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沧桑巨变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98908240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了大约十天时间,粗读了陈忠实的力作《白鹿原》,有一些粗浅的感想,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反映白鹿原社会变革和复杂人性的著作。从民国到解放后百十年间的世事变迁和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既热情讴歌了原上百姓的善良朴质,同时揭露了人性中的阴暗和邪恶。
  主人公白嘉轩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做了几乎一辈子的族长,执行乡约严格不近人情,即便自己的儿子犯错也一样被鞭笞。而自己又因为莫名的原因,前六个女人都因怪病和流言而命归黄泉,心里一直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担忧,第七个妻子终于改弦易辙为他生养了性情各异的三男一女,白家秉承古训,老实做人,克己复礼,但世事难料,培养出了有学问却没有脊梁骨的大儿子白孝文,年轻时迷上风流妇女田小娥,卖地抽鸦片,后又当警察官至团长,追杀革命义士,后又混进革命队伍当了县长,极尽见风使舵之能事,又在明知黑娃没任何历史问题的前提下,逮捕和枪毙了已是副县长的黑娃,还把保安团起义的本该是鹿兆鹏和黑娃的功劳算到自己头上,白孝文捏造假象颠倒黑白,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英雄——黑娃被自己人殺死,让真心为劳苦大众的人含冤终生。
  再说说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姑娘吧,她漂亮美丽,如原上白鹿一样俊俏灵动。她在上学期间已加入共产党,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被敌人填了井,她热烈地爱着兆鹏,并帮着兆鹏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却也不幸被自己人怀疑为特务而被填井。但最终黑娃和白灵都被平反了,并追认为革命烈士,也算对得起先烈的英灵了吧。
  黑娃年轻时被迫当了土匪,却并没有鱼肉乡里,没有祸害过老百娃,后来带着炮营起义并入党,跟着朱先生学习文化,他的人生经历复杂,但他做人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以至被朱先生称为“最好的学生”。
  再来说说乡约鹿子霖吧,他是白鹿村的另一大户,家道殷富,生养有鹿兆鹏和鹿兆海两个儿子,乡约大致相当于保长吧,属于最低一级的政府官员,此人有两面性,在人前的冠冕堂皇和仁义道德。另一方面妒贤嫉能,生怕白家超过自家,和多个寡妇暗中交往,认了不少干儿子,两个儿子一个加入共产党,一个加入国民党。自己最后也因无法适应社会巨变而发疯死去了。
  《白鹿原》可以说是继《红楼梦》后又一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作。现实中,仍有不少人,他们不顾国家安危,只管自己享受。特别是现阶级我国在习主席领导下,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这时,我又想起了书中博学多才的朱先生了,他一生从不阿谀奉承别人,刚正不阿,这才是中国的脊梁啊!
  ——选自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  天气预报说连续三天都有大到暴雨,景区闭门谢客,网络群里一片防汛之声。  女儿说,妈,这周我就不回去了吧!大到暴雨,还是不出远门的好。女儿被困在了“远门”之外。反倒把回家说成了出远门。  学校是要照常开学的,高中的课程,风雨无阻。小鹿刚刚去浙江同她的父母团聚,便又匆匆回来。我便带了小鹿,在傍晚的风中去了二姐家。  小鹿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浙江回来到外婆家,又到我家,又回到她自己家。  不知
期刊
女儿的“情话”  “爸爸,您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去处理一下吧,您看您这么年轻!不用搞得像个老气横秋的长者吧?”  一天早上,刚刚大学暑假归来的女儿仰着脸对我说,一半是调侃的幽默,一半是拥有“小棉袄”般的馨香。她在家的近些时日,生活中的诸多家务有她帮忙料理,我感觉轻松了许多。一直以为自己有一颗童心,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岁月曾精心雕琢过我的脸颊。  “老爸,您这一张脸不知省了多少化妆品费用啊?一年到头都不
期刊
我的故乡四面绕山,漫山遍野的果树郁郁葱葱,尤其是一到夏天,红彤彤的桃子和李子杂交的江南名果——桃形李就会挂满枝头,果农们这时候就会露出满脸的微笑,无论酷暑多么难耐,山路多么陡峭,都激情澎湃,动力满满,挑担的挑担,推车的推车。拖拉机开往山上平坦处,水库边一靠,不到半分钟时间,就会收到果农一篮子李子,半天就可以装满半车或一车。市场销量之火爆可想而知,不仅成了当地农民的一大收入来源,还让外来人员近距离目
