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合一”到“一演三”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所谓“三合一”-“一演三”,指的是一天的时间演三部风格不同的戏,且三部戏用同一拨演员,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然而这正是音乐教育家武秀之教学模式的特点所在。几年前,年近耄耋之年的武秀之提出了“三合一”-“一演三”的音乐教育模式。经过几年的辛苦打磨,2016年12月24日,终于在西亚斯国际学院汇报了教学成果。在当天的汇报现场,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三部戏集中亮相。武秀之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成功,为中国音乐教育带来了启示,值得探讨。
  如果,同一个演出团队,在一天的早、中、晚分别演出西洋经典歌剧、豫剧、音乐剧这三种不同的艺术样式,而且,男女主角是同一组演员,你会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可思议的尝试?确实,当我接到观摩的邀请电话时,第一个反应是好奇,第二个反应是质疑!带着这两种反应,2016年12月24日凌晨,我驱车到浦东机场乘坐飞往郑州的最早航班赶到了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还好,中文版歌剧《茶花女》演出进度尚未足三分之一。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穿过挤满了观众人群的过道,开始了从“三合一”到“一演三”的全新体验。
  午餐之后休整了一个多小时,下午两点三十分,在歌剧院剧场,确实是同一团队演出了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晚上七点三十分,还是在歌剧院剧场,依然是同一团队,演出音乐剧《中国蝴蝶》。不得不说这种体验是兴奋的,24小时内睡眠不足5个钟头的我,观剧时居然没有犯困,因为台上的表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除了《茶花女》,豫剧《走出一线天》和音乐剧《中国蝴蝶》居然都是这所歌剧音乐剧学院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
  新郑,河南省会郑州的一个县级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就坐落在这个安静的小城里。歌剧音乐剧学院的院长是音乐教育家武秀之。全天三场演出,武秀之只在晚上最后一场音乐剧演出前出现了。在演出开始前几分钟,剧场内突然掌声欢呼声雷动,顺着人们的目光望去,便看到一位着装朴素、行动略显不便的八旬老人,在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的搀扶下缓缓走进剧场,场内无论是官员、教师、学生都起立迎接这位心目中的女神。因为正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倡导、探索、实践“三合一”声乐教学法,并将教学与演出有机结合,实现一个团队演出三种作品的“一演三”演出模式,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唱演俱佳、能歌善舞的复合型舞台表演艺术人才。
  然而何谓“三合一”-“一演三”又是怎么回事?追溯起来这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往事了。
  1959年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洪山宾馆的一次晚会间隙中,毛主席问武秀之:“你们学校政治学习讨论什么问题呀?”武秀之答:“讨论主席提出的音乐民族化问题。”问:“大家是什么意见?”答:“大家认为应该在西洋的基础上民族化。”问:“为什么?”答:“因为我们都是学西洋音乐出身的。”问:“有没有不同意见?”答:“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应该在民族的基础上民族化。当时大家让我唱个民族基础,我也没有唱出来,主席,您说谁说的对呀?”毛主席说:“你说的对,基础问题,是脚跟的问题,并不是原来学的什么唱法就是什么基础,立足于民族的基础上,吸取西洋的东西是民族化,如果立足于西洋的基础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又具体指示:“你是河南人吧,去向常香玉学三年,老老实实地学,然后再加以改造,这就是声乐民族化。”
  1979年,武秀之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的赵沨同志讲:“周总理说过,‘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茶花女”,一种是“白毛女”,一种是“七仙女”,三种可以并存嘛,可以互相学习嘛,将来也许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什么“女”。’我考虑了很久,认为这个任务交给你比较合适。”武说:“你们院那么多人才都搞不成,我怎么能行呢?”赵’讽说:“你有两个优越条件,一是你不会回头,二是你远离京城少些干扰。”时乐漾、程云都说:“秀之,你干吧,我们都会帮助你的,有困难就说。”武秀之惊奇地感到周总理的话和毛主席1959年给她讲的“声乐民族化”的精神一模一样,周总理说的“三女合一”不正是对毛主席当年嘱托的最形象、最具体的诠释吗?
