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与辜振甫共写世纪楹联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癸酉之秋,正是澳门一批文化人积极创议建立新千年“中华巨塑”的时候。他们设想请海峡两岸各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名人,为“巨塑”合作一副对联,铸于“巨塑”之上。经商议,决定这副对联就请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金会长辜振甫两人来写。这时,我受托面恳汪老为“巨塑”题词,得到汪老的首肯,并约定时间,在福州路艺术书店楼上的汪老常来看书写字的地方见面。我到的时候,汪老已先期到达。数语寒暄,汪老就端坐在一张长桌边上,让秘书将他惯用的宣纸以及笔墨铺好,凝神片刻,就提起笔写下遒劲饱满的“纪元晋千”四个字。
  这时,我们都望着汪老欲解其意。汪老于是放慢声调说开了。他说:写上联一定要内涵尽量宽广些,好让续联的人容易发挥。“巨塑”是为世纪晋千所造的,特成为新千年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纪元是人类用以记载时间的称谓,晋千则为客观规律的进程。我写“纪元晋千”,表面上是客观标书,而其内在的用意是在期待写下联的人对这一新的未来提出新的历史使命。这就看写续联的人对未来有着什么想法了。听了汪老这番解释,我们才深深地感到汪老的“纪元晋千”,看似平淡,其实立意高远,视野宏大。这一挥而就的四个字,反映出学养深厚的汪老所要表达的巨大文化价值。
  后来,汪老的“纪元晋千”题词,几经转手,终于送到辜振甫先生手里,请其为“巨塑”写续联。辜老看了汪老的上联,为之一振,连说,真是神来之笔,用意颇深呀。辜老也是凝思片刻,当即从案头取出其专用的“公亮用笺”,欣然命笔——“源流归一”,以此对上汪老的“纪元晋千”。汪辜二老的这副对联,真是对得好极了。以“纪元”的时空,对历史的“源流”,以“晋千”之升华,对“归一”的结局。这是两岸人们的共同心愿呀。這副楹联,由于是对着世纪晋千而写的,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殷殷期盼,被人们美称为世纪楹联。它既是对新世纪的希望和幸福的期待,也是对汪辜会谈的目标和成果的热盼。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全世界150个国家的元首齐集纽约庆祝联合国周年纪念,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亲自将一座重1.5吨的青铜“世纪宝鼎”送给联合国作为生辰纪念。澳门那些筹建“中华巨塑”的文化人,又按这个“世纪宝鼎”构想同源、纹饰同模浇铸,铸造了一个“世纪宝鼎”唯一的姐妹鼎——“晋千宝鼎”,将汪辜合著的“世纪晋千,源流归一”这幅世纪楹联作为宝鼎铭文。这座“晋千宝鼎”还被陈放在澳门公开展出,由当时的葡萄牙总统苏亚雷斯亲自主持揭幕仪式。
  楹联是为“巨塑”而作,但“巨塑”因种种原因没有建成,而楹联的诞生却成为意想不到的文化成果。当时有人问辜振甫先生,“巨塑”还未建成,你在题词时怎么就写“巨塑建成诞庆”呢。辜老含笑答道:“我是希望巨塑建成之日乃两岸归一之时呀。”可见,“源流归一”这凝练的书法,却饱含辜老深沉的心愿。后来,汪辜这副世纪楹联被制成若干粉金的牌座,分赠给有关领导和著名文人。我有幸也获得一座,至今仍珍藏在书橱里。
  (作者为法制史专家、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谭其骧先生以其三十年时间之久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鸿篇巨制和培养了一大批历史地理研究的后来者而蜚声海内外。  笔者出身历史学,虽不是历史地理专业,但求学期间即已知先生大名。前几年在山西高校工作时,课余喜搜地方文献、乡党故事以及一些已故学者、知名文化人与山西之间的渊源。说来也巧,近来在为另一篇文章搜集材料时发现谭其骧有一篇题为《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应
期刊
复旦大学葛剑雄先生曾在报上发表《1949年以后教授的评级和工资》一文,各网站随后纷纷转载,影响不小。读罢,以我所了解的情况看,以为基本是属实的,然而,也有些地方则和我知道的有所出入。葛剑雄是谭其骧先生的学生,如他在文中所说:“进校以后,我从老师们,特别是从谭其骧先生那里听到过关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學教授工资、职称的一些事情。”不过,有关1956年复旦工改情况,由于谭其骧先生不是复旦当年工改委员会委
期刊
《世纪》2018年第三期刊有朱亚夫先生署名文章《左联作家应修人“ 坠楼”之谜》,文中描述了1933年5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左联作家应修人同志在上海昆山花园路遭敌特候捕时英勇殉难的经过,文章讴歌了烈士不屈的精神风貌,值得后人永久缅怀。不过,该文作者试图为应修人的“ 坠楼” “解谜”,文中部分内容与史实不符,为此笔者根据有关资料作下述补正。  一、丁玲被捕是因谁叛变?  《左联作家应修人“