期刊
“我们曾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每每听到经典老歌《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思绪总带我回到家乡——苍马山下那个背山面水的小村庄,那情那景恍如昨日,回忆悠长。  立秋时节,雨后初霁,苍马山景区天气渐渐凉爽。驾车自后山的旅游路蜿蜒盘旋,路旁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远观,河汊交织,阡陌纵横,将这醉人的秋色分割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后山的幽静与山前景区的嘈杂对比鲜明。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只有宁静秀丽的山乡和
期刊
“不要憑一个人的外貌去判断TA的品格好坏”,这是大家都放在口头边的一句话,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不自觉地以貌取人的倾向。(如果有变化,那一定是在交往以后)尤其是在第一次见到时,常常都会根据对方的衣着、配饰来判断TA的身份和地位。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衣着,往往就是一个人性格、为人、心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虽然这看起来有些片面,但事实就是如此。于是,在特定的场合下
期刊
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与妻子已近知命之年。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你我不经意间,匆匆……  记得一首歌中唱道: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回眸既往,或许时常在父母面前的原因,总感觉自己还是一个长不大的不太成熟的孩子。但是每每看到双方的老人,看到他们茂密的青丝轉为稀疏的白发,看到\饱经沧桑的印迹,看到悄然爬满了双颊的那一道道皱纹,才醍醐灌顶般恍然顿悟,原来父母真的在悄悄变老了。  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我们来到美丽的白
期刊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的工资很低,396元,两年后涨到了585元。那时候小孩子的玩具也不多。有一次我去镇上赶集的时候,看到了一袋小黄鸭,用网兜装着。鸭妈妈后背上驮着5只小黄鸭,很美好很温暖!  当时我想着是地摊货品,虽然便宜但我还是担心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我用鼻子闻了又闻,还好没有异味儿,鸭子身上的黄色也不掉色。我很纠结,孩子毕竟还小,放下了拿起来,拿起来又放下,反复纠结了好几次,就是拿不定主意。  回
期刊
晚饭后,在家附近的红海河漫步。不知不觉中我的脚步停留在一棵高大的柳树前。  老家的村口,离二道河不远处也有一棵百年老柳树。谁都不知道它高耸入云站在那里多少个春秋。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柳树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美丽。就像父亲用威武的身躯捧起婀娜娇媚的母亲,柔嫩如丝的秀发柔柔地披下来,显出万千柔美的姿态。对我来讲,它是故乡的象征,更是对故乡的信念。自然也成了我这些年背井离乡游子的思乡树。无论身在何处,只
期刊
又到吃玉米的季节了。记得小时候,睡在被窝里就听到妈妈剥玉米的声音,清脆悦耳,听到声音就仿佛闻到了玉米的清香。玉米是我最爱吃的,看到那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玉米,先要非常陶醉地深深地吸几口那个香味儿,然后才开始大快朵颐一番,那时家里穷,每天早上煮一大锅玉米。土豆还有南瓜之类的,早晨吃剩下的就是我们一天的零食,饿了就啃个玉米棒子,那种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从未觉得苦,反倒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那时
期刊
张天佑先生一直执着于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也取得了豐硕的成果,其理论思深体广,发前人所未发,其诗词作品亦颇有不凡之语,我想早应引起业内人的关注了。当他把《北海诗话》这部著作的电子稿发给我时,正是初秋。北方的秋天来得早一些,早晚已有寒意。小区外的林木上,已零星点缀着一些金黄的叶片。有孩子三五一伙在树下惬意地游戏着。我坐在窗前,泡了一壶普洱茶,打开《北海诗话》,细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