关发言人,解答网民在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最后要提升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发出具有权威的声明。   (三)丰富网络传播渠道,优化大众化教育资源
  与其他信息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进程相对比较缓慢,且目前高校相关宣传理论题材较为单一,对其传播造成一定阻碍,丰富新媒体技术及大众化发展途径,可一定程度上提升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因此高校要注重优化资源与传播途径。一是要丰富传播方式,如专题网页形式宣传,为大众化发展创建新的平台,建立相应主题的贴吧、论坛等,实现在网络新形式的传播。例如利用手机网络进行传播,结合学生兴趣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宣传方式,包括红色网站、校报、电子书刊等,还可以建立相关手机软件等,增设多种主题板块,增加学生在平台的互动。二是要提高理論的质量与灵活性,强调整体话语体系,将较为严谨、生硬的语言变得通俗,将具有时政理念的语言转变为接地气、网络用语等形式。传记类故事题材深受学生的喜欢,可以以相关类型为切入点,引出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相关思想。三是要增加相关理论数量,在各种网络平台中增添相关理论网页或专栏、设置相关基础知识题目解答、提高网页更新频率等。
  (四)提升宣传者专业素质,加强宣传团队建设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已经逐渐离不开新媒体,在整个宣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工具的价值,树立起新媒体传播的意识。例如高校的辅导员或教师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能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还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要提升相关应用技巧,宣传者应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技巧,如在课堂中使用新媒体形式教学,营造较为活跃的教学环境。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超时空特点解决学生出现的难题,在多个网络平台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宣传,以朋友圈形式进行渗透教育。最后要注重培养宣传者的专业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理论功底,实施相关引进人才战略,组建出一支强大的思政教师团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趋势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是实现理论与新技术发展的巧妙碰撞,同时也是一项难度较高、极为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整合协调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展。一方面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要结合发展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特点,实现持续的改革与发展,以大学生的视角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连珠,羊秀姣.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部学刊,2020(14):68-70.
  [2]李尚旗.一部有助于推进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著——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广西,2020(06):63.
  [3]周青.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0(02):132.
  注:“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提升研究,课题基金号:2021JGA262。
其他文献
摘要: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维的课堂,单一的课程和固化的教学模式难担重任。结合专业发展方向,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实施嵌入式语文教学,是提高中职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中职语文;嵌入式  一、嵌入式教学法  嵌入式,是源于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概念,该系统通常针对特定任务,与应用紧密结合,可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灵活、可更新、重实用的特点恰好吻合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的
期刊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翻看历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也不难看出,阅读在中考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英语成绩一般不会太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个难题,本文就此谈谈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能力;策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浅谈在中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思想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专业技能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对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认识,在自动化生产的主导下,通过引入世赛的标准,建立质量至上的理念,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加强责任意识;标准;渗透;人才培养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期刊
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探索生命现象、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是高中课程框架当中的重要组成模块。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做好学生生物知识点的教育工作,而且也要积极落实对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等素养的培养,以此来为核心素养的落实铺路搭桥。基于此,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在阐述高中生物核心素
期刊
摘要:安全工作需要人去实施,落实安全责任人是关键因素,人的安全素养的提升是实现安全的保障,人人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安全;责任;关键;落实  一个单位只有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只有在确保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去承担自己的安全责任。一个单位如何去发展,一个人如何去落实安全责任呢?本人静下心来,思考再三,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一、落实安全责任,需要认识
期刊
摘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为例,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立徳树人,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目标,完成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按照对分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进行设计,增强学生接纳度、参与度、获得感,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思政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  各大高校展开了对课程思政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写作教学,根据作文主题设计写作任务,运用新颖的合作写作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立意、搜集写作素材,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写作框架,让学生写作思路更加流畅,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教学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打造更有活力的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任务驱动法;应用策略  高中语文教师一
期刊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全民健身的思潮正在兴起。受这一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体育俱乐部在高校悄然兴起并不断发展,各具特色。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体育教学被纳入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建设理念日趋成熟,高校体育俱乐部呈现出多元化、繁荣发展的态势。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特点,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俱
期刊
摘要:本文以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为语料来源,结合语义发展的视角,从俗语的退隐与消失、俗語语义扩大、俗语语义转移三个方面来尝试探讨俗语语义的发展变化,并对俗语辞典的编纂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拓宽我们对俗语研究的视野,给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俗语;语义演变;辞典编纂  俗语是在群众生活中广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属于熟语的一种。大多数俗语都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
期刊
摘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给予指导。70%以上的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认同度较高,对于劳动教育政策执行速度快、覆盖面广、措施多样,与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结合,但高职院校各学科专业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应该不同,劳动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实效,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