  文代会结束之后,武秀之风尘仆仆地回到河南大学,她没有丝毫停顿和休整,就立即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周总理关于“三女合作”的精神,试图结合河南的本土藝术——豫剧,找到一条民族声乐教育的新出路。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武秀之排除干扰,打败孤寂,战胜自己,终于在1982年拿出了特色鲜明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声乐艺术教育成果,让周总理关于“三女合一”的构想成为现实。
  经过一批又一批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的成功实践,1985年,“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通过了鉴定。时任河南省委领导以及时乐漾、程云、关鹤童、常香玉、万昌文、王秉锐等ll位音乐专家,观看了学生们的演唱汇报,认为:“此项民族声乐专题科研实验工作,在我国声乐界教学和实践上是有一定创新的重大意义的,获得的成绩是可贵而显著的,对于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武秀之“三合一”声乐教学理论由此诞生。
  武秀之说,“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况下演唱西洋歌剧、民族歌曲和中国戏曲,声韵婉转如一。她示范说,歌唱的呼吸是一样的,共鸣腔体也没有任何不同,只是由于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润腔不一样,出来的味道就各有韵致、各具特色了。1989年,以“三合一教学法”为主要训练手段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成果,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三年前,年届耄耋之年的武秀之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为平台,又开始新的探索和尝试,从“三合一”迈向“一演三”,即以同一团队,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种唱法,不请任何外援,在一天内演出三部完整的风格迥异的舞台戏剧作品,分别是西洋歌剧《茶花女》、大型自创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和自创音乐剧《中国蝴蝶》。这个构想一经提出,便引来业界一些资深专家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武秀之教授依然认准目标,带领团队进行超强度的训练和排演,不断挑战人声和体力的极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夜以继日,持续推进以上三部作品的排演进程,不断强化队伍的体能和综合性舞台表演能力。
  在这次“武秀之‘三合一’一‘_一演三’教学实践成果汇报演出”第二天,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举办了大型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于武秀之长期坚持不懈从事“三合一”和“一演三”探索的执着精神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诸多合理化建议。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践当中,武秀之团队经过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已有成果,必将对当代声乐教学和培养音乐戏剧全能型表演人才产生重要启迪。
  看到武秀之,我便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发生在河南。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勇气,为之能坚持不懈则是勇敢!武秀之孱弱的身体却有着无比坚强的意志,她给予她的教师和学生的,恐怕并不仅仅是某一种唱法或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勇往前行的无畏精神。这一点,是最令人钦佩的!
其他文献
如果要描繪一下中国歌剧界近年来的状况,是否可以如此形容:“风起云涌,参差不齐,各摆擂台”。  首先是原创歌剧遍地开花、层出不穷——质量如何暂且不论。演出方面,自从北京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一骑绝尘、遥遥领先;天津歌剧院异峰突起、后起之秀、欲做老二。原本是歌剧重镇的上海,痛感落后,力图急起直追,近来已渐有起色,不仅演出剧目和场次开始增多,而且注重歌剧的制作。关于这点,尤其值得一说。  
期刊
去年暑假前,我就从海外朋友那里得知,70岁的卡雷拉斯要把告别舞台生涯并答谢广大乐迷的演唱会定在中国。他如此眷顾中国观众——尽管他最后的世界巡演像一场为时三年的马拉松那样,牵动全世界观众的心,可也不是所有国家喜欢他音乐的人都能那样如愿以偿。当然这也是爱听他音乐的观众,以好奇来深究其艺术当前状况的绝佳机缘。  2017年1月3日晚,“何塞·卡雷拉斯告别巡演”作为江苏大剧院首批引进的节目,在南京奥体中心