期刊
童书业(1908-1968),是我国20世纪著名史学家,是自学成才的一位史学奇才,是20世纪前期“古史辨”派的核心人物,是20世纪50-60年代山东大学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我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时,受北大的推荐,以优异成绩考到山大成为童书业的先秦史专业研究生,在1961-1965年与童师相处近四年,学术上得到了他的精心指导,师生关系也极为亲密。童书业先生的女儿童教英(现浙江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期刊
编者按:阮仪三先生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致力于抢救与保护包括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江南古镇周庄等在内的众多历史城镇与建筑,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2014年获得美国圣母大学颁发的“亨利·霍普·里德奖”。由阮仪三口述、潘君祥撰
期刊
2006 年夏,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杨宛闲的子女将其母亲早年收藏的一幅画带到馆里,说此画原先曾捐给文史馆,“文革”开始时,当时金兆梓馆长将画退还给了母亲。现秉承母亲遗愿,决定捐赠中央美术馆。  杨宛闲与杨度有亲属关系,家学渊源;与齐白石则有同乡之谊。他们都是湖南湘潭人。她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学校,并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其间曾向齐白石学画。在画的上端,金馆长有题:“白石老人绘事蜚声
期刊
厉声教(1935—2017年)为我国资深外交官。我与厉声教大哥相识相知已有61年,加上众多工作、亲属、爱好等关系,彼此了解、信任、互助,是无话不谈的知音。  声教大哥与先父1956年同年进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一聊,发现大家竟曾是上海的邻居,左邻右舍的,彼此都很熟。且他的表弟和我是清华大学同班同学,表弟的夫人又和我是上海培进女中的同学。另外,我初中的班主任是声教大哥市西中学的同班同学。我们上海的老熟
期刊
但凡熟悉现当代美术史的人一定会对40年前在上海举办的那场轰动一时的《十二人画展》记忆犹新,这样一个由12位画家自由组合的展览,在当时何以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并在美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本刊编辑部专门约请当事人之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黄阿忠教授撰文回溯往事,浓墨重彩写下《我和〈十二人画展〉》,读后令人不禁感慨万千:它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打开了一扇禁锢艺术的大门。《十二人画展》的意义在于,它是“
期刊
《世纪》杂志定位正确。不受干扰,不翻花头,不赶时髦,脚踏实地,精心组稿、编稿,25年来创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受到海内外文化界的重视和好评,十分不易。作为《世纪》杂志的老读者、作者,我感到无比欣慰。为表达我对《世纪》赞赏和期待,特赠送画作,题词庆贺——为《世纪》杂志创刊廿五周年而题:‘空谷苔荒,金兰飘香,素心依旧,根盘草旁。吟风怀月,写影云窗。賞音何处,自在含芳。’岁次戊戌暮夏,钱汉东。  《世纪
期刊
中国香港地区影视歌三栖演员汪明荃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会唱粤剧,并以一首粤语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风靡华语歌坛,却不曾想到,她原来还是一位十足的“越剧迷”。  我也是偶然才知道的。2015年11月,为庆祝第十届香港“世界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香港特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盛邀上海越剧院赴港演出。当时,我是上海越剧院负责宣传营销的副院长,一起随团赴港,全院精心挑选了在演出中备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性剧目:风靡一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