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急诊医生需不断及时更新知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多数急诊医生未能不断及时更新知识的原因:①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让急诊医生更新知识的兴趣不大;②高强度的工作使急诊科医生没有时间跟精力更新知识;③急诊科繁多的病种给急诊医生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带来了相当的困难。提出了改变现状的方法:①急诊医生本人必须在思想上对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引起重视;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重视急诊医学这个专业;③急诊专业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专科继续培训体系。希望对提高急诊医生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急诊医生更新知识的重视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医生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61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81-01
作为一名急诊内科医生,在近5年的工作中,笔者感受到了学科的巨大变化。国内外对于各种急诊疾病的诊疗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临床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急诊内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在迅猛的发展着。许多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新的技术方案开始推广,不断挑战着我们原有的医学知识理论和临床经验。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学领域中,知识的半衰期为五年左右[1]。有调查表明在急诊诊疗中许多低质量的医疗措施长期存在,一些证明有效的方法没有被采用,研究证明30%-40%的患者没有进行顺应当前研究证据的治疗;而证明有害的措施仍然被使用,20%-25%的患者接受了已经被认为不需要甚至是有害的治疗[2]。笔者认为不断及时地更新知识已经成为当下急诊医生迫在眉睫的问题。
1现将多数急诊医生未能不断及时更新知识的原因分析如下
1.1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让急诊医生更新知识的兴趣不大。急诊的疾病多数很急,病情变化快,迫使医生必须迅速做出诊断和处置,急诊诊断的假设性和急诊处置的试探性均较其他医学专业强。急诊医生处于并不能预知各种干预的后果,但又必须行动的境地,因此急诊医生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尤其大,为了规避风险,急诊医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更倾向于使用有据可查的书本知识理论和经验进行急诊诊疗活动。
1.2高强度的工作使急诊科医生没有时间跟精力更新知识。如今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急诊患者越来越多,急诊医生缺口很大,不断增加的来诊患者和逐渐严峻的急诊阻塞造成急诊医生工作环境恶劣、强度大,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没有时间思考与更新知识。
1.3急诊科繁多的病种给急诊医生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一方面,因急诊科疾病种类多且杂,急诊医师需要更新的知识量十分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急诊患者经常处于多种疾病并存的情况,选用相应的指南时,往往发现指南之间存在矛盾,所以面对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急诊医生常常无从下手。
2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现状
2.1急诊医生本人必须在思想上对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引起重视。急诊专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点,要预防风险,我们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对患者作出正确的诊疗措施。这个“正确”不是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用陈旧的书本知识或以往的经验能做到的,只有通过不断及时的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到。患者到医院来就是要看好病的,只有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才能真正的规避医疗纠纷。
2.2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重视急诊医学这个专业。当今社会,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自杀、中毒等事件频繁出现,意外事故、大型灾难也不时发生,这些都是需要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3],对急诊医生的需求也愈显迫切。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在医学院校,未设置急诊专业,没有急诊医学教研室,临床医学生毕业从事急诊科专业后没有专科医师培养方案、标准及准入制度;在职称评聘方面,急诊医学只能聘任中级以下职称,高级职称必须挂靠在相关的内科或外科学科[4]。这种学无专攻、业无专科的局面,对急诊科人才的留任及急诊医学的发展极为不利。相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作出改变:开设急诊专业,建立急诊专科医师培养方案、标准及准入制度,设置相关高级职称等来吸引并挽留有更多人才,使急诊科室早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样,急诊医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及时更新知识。
2.3急诊专业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专科继续培训体系。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应当与其他专科医学一样,建立其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医生专科继续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学术会议、研讨班、讲座、继续教育等各种方式为急诊医生不断及时更新知识提供条件;制定其行业自身的技能规范和疾病诊疗指南以更好的指导急诊医生的临床实践。
3结语
急诊医生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更新我们的知识,我们有责任在医学领域里始终保持前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传承“医者仁心”。对我们急诊医生而言,现在要实现不断及时更新知识确实是困难重重,但相信只要我们有改变现状的信心与决心,通过我们与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共同努力,这种状态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孟群,曾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展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6-9
