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重要组成内容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满足公众需求,由“纸上得来”向“亲自躬行”转移,博物馆应适应公众需求,进而提供服务内容和服务空间。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教育服务由社教部主导,以“服务公众,奉献社会,服务大众”为宗旨,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博物馆文化、提供文化教育服务等职能。
关键词:博物馆;年龄;服务
1 教育对象的年龄层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少年儿童、青年学生和社会青年三个层次[1]。
第一,少年儿童,指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首先,他们大多情绪不稳定,贪玩好动,依赖性强,理解能力较弱,参观耐性较差,普遍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见长。其次,少年儿童参观时兴趣浓厚,但稳定性较差。往往开始参观时兴趣很足,眼看耳听,随着时间的延续,兴趣渐降,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显著。最后,易因展览内容和讲解感染产生激动情绪,例如对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人物感到敬佩和向往,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感到极大的愤慨等。
第二,青年学生,指初、高中生。首先,他们大多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其次,他们爱好广泛,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儿童,多数人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最后,青年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于少年儿童,其记忆力强,实践能力弱。
第三,社会青年,指校外青年。首先,经过“社会大课堂”的洗礼,社会青年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较早熟。其次,他们自主观念更强,具有成人的意识和独立性,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高于少年儿童。最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和应变能力强于少年儿童。了解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更有利于策展、布展,使有针对性的社教活动和社教服务更贴近青少年观众的需求,因“龄”施教,事半功倍,最终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
2 教育内容的形式性
近年来,“基于脑的教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如早期刺激大脑发展的重要作用;“莫扎特效应”、左脑相关的活动与右脑相关的活动研究。Tami katzir、Juliana Paré-Blagoev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总结道:“如果应用正确,脑科学将作为有效的工具,促使我们更好地应用已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认知。”[2]可知脑研究的相关知识在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皮亚杰认为所有人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经历相同的四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通过看、听、移动、触摸及品尝等方式来思考。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概念,意识到不管他们能否感知到物体,物体始终存在于环境中。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第二个主要的进步就是出现了有逻辑目的性行为(goal-directed-actions),0~2周岁。色彩上的视觉冲击有助于感知运动的培养。
前运算阶段,在前运算(preoperation)阶段儿童还未能精通这种心理运算,但已经在逐渐掌握(所以思维是前运算式的)。从2~4周岁,多数儿童的词汇量从200个左右扩展到2000个。4~5周岁,阅读、表达、数字和方位是培养的重点,青铜器上的动物和器物的花纹对他们很有吸引力。5~6周岁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各种能力,让孩子多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工具,观看不同的图形和不同器皿,能够很好地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具体运算阶段,在具体运算(concrete operations)阶段掌握了守恒、分类、排序等运算能力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终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非常有逻辑的思维系统。7~8周岁,上小学一、二年级,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博物馆的展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年龄段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特点,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参观实物相结合进行学习。9~11周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参观式学习有益于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11周岁左右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得以应用和拓展,处于发展之中,有些学生在整个学校学习期间甚至一生都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在形式运算(formal operations)阶段,思维的焦点可以从“是什么”转变成“可能是什么”。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体现出形式运算的特点,即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o-deductive reasoning)。12~14周岁,学生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14~18周岁,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博物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放松心情,劳逸结合,容易学习和消化知识,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青年在博物馆更渴求得到具有实用性和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知识储备。
