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真空”中,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对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显著的实效是一考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使之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进行,就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紧迫问题。
【关键词】 学校 德育工作 实效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把一定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需要,进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现实表明:由于经济盛行,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剧烈演变,传统道德有所沦丧,拜金主义逐渐腾飞,一些令人震愤、令人担忧的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犹如股股逆流冲击校园这个圣洁的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进行,就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紧迫问题。本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着眼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挖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学校德育意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农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依托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时,就立足现实,深刻认识到德育现实工作的复杂性,取得实效的艰巨性,同时遵循德育本身的科学规律。
1.1 “合”——德育工作的合力意识。“合力”:作为物理力学中一个简单的多力并合形成新力的原理,应用到社会学上具有无比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学校是学生生存的一个部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又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学校教育与学生受到诸如家庭、社会等教育在教育内容、目标上发生冲突、抵触,产生内耗,我们在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的前提下,又要调动家庭、社会各界等积极因素,对学生道德素质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塑造,形成一个立体化、网络化的教育机制。具体措施表现在:①在学校内部环境中建立一个多渠道运用合力的德育机制,使校内形成一个小的“合力运作体系”。例如:学校建立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督促召开德育专题会议、开展学校集会、班团队等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活动,做到组织、时间、人员等落实,形成合力体系。②在学生的生存环境中建立一个能施加有效运行的“大合力”德育机制,以尽可能消除一些社会负面影响。
1.2 “染”——德育工作的濡染意识。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学校担负着铸炼、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把外在的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良好的德育认识、德育信念是从小事中一点一滴积累升华的,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生存环境中积极运用德育情感原则,要具备濡染意识,把德育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从细微处见精神,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学生最终养成良好品德。例如:学校为了营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开展的美化、绿花、净化校园活动,公共场所张贴中外名人画像、格言,校园绿色艺术、知识长廊以及早上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等活动都能给人美的享受,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诱发学生从爱身边舒适的学习环境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
1.3 “久”——德育工作的持久意识。德育工作具有连续性、渗透性、蕴含性强的特点,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同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思维发展水平、个性社会化水平密切相关。高尚品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于长抓不懈。因此,德育应顺应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有步骤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从而养成全面、客观、深刻的品质。如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先开展“知我校园、爱我校园、建我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主人翁的含义;接着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建我家乡”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昨天,热爱家乡的今天,展望家乡的明天;再开展“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我中华”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读介绍文明史的书,了解民族的发展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水平,对学生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上都予以周密设计,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协调落实,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序列化的德育影响,不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枯燥乏味的活动,真正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2 注重学校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活力
学生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且娱乐兴趣大,不喜欢总是呆板地从事单一的活动。因此,在德育工作形式上就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使其能量释放的指向正确。
2.1 寓德育于兴趣之中——趣味性。兴趣,是对某一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它是求知的前提、向上的指导、成功的前奏。在德育工作中,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就能发人沉思、引人入胜,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寓德育于兴趣之中,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兴趣,经常给予指导。如有的学生应迷恋某些活动影响了学习,就要帮助他把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有些学生兴趣分散,就要诱导他以学习为中心发展其他兴趣。
2.2 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娱乐性。健康的娱乐活动,蕴藏着引入积极向上的因素。好的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好的作品,不仅能给人以正确的思想教育,还具有美的魅力,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净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可以收到与班校会思想教育殊途同归的效果。
2.3 寓德育于无形之中——渗透性。德育工作有无形和有形之分,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谈形势、议生活、摆故事、讲人生等形式,和学生一起回忆过去、正视现在、憧憬未来,于谈笑风生之中,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将生动的哲理,丰富的知识用耳闻目睹的趣事,在学生心理上淡淡地引起、慢慢地渗入、渐渐地深入,使其产生良好的共鸣。寓德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真空”中,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对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显著的实效是一考验。显然,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培养能接受社会考验的人,还应挖掘以下热点问题:克服教育繁多,流于形式的现象;克服搞“花架子”,讲道理空洞无力教育不切实际的形象;克服因循守旧,拘泥于过去的老做法等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应章.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着棋[N].中国教育报,2000