[2]王肖,徐腾达,尹文,等.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是急诊临床科学决策的关键[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6):568-571
[3]樊寻梅.面向21世纪的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 2000,9(1):3-4
[4]沈伟锋,徐少文,张茂,等.应重视急诊科医疗需求激增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7):3313-3314
关键词:急诊医生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61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381-01
作为一名急诊内科医生,在近5年的工作中,笔者感受到了学科的巨大变化。国内外对于各种急诊疾病的诊疗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临床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急诊内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在迅猛的发展着。许多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新的技术方案开始推广,不断挑战着我们原有的医学知识理论和临床经验。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学领域中,知识的半衰期为五年左右[1]。有调查表明在急诊诊疗中许多低质量的医疗措施长期存在,一些证明有效的方法没有被采用,研究证明30%-40%的患者没有进行顺应当前研究证据的治疗;而证明有害的措施仍然被使用,20%-25%的患者接受了已经被认为不需要甚至是有害的治疗[2]。笔者认为不断及时地更新知识已经成为当下急诊医生迫在眉睫的问题。
1现将多数急诊医生未能不断及时更新知识的原因分析如下
1.1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让急诊医生更新知识的兴趣不大。急诊的疾病多数很急,病情变化快,迫使医生必须迅速做出诊断和处置,急诊诊断的假设性和急诊处置的试探性均较其他医学专业强。急诊医生处于并不能预知各种干预的后果,但又必须行动的境地,因此急诊医生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尤其大,为了规避风险,急诊医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更倾向于使用有据可查的书本知识理论和经验进行急诊诊疗活动。
1.2高强度的工作使急诊科医生没有时间跟精力更新知识。如今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急诊患者越来越多,急诊医生缺口很大,不断增加的来诊患者和逐渐严峻的急诊阻塞造成急诊医生工作环境恶劣、强度大,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没有时间思考与更新知识。
1.3急诊科繁多的病种给急诊医生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一方面,因急诊科疾病种类多且杂,急诊医师需要更新的知识量十分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急诊患者经常处于多种疾病并存的情况,选用相应的指南时,往往发现指南之间存在矛盾,所以面对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急诊医生常常无从下手。
2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现状
2.1急诊医生本人必须在思想上对不断及时更新知识引起重视。急诊专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点,要预防风险,我们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对患者作出正确的诊疗措施。这个“正确”不是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用陈旧的书本知识或以往的经验能做到的,只有通过不断及时的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到。患者到医院来就是要看好病的,只有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才能真正的规避医疗纠纷。
2.2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重视急诊医学这个专业。当今社会,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自杀、中毒等事件频繁出现,意外事故、大型灾难也不时发生,这些都是需要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3],对急诊医生的需求也愈显迫切。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在医学院校,未设置急诊专业,没有急诊医学教研室,临床医学生毕业从事急诊科专业后没有专科医师培养方案、标准及准入制度;在职称评聘方面,急诊医学只能聘任中级以下职称,高级职称必须挂靠在相关的内科或外科学科[4]。这种学无专攻、业无专科的局面,对急诊科人才的留任及急诊医学的发展极为不利。相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作出改变:开设急诊专业,建立急诊专科医师培养方案、标准及准入制度,设置相关高级职称等来吸引并挽留有更多人才,使急诊科室早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样,急诊医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及时更新知识。
2.3急诊专业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专科继续培训体系。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应当与其他专科医学一样,建立其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医生专科继续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学术会议、研讨班、讲座、继续教育等各种方式为急诊医生不断及时更新知识提供条件;制定其行业自身的技能规范和疾病诊疗指南以更好的指导急诊医生的临床实践。
3结语
急诊医生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更新我们的知识,我们有责任在医学领域里始终保持前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传承“医者仁心”。对我们急诊医生而言,现在要实现不断及时更新知识确实是困难重重,但相信只要我们有改变现状的信心与决心,通过我们与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共同努力,这种状态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孟群,曾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展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6-9
[2]王肖,徐腾达,尹文,等.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是急诊临床科学决策的关键[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6):568-571
[3]樊寻梅.面向21世纪的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 2000,9(1):3-4
[4]沈伟锋,徐少文,张茂,等.应重视急诊科医疗需求激增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7):3313-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