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辩证艺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94-02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辩证艺术,对于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控制,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1 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
  疏密相间是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结构的重要理论。语文课堂结构也有疏与密的辩证关系。但由于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有限,不少教师感到课时不够,进度难以完成。因此,有的拖堂加课,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结构密度过大;有的则削足适履,删减课文,又使课堂结构松散疏落。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结构疏密相间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1 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统计和测定,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特点有三个阶段,即思维逐渐集中、思维亢奋和思维疲劳。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提高输入信息的强度(即学生对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中心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因此,教学的密度要小,教师只要给学生提示课堂学习的主題就可以了。待学生思维逐渐进入兴奋状态时,输入信息的强度下降,课堂教学的主题全面展开,进入重点、难点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与进程有较大的密度。大密度之后,学生思维逐渐疲劳,教学的密度逐渐减小,节奏由快而慢,输入信息渐渐增强,教学转入对课文的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要设计引入深思的练习,让学生的情绪曲线保持比较平缓的状态。这样疏密相间地安排课堂结构,就会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的生动格局。
  1.2 优化信息输出,增大教学密度。教学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是由教师通过学生的主动性,把知识(包括技能)信息传输给学生的过程。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表面上看输出的信息多,课堂的容量和密度大,但学生获取的有效信息量很小。为了适应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必须优化信息输出,课堂教学以精讲点拨为主,尽量把教学点分布于双边活动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有充分的活动内容,师生在双边活动中高频率地传递信息。这样,课堂教学才真正有较大的密度。
  2 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间问题的重要理论。语文教学课文的“实”和教学处理的“虚”也有一个辩证关系。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按照传统的教育程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的空间里学习的。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出一道作文题,总要做许多详细的审题构思的讲解,甚至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都交代得明确而又真实。结果,学生的作文,不是鹦鹉学舌,就是东施效颦。教师的积极指导填满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才气抑制了学生的写作灵气。事实上,作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文体特点,以及开头、结尾、过渡等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写作情趣的培养。这种务“实”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死记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诱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写作冲动。
  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不需要强调实,而是对实的强调是绳之以法(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的不知转变为知,而且要使他们从知中审视出不知来,掌握知和不知的方法。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要让学生会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以及巴尔扎克、契诃夫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授之以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只有这样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绘画艺术往往留出空处,轻轻着笔,显示其虚,达到虚中传神的艺术效果。教学中的虚,就是指对教材的处理要留有余地。古人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虚”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遇到问题,让学生在多种假设中选择、判断。同时,教学语言要含蓄,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有位教师在教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之后,听到几个同学窃窃私议:“文章好象少了一个结尾,赫耳墨斯最后在听了雕刻家的话之后,难道就没有反应?”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赫耳墨斯可能有哪些反应,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三个标点符号,用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最初惊疑之后,赫耳墨斯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一个省略号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体验赫耳墨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心理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就是教学处理的虚,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总之,语文教学要讲究实处就法,实而不满;虚处藏神,虚而入理(科学)。但是,在具体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虚实是很难分解的,实而不虚,难以见神;虚而不实,虚无着落,所以必须是虚实相生。
  3 张驰有致的教学思维
  教学,犹如音乐,应根据课堂旋律,抑扬顿挫、音调和谐、节奏明朗地进行。这就是教学的节奏。教学中讲究节奏,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产生跌宕多姿的教学节奏呢?笔者认为,注意教学思维的张与弛,是取得最佳教学节奏的重要途径。教学思维的“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一种教学高潮,教学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亢奋状态。一堂课有了高潮,学生就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并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技能。语文教学设计高潮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两种:一是设疑,即紧扣课文的重、难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个又一个互相关联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深一步地去思索、释疑,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逐层展开达到亢奋活跃的状态。二是挑逗,教师有意在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制造矛盾,引起争议,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随着争论的激化而走向高潮。此外,教师还可以抓住课文的文眼,进行深刻的讲解分析,如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就可以描绘出诗人深远优美的意境,阐发其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教学思维有张有弛,教学思维的“弛”,是指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态,教学中的停顿、休整等。教师讲述的知识输入学生的大脑,有一个处理转换的过程,或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储存,或者是随之转化成能力,这都需要一个回味、整理的时间,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总要有休止一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高潮处戛然而止,或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或布置下一堂课的思考题,给学生留下学习上的悬念和联想的余地。这种教学中的停顿,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还必须注意,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变化活动也不是按照教案中的设想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受课堂情绪、气氛的影响很大,有时会更弦易辙,面目全非。因此,教学中必须因势利导地调整教学思维的节奏,不然就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辩证艺术,这是一个尚待深研的课题。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新课标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思路和程序要变革,须实施三个转变,因此,我们要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作前的指导工作。  【关键词】 习作指导;内容与认识;教学手段;有意体察;有意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15-01  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最强的,它不单单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而是“生活实践与文字表
【摘 要】 本文针对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实现小班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指导幼儿有序阅读的策略,教给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的策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  【关键词】 小班幼儿; 绘本阅读; 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13-01  绘本的阅读过程
【摘 要】 写作是一个充满着联想,想像、判断、推理、抽象等内容的复杂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清晰、有序的表达过程。可以说,思维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因此,作文教学应是一个对学生严整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而在各种思维训练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最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材料,精心设计训练步骤,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有计划地训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16-01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有这样一段重要阐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帮助学生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呢?通过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讨实践,我认为在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