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16-01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有这样一段重要阐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帮助学生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呢?通过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讨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 加强教师与文本的互动
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多数教师总是试图教给学生权威的解读结果,于是费尽心思找来各种参考资料,仔细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让学生获取阅读技能的正确见解,以便在课堂上胸有成竹的对学生分析课文,引着学生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顺藤摸瓜,复诵文本或是回答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这是教师自身忽视了与文本互动的表现,如何才能使教师达到与文本的互动呢?
1.1 教师要认真吃透文本。即教师要读懂文本,透彻的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融会贯通,使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让别人的见解牵着自己走路,这样,在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时才能游刃有余。
1.2 教师要善于加工文本。教材不可能每年都更新一次,这就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根据时代的发展脉搏,及时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力求使文本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
1.3 教师要敢于质疑文本。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除了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外,还要大胆地对文本提出批评和疑问。因为我们的教学参考书和我们从其他方面获取的资料内容,只是某个个体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可避免的与我们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理解上的偏颇。
2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要独立、充分、深入的与文本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思维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
2.1 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代学生的向往。但是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已有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定式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的限制思维发散,思维活动死板单一,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抛开文本的束缚,不用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思维,发表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启迪其思维的发散。
2.2 让学生实现心灵间的对话。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在对文本的“入”与“出”中得到提升。“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解其意,自索其旨,与文本息息相通。“出”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内化,变成自己的思维语言。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善于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2.3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读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判、补充、延伸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的读书,多方面吸收营养,但又不完全“顺应”文本,要引导学生敢于给文本“挑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不做书本的奴隶。比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就有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就趴在邱少云的身边,为什么火烧着了邱少云,没烧到我呢?发起冲锋时,漫山遍野响起了“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声,当时战士们隐蔽得连动都不能动,更不敢说话,邱少云被烧死的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呢?这样的问题连老师都一时无法给出答案,这不但是孩子们“入”与“出”的体现,更是他们“敢于质疑文本,大胆创新思维,与文本互动”的体现。
3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它既是指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3.1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教师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进行鼓励。特别是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正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教师一时难以给出答案,就切不可认为是学生在给你难堪。有时候在课堂上,学生的见解与教师的见解不符,或者是超出了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的予以否定,这样,只能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降,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3.2 营造师生共学共进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长”的架子,把所有的学生都作为自己潜在的朋友来看待,本着谦虚、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师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不断梳理思路,整合内容,而且许多教师也能发现,常常是一边讲着,一边爆发出新的想法,甚至突然有所顿悟,获得对文本新的理解,更何况在与学生倾听交谈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思索、判断、质疑、回答,在指出某些学生的片面、错误之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反思自己片面、错误之处,从学生的思维中得到收获。
3.3 加强提问的启发创新。在引导启迪的诸多方法中,提问是常用而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时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他是沟通学生与文本的重要媒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进一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所以,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几不问:与语文无关的问题不问;不是本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不问;学生能够轻松得到答案的问题不问;超出课文范围的问题不问。
3.4 注重评教评学效果。在课堂上,师生都要迅速有效地对来自彼此间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反馈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发现并改正错误,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反馈评价可以使自己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自己的体验感悟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促进阅读的重要因素,因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能够更好的促进对文本的沟通,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4.1 讨论交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善于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的空间。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的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
4.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理解,并培养团体精神,凝聚人心。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4.3 竞争答辩。它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也就是说,双方同学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要互动起来,在互动的答辩中展开质疑解惑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思維能力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
通过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共进,在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能较好地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互动”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有这样一段重要阐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帮助学生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呢?通过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讨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 加强教师与文本的互动
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多数教师总是试图教给学生权威的解读结果,于是费尽心思找来各种参考资料,仔细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让学生获取阅读技能的正确见解,以便在课堂上胸有成竹的对学生分析课文,引着学生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顺藤摸瓜,复诵文本或是回答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这是教师自身忽视了与文本互动的表现,如何才能使教师达到与文本的互动呢?
1.1 教师要认真吃透文本。即教师要读懂文本,透彻的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融会贯通,使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让别人的见解牵着自己走路,这样,在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时才能游刃有余。
1.2 教师要善于加工文本。教材不可能每年都更新一次,这就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根据时代的发展脉搏,及时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力求使文本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
1.3 教师要敢于质疑文本。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除了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外,还要大胆地对文本提出批评和疑问。因为我们的教学参考书和我们从其他方面获取的资料内容,只是某个个体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可避免的与我们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理解上的偏颇。
2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要独立、充分、深入的与文本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思维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
2.1 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代学生的向往。但是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已有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定式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的限制思维发散,思维活动死板单一,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抛开文本的束缚,不用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思维,发表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启迪其思维的发散。
2.2 让学生实现心灵间的对话。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在对文本的“入”与“出”中得到提升。“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解其意,自索其旨,与文本息息相通。“出”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内化,变成自己的思维语言。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善于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2.3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读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判、补充、延伸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的读书,多方面吸收营养,但又不完全“顺应”文本,要引导学生敢于给文本“挑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不做书本的奴隶。比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就有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就趴在邱少云的身边,为什么火烧着了邱少云,没烧到我呢?发起冲锋时,漫山遍野响起了“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声,当时战士们隐蔽得连动都不能动,更不敢说话,邱少云被烧死的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呢?这样的问题连老师都一时无法给出答案,这不但是孩子们“入”与“出”的体现,更是他们“敢于质疑文本,大胆创新思维,与文本互动”的体现。
3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它既是指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3.1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教师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完整、不准确也要进行鼓励。特别是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正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教师一时难以给出答案,就切不可认为是学生在给你难堪。有时候在课堂上,学生的见解与教师的见解不符,或者是超出了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的予以否定,这样,只能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降,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3.2 营造师生共学共进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长”的架子,把所有的学生都作为自己潜在的朋友来看待,本着谦虚、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师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不断梳理思路,整合内容,而且许多教师也能发现,常常是一边讲着,一边爆发出新的想法,甚至突然有所顿悟,获得对文本新的理解,更何况在与学生倾听交谈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思索、判断、质疑、回答,在指出某些学生的片面、错误之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反思自己片面、错误之处,从学生的思维中得到收获。
3.3 加强提问的启发创新。在引导启迪的诸多方法中,提问是常用而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时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他是沟通学生与文本的重要媒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进一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所以,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几不问:与语文无关的问题不问;不是本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不问;学生能够轻松得到答案的问题不问;超出课文范围的问题不问。
3.4 注重评教评学效果。在课堂上,师生都要迅速有效地对来自彼此间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反馈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发现并改正错误,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反馈评价可以使自己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自己的体验感悟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促进阅读的重要因素,因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能够更好的促进对文本的沟通,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4.1 讨论交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善于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的空间。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的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
4.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理解,并培养团体精神,凝聚人心。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4.3 竞争答辩。它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也就是说,双方同学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要互动起来,在互动的答辩中展开质疑解惑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思維能力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
通过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共进,在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能较好地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互动”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