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大力推进实施,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追求升学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更要注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多方向的发展。目前,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表现为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究其原因是学习负担重、方法死板、缺乏兴趣。如何破解这一“顽疾”,参观博物馆就是一剂良药。因为大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邏辑思维活动)有关;大脑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像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要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博物馆的绘画、展览、动手活动交替进行,更有利于缓解疲劳与情绪烦躁,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培养。 社教服务的教育内容是为广大观众尤其是为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提供服务,让参观者有收获、有感触。少年儿童对直观形象的主题、趣味生动的故事和刺激感官的项目情有独钟,青年学生对知识性、思想性、启发性、创造性的主题和动手动脑的活动非常有热情,社会青年对实用性、信息化、拓展性、能力培养的内容更加关注,根据这些特点一方面拓展讲解内容,结合各年龄分段的特点突出重点,压缩讲解时间,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有故事性,并使用提问和反问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列举不同角度的观点启发式讲解,从点到面的分析问题,发散思维,传播考古知识,学术争鸣。另一方面介绍器物时从艺术价值拓展到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将器物的质地、造型、色彩、构图、铸造工艺、技术水平与历史人文、历史故事、政治背景相关联。介绍器物要从少年儿童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入手,从器物的图案、色彩引申到历史故事。受青少年欢迎的动手活动是“燕国达人”双肩包涂色和“燕国达人”人物形象折纸,从抽象化到形象化的次序与人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密切相关。受中学生喜爱的动手活动是拓片,通过拓印对器物的花纹和器形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
3 教育效果的影响力
了解博物馆,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让公众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社会活动的消息。
首先,编印宣传品,制作精美而简便的展览介绍或宣传手册,不仅可以宣传博物馆文化,也是宣传展览的有效途径之一[3]。其次,通过博物馆的公众号“守望燕都”和微信“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用简短、明快的语言发布博物馆的展览、活动、讲座、培训等信息,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规律和碎片化阅读的生活方式。再有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三省市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共同推进旅游合作项目“一本书、一张图、一张网”的背景下,联合各兄弟单位,以研学活动为纽带,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京津冀文化之旅,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跨界整合文物、文化、旅游资源带动社会投资,以历史故事为主线跨界整合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最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通过销售产品传播博物馆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要具有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好的文创产品不但可以传递文化和知识,更可成为沟通区域、市域、国域的“使者”,传递的是中国文化、中国符号、中国精神和中国记忆!
感受博物馆,是指目标人群在一定的时间段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和体验服务等。现代博物馆已由传统意义的走马观花式浏览参观向体验式深度参观倾斜,充分调动参观者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参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讲解使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展览和展品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以展品为媒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博古而通今,使参观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收获。再有结合博物馆自身特色,推出石板拓片、石膏浇筑、卡通上色、折纸游戏等符合不同年龄段的体验活动,起到促进左右脑发育、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及艺术熏陶等辅助效果。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目的地编写讲解词。少年儿童的讲解要突出重点,压缩讲解时间,语言活泼生动,注重故事性和启发性。青年学生的讲解要结合应试教育进行引申和启发式的讲解,侧重列举不同角度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使社会青年收获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和前沿的讯息。
爱上博物馆,每次走进博物馆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主动获取博物馆的信息,乐于参与博物馆的活动和向他人推荐博物馆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日益进步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人们对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的关注度也逐年增加,对于博物馆的从业者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提升社教服务、提高参观质量、满足参观者的体验和收获,博物馆就要改变以“物”为中心和“有什么展什么、展什么看什么”的传统思维,策划设计符合大众审美、贴近观众需求的展览;善于从观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满足观众复杂和多样化的需求,为社会生产出独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更好地为观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让百姓走进博物馆成为常态,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爱好,对展览抱有无限期许。
宣传博物馆,可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及培训,让志愿者成为连接社会公众和博物馆的桥梁,逐渐培养一支博物馆的“宣传队”。如“童沐书香”小志愿者讲燕国故事,针对6~18周岁小志愿者,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活动模式,依托房山区活动平台,鼓励小志愿者自己找故事、组织语言,传播知识和文化。2019年“燕国达人”研学活动,针对学生和家庭,推出了一期“蔚州博物馆—玉皇阁—蔚州署暨南安寺塔—释迦寺—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八龙山地质矿石勘探”重走革命路,了解歷史,重温历史,互相学习与研究。达人们表示研学活动扩充了历史知识和文化储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19年7月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活动中,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作为活动单位,推出了专题讲座“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及非遗体验“灯彩”(宫灯)制作和博物馆参观环节。一方面,博物馆实现服务社会职能,为培训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宣传博物馆文化,培养一支义务“宣传员”,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肩负着传承文化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社教部是实现社会教育服务的部门,要转变“有什么展什么,展什么看什么”的工作状态,要根据观众年龄层划分适合的活动和展览,真正落实从“形式”和“效果”上服务大众,内容和实质也应符合大众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需求而服务。
参考资料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70.