2 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2(4)
3 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之我见.基础教育参考,2008(1)
【关键词】 学校 德育工作 实效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把一定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需要,进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现实表明:由于经济盛行,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剧烈演变,传统道德有所沦丧,拜金主义逐渐腾飞,一些令人震愤、令人担忧的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犹如股股逆流冲击校园这个圣洁的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进行,就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紧迫问题。本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着眼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挖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学校德育意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农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依托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时,就立足现实,深刻认识到德育现实工作的复杂性,取得实效的艰巨性,同时遵循德育本身的科学规律。
1.1 “合”——德育工作的合力意识。“合力”:作为物理力学中一个简单的多力并合形成新力的原理,应用到社会学上具有无比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学校是学生生存的一个部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又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学校教育与学生受到诸如家庭、社会等教育在教育内容、目标上发生冲突、抵触,产生内耗,我们在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的前提下,又要调动家庭、社会各界等积极因素,对学生道德素质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塑造,形成一个立体化、网络化的教育机制。具体措施表现在:①在学校内部环境中建立一个多渠道运用合力的德育机制,使校内形成一个小的“合力运作体系”。例如:学校建立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督促召开德育专题会议、开展学校集会、班团队等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活动,做到组织、时间、人员等落实,形成合力体系。②在学生的生存环境中建立一个能施加有效运行的“大合力”德育机制,以尽可能消除一些社会负面影响。
1.2 “染”——德育工作的濡染意识。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学校担负着铸炼、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把外在的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良好的德育认识、德育信念是从小事中一点一滴积累升华的,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生存环境中积极运用德育情感原则,要具备濡染意识,把德育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从细微处见精神,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学生最终养成良好品德。例如:学校为了营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开展的美化、绿花、净化校园活动,公共场所张贴中外名人画像、格言,校园绿色艺术、知识长廊以及早上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等活动都能给人美的享受,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诱发学生从爱身边舒适的学习环境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
1.3 “久”——德育工作的持久意识。德育工作具有连续性、渗透性、蕴含性强的特点,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同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思维发展水平、个性社会化水平密切相关。高尚品德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于长抓不懈。因此,德育应顺应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有步骤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从而养成全面、客观、深刻的品质。如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先开展“知我校园、爱我校园、建我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主人翁的含义;接着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建我家乡”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昨天,热爱家乡的今天,展望家乡的明天;再开展“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我中华”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读介绍文明史的书,了解民族的发展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水平,对学生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上都予以周密设计,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协调落实,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序列化的德育影响,不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枯燥乏味的活动,真正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2 注重学校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活力
学生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且娱乐兴趣大,不喜欢总是呆板地从事单一的活动。因此,在德育工作形式上就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使其能量释放的指向正确。
2.1 寓德育于兴趣之中——趣味性。兴趣,是对某一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它是求知的前提、向上的指导、成功的前奏。在德育工作中,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就能发人沉思、引人入胜,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寓德育于兴趣之中,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兴趣,经常给予指导。如有的学生应迷恋某些活动影响了学习,就要帮助他把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有些学生兴趣分散,就要诱导他以学习为中心发展其他兴趣。
2.2 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娱乐性。健康的娱乐活动,蕴藏着引入积极向上的因素。好的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好的作品,不仅能给人以正确的思想教育,还具有美的魅力,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净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可以收到与班校会思想教育殊途同归的效果。
2.3 寓德育于无形之中——渗透性。德育工作有无形和有形之分,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谈形势、议生活、摆故事、讲人生等形式,和学生一起回忆过去、正视现在、憧憬未来,于谈笑风生之中,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将生动的哲理,丰富的知识用耳闻目睹的趣事,在学生心理上淡淡地引起、慢慢地渗入、渐渐地深入,使其产生良好的共鸣。寓德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真空”中,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对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显著的实效是一考验。显然,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培养能接受社会考验的人,还应挖掘以下热点问题:克服教育繁多,流于形式的现象;克服搞“花架子”,讲道理空洞无力教育不切实际的形象;克服因循守旧,拘泥于过去的老做法等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应章.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着棋[N].中国教育报,2000
2 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2(4)
3 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之我见.基础教育参考,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