期刊
编前语:对美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来说,《可爱的家》这首歌可谓耳熟能详。事实上,这首歌曲可以称得上“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而研究这首歌的历史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这首歌,它的词作者是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曲作者则是亨利·罗莱·毕肖普(Henry R.Bishop),它是毕肖普创作的歌剧《克拉里》中的一首主题曲。歌剧《克拉里》讲述了一名经不起诱惑而离家私
期刊
离开大都会歌剧院的时间就要到了,对此我毫不怀疑。当莫尔和瓦德蒙德1970年秋天来到我这里,说他们寻找我的继任者的工作遇到一些阻碍,问我是否能再坚持做一年,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这对我和剧院来说都不是个好主意。在这个职位上待了22年,我不再“痴迷”于大都会总经理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甚至可以预见到危机,解决它们会是更加繁重的工作,因为人们的不满会越来越多。我最后一个演出季的成绩相比于20年前逊色
期刊
当圣诞钟声响起时的维也纳街头,你总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市民,冒着寒冬喜气洋洋地涌向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迎接他们每年一度的“圣诞大餐”——去观看轻喜歌剧《蝙蝠》。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上百年,早已成了维也纳市民迎接新年的一个传统,他们仿佛永远也看不厌,永远也笑不够——这足见这部歌剧的魅力了。  轻歌剧:从开胃小点到饕餮盛宴  作为歌剧的一个种类,轻歌剧常常又被称为小歌剧,但它并不是针对法国的所谓大歌剧而说的。
期刊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继歌剧《白毛女》之后的又一部民族歌剧里程碑之作。如何让老经典重现青春活力?去年的新版歌剧《白毛女》成为了成功范例。  2016年9月23日,新版歌剧《小二黑结婚》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保利剧院公演。戏开演前,有人议论,这样一部63年前的老戏能受欢迎吗?结果,演出获得满堂彩。已经看过新版《白毛女》的观众们没想到,新版《小二黑结婚》同样那么精彩。大家起立鼓掌迟迟不愿离席,为的是要看
期刊
已经在7个国家上演,超过200万人次观看,被翻译成7国语言的享誉全球的音乐剧《莫扎特》终于在2016年年末正式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这部汲取了德奥音乐剧精髓的年度大戏,不仅有令人惊艳的视听呈现,更通过深沉而热烈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对于生命与个体的思索。在维也纳演出之际,《莫扎特》主创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与西尔维斯特·里维(Svlvester Levay)接受了VBW公司的专访
期刊
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有生命力,但追寻新意却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2016年是莎士比亚年,全球各地都在搬演与莎士比亚有关的舞台制作,不少都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以求带出现代感的新意或内涵,这也正是现今不少歌剧制作采用现代布景及服饰来制作“现代版”的背后原因。尽管如此,“现代版”歌剧的新意追寻,能发挥多大效果见仁见智,往往仍是毁誉参半。  《奥赛罗》:“崭新角度”只能猜测  由
期刊
音乐剧《两个人的谋杀》,之前没有听说过,可以查到的资料也极为有限,演出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宣传单片也非常简单。从剧目背景介绍可知,这部作品诞生于美国外百老汇,戏剧人科伦·布莱尔和乔·基诺锡安自编自导自演,于2011年5月在芝加哥莎士比亚剧院首演,之后连续6个月4次加演,并赢得“约瑟夫·杰佛逊奖”最佳音乐剧新作荣誉……而简短的故事梗概不仅无法让人对全剧有清晰的了解,反而更加疑云重重。这或许是正是演出
期刊
上海观众对于音乐剧《莫扎特》的期待是从2016年初就开始的。这种期待贯穿了几乎一整年。2016年12月13日,《莫扎特》终于登陆上海文化广场,40场的演出更让之前的期待变成当下的热捧,并且这个热度持续跨跃到了2017年,直到元月15日完美收官。  这是一部人物的传记,编剧米歇尔·昆策和作曲西尔维斯特·里维是老搭档,前两年热演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同样出自二人的手笔。宣传海报上“MOZART”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