[2](美)安妮塔·伍尔福克(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学[M]. 伍新春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汪培梓.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博物馆工作[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董瑜,女,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毕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燕国历史及文化礼仪。
关键词:博物馆;年龄;服务
1 教育对象的年龄层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少年儿童、青年学生和社会青年三个层次[1]。
第一,少年儿童,指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首先,他们大多情绪不稳定,贪玩好动,依赖性强,理解能力较弱,参观耐性较差,普遍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见长。其次,少年儿童参观时兴趣浓厚,但稳定性较差。往往开始参观时兴趣很足,眼看耳听,随着时间的延续,兴趣渐降,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显著。最后,易因展览内容和讲解感染产生激动情绪,例如对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人物感到敬佩和向往,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感到极大的愤慨等。
第二,青年学生,指初、高中生。首先,他们大多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其次,他们爱好广泛,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儿童,多数人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最后,青年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于少年儿童,其记忆力强,实践能力弱。
第三,社会青年,指校外青年。首先,经过“社会大课堂”的洗礼,社会青年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较早熟。其次,他们自主观念更强,具有成人的意识和独立性,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高于少年儿童。最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和应变能力强于少年儿童。了解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更有利于策展、布展,使有针对性的社教活动和社教服务更贴近青少年观众的需求,因“龄”施教,事半功倍,最终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
2 教育内容的形式性
近年来,“基于脑的教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如早期刺激大脑发展的重要作用;“莫扎特效应”、左脑相关的活动与右脑相关的活动研究。Tami katzir、Juliana Paré-Blagoev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总结道:“如果应用正确,脑科学将作为有效的工具,促使我们更好地应用已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认知。”[2]可知脑研究的相关知识在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皮亚杰认为所有人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经历相同的四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通过看、听、移动、触摸及品尝等方式来思考。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概念,意识到不管他们能否感知到物体,物体始终存在于环境中。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第二个主要的进步就是出现了有逻辑目的性行为(goal-directed-actions),0~2周岁。色彩上的视觉冲击有助于感知运动的培养。
前运算阶段,在前运算(preoperation)阶段儿童还未能精通这种心理运算,但已经在逐渐掌握(所以思维是前运算式的)。从2~4周岁,多数儿童的词汇量从200个左右扩展到2000个。4~5周岁,阅读、表达、数字和方位是培养的重点,青铜器上的动物和器物的花纹对他们很有吸引力。5~6周岁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各种能力,让孩子多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工具,观看不同的图形和不同器皿,能够很好地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具体运算阶段,在具体运算(concrete operations)阶段掌握了守恒、分类、排序等运算能力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终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非常有逻辑的思维系统。7~8周岁,上小学一、二年级,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博物馆的展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年龄段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特点,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参观实物相结合进行学习。9~11周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参观式学习有益于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11周岁左右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得以应用和拓展,处于发展之中,有些学生在整个学校学习期间甚至一生都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在形式运算(formal operations)阶段,思维的焦点可以从“是什么”转变成“可能是什么”。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体现出形式运算的特点,即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o-deductive reasoning)。12~14周岁,学生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14~18周岁,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博物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放松心情,劳逸结合,容易学习和消化知识,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青年在博物馆更渴求得到具有实用性和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知识储备。
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大力推进实施,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追求升学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更要注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多方向的发展。目前,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表现为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究其原因是学习负担重、方法死板、缺乏兴趣。如何破解这一“顽疾”,参观博物馆就是一剂良药。因为大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邏辑思维活动)有关;大脑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像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要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博物馆的绘画、展览、动手活动交替进行,更有利于缓解疲劳与情绪烦躁,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培养。 社教服务的教育内容是为广大观众尤其是为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提供服务,让参观者有收获、有感触。少年儿童对直观形象的主题、趣味生动的故事和刺激感官的项目情有独钟,青年学生对知识性、思想性、启发性、创造性的主题和动手动脑的活动非常有热情,社会青年对实用性、信息化、拓展性、能力培养的内容更加关注,根据这些特点一方面拓展讲解内容,结合各年龄分段的特点突出重点,压缩讲解时间,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有故事性,并使用提问和反问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列举不同角度的观点启发式讲解,从点到面的分析问题,发散思维,传播考古知识,学术争鸣。另一方面介绍器物时从艺术价值拓展到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将器物的质地、造型、色彩、构图、铸造工艺、技术水平与历史人文、历史故事、政治背景相关联。介绍器物要从少年儿童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入手,从器物的图案、色彩引申到历史故事。受青少年欢迎的动手活动是“燕国达人”双肩包涂色和“燕国达人”人物形象折纸,从抽象化到形象化的次序与人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密切相关。受中学生喜爱的动手活动是拓片,通过拓印对器物的花纹和器形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
3 教育效果的影响力
了解博物馆,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让公众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社会活动的消息。
首先,编印宣传品,制作精美而简便的展览介绍或宣传手册,不仅可以宣传博物馆文化,也是宣传展览的有效途径之一[3]。其次,通过博物馆的公众号“守望燕都”和微信“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用简短、明快的语言发布博物馆的展览、活动、讲座、培训等信息,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规律和碎片化阅读的生活方式。再有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三省市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共同推进旅游合作项目“一本书、一张图、一张网”的背景下,联合各兄弟单位,以研学活动为纽带,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京津冀文化之旅,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跨界整合文物、文化、旅游资源带动社会投资,以历史故事为主线跨界整合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最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通过销售产品传播博物馆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要具有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好的文创产品不但可以传递文化和知识,更可成为沟通区域、市域、国域的“使者”,传递的是中国文化、中国符号、中国精神和中国记忆!
感受博物馆,是指目标人群在一定的时间段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和体验服务等。现代博物馆已由传统意义的走马观花式浏览参观向体验式深度参观倾斜,充分调动参观者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参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讲解使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展览和展品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以展品为媒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博古而通今,使参观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收获。再有结合博物馆自身特色,推出石板拓片、石膏浇筑、卡通上色、折纸游戏等符合不同年龄段的体验活动,起到促进左右脑发育、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及艺术熏陶等辅助效果。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目的地编写讲解词。少年儿童的讲解要突出重点,压缩讲解时间,语言活泼生动,注重故事性和启发性。青年学生的讲解要结合应试教育进行引申和启发式的讲解,侧重列举不同角度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使社会青年收获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和前沿的讯息。
爱上博物馆,每次走进博物馆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主动获取博物馆的信息,乐于参与博物馆的活动和向他人推荐博物馆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日益进步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人们对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的关注度也逐年增加,对于博物馆的从业者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提升社教服务、提高参观质量、满足参观者的体验和收获,博物馆就要改变以“物”为中心和“有什么展什么、展什么看什么”的传统思维,策划设计符合大众审美、贴近观众需求的展览;善于从观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满足观众复杂和多样化的需求,为社会生产出独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更好地为观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让百姓走进博物馆成为常态,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爱好,对展览抱有无限期许。
宣传博物馆,可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及培训,让志愿者成为连接社会公众和博物馆的桥梁,逐渐培养一支博物馆的“宣传队”。如“童沐书香”小志愿者讲燕国故事,针对6~18周岁小志愿者,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活动模式,依托房山区活动平台,鼓励小志愿者自己找故事、组织语言,传播知识和文化。2019年“燕国达人”研学活动,针对学生和家庭,推出了一期“蔚州博物馆—玉皇阁—蔚州署暨南安寺塔—释迦寺—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八龙山地质矿石勘探”重走革命路,了解歷史,重温历史,互相学习与研究。达人们表示研学活动扩充了历史知识和文化储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19年7月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活动中,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作为活动单位,推出了专题讲座“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及非遗体验“灯彩”(宫灯)制作和博物馆参观环节。一方面,博物馆实现服务社会职能,为培训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宣传博物馆文化,培养一支义务“宣传员”,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肩负着传承文化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社教部是实现社会教育服务的部门,要转变“有什么展什么,展什么看什么”的工作状态,要根据观众年龄层划分适合的活动和展览,真正落实从“形式”和“效果”上服务大众,内容和实质也应符合大众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需求而服务。
参考资料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70.
[2](美)安妮塔·伍尔福克(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学[M]. 伍新春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汪培梓.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博物馆工作[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董瑜,女,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毕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燕国历史及文化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