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ology的释译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奠基性范畴,通过对其起源及国内哲学界释译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翻译和诠释存在诸多争议。由此,笔者认为,当代国内哲学界对西方哲学某些精深部分的把握,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
  【关键词】 ontology;诠释;翻译;哲学
  
  ontology这个词在国内外的解释翻译甚多,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含有多义性,有点不可言说的味道,但我们还要说。为此要把哲学史上和国内近现代关于它的研究理顺一下,方便我们探讨。
  
  一、 ontology的产生及定义
  
  最先构成ontology的是德国人郭克兰纽,像一部分表示学科的词语一样,它也是由希腊文构成的。如biology,sociology这类词分别由词干bio、socio结合词尾-logy构成,ontology是由onto加上-logy构成,显而易见是关 于onto的学问。虽名称出现,但具体的定义、概念却没出现。我们读到关于ontology的定义,见于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有"以及"有"之成为一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近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
  再看"百科全书"关于ontology的定义,笔者按俞宣孟对《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中的ontology的翻译:
  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同义,由于后来形而上学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沃尔夫,以他看,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而他的伟大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为演绎体系的本体论、以及作为对上帝的必然存在所作的本体论证明,作了重大影响的排斥。由于20世纪对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或本体论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中,其中包括海德格尔。
  另一份资料来自《美国大百科全书》如下:
  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实在本身,这种实在既是与经验着他的人相分离,又是与人对于他的思想观念相分离。这个术语由克里斯蒂·沃尔夫导入,以指界乎研究世界的起源与结构的自然哲学和研究心灵的精神哲学或心理学之间的、一片思辨思想的领域。……本体论是思辨性地探究,她要问实在从根本上说究竟是多种不同表现中的——这样的东西,还是多样性的东西。
  从上述关于ontology的定义都提到沃尔夫,试图明确地对ontology进行阐释。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沃尔夫对学科的分类,我们参照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即:
  (一)理论哲学;
  (1)逻辑学;
  (2)形而上学: ①本体论
  ②宇宙论
  ③理性灵魂学
  ④自然神学
  (二)实践哲学:
  (1)自然法;
  (2)道德法;
  (3)国际法或政治学;
  (4)经济学
  通过对学科的分类,他把"第一哲学"与onto进行了区分。他的形而上学中的本体论部分研究的是onto的本原或本性。"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就是一种广义的本体论,狭义的即与相对的本体论则是它的一部分。"[1]但是,"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得更狭义的概念,则只有与非感性的(超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陈述才属于形而上学"。[2]
  ontology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两大百科全书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符合逻辑形式法则、用范畴来表达的内容。
  
  二、 国外学者的诠释
  
  我们的问题是一个,但我们研究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在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中,由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面对不同的问题群落,他们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也是见仁见智的,迥然各异的。有语言逻辑的,哲学史的,分析哲学的,现象学的,以及东西方比较的等等。
  自古希腊开始,经历中世纪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各学派的分野和竞相发展,都根源于einai。"在西方中世纪哲学中,在笛卡儿到休谟的近代哲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是一切哲学认识论的前提。"[3]后来的康德也是以它为中心,否定einai的谓词意义,沿着这条路线,在把einai 完全系词化的过程中,他尝试着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到了黑格尔,他把einai作为存在概念成为《逻辑学》的开端,由此演化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他把"哲学"这门科学分为三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个部分都在研究"存在"问题。他曾经对形而上学给与崇高的评价:"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4]然而基尔凯郭尔的"单个人"论的存在主义与批判黑格尔的整体存在论密切相关。胡塞尔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从先验现象学出发,把存在理解为经现象学还原后留下的先验意识,进而构造出"形式本体论"和"质料本体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理解为哲学,尤其是本体论的根本任务。他从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Dasein)的"生存"(Existenz)结构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地走上追问存在意义的道路。萨特说,存在将以某种直接爆发的方式,即无聊、恶心等方式向我们显示出来,且本体论将把这种存在的现象描述成无中介的、自身的显露。卡尔纳普在《经验主义、语义学和存在论》中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问题:一是对象在语言构架内部的存在问题;二是对象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问题。奎恩把本体论理解为语言使用中的一种约定论。卢卡奇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把存在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无机自然,二是有机自然,三是社会。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合称为自然存在,以自然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则是"自然存在本体论";而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则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以自然存在本体论为基础。古尔德在《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一书中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社会本体论",并从这一理解出发,对"社会"、"劳动"、"时间"等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阐述。
  
  三、 国内学者的翻译
  
  在与不同民族或是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吸收外来词汇,把对方的语言吸收到本民族、国家中。"现代汉语
  吸收外来词,一般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从语音、语法、语义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5]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对于ontology尤其是他本身在英语或是德语中含义的不确定性,翻译到中文也不例外对其本身的一些语法规定进行了转化。
  我们见到许多关于ontology的定义,如《辞海》中"本体论"条载:"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问题的部分";再如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写到:"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为认识论。这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起源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宇宙论语本体论相对称。这两种用法在西方哲学中仍然同时存在。";更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居右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还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等等。
  ontology的复杂性从词源角度说源于其核心概念to on在西方思想演进中的复杂性,从本质上说则是源于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观念,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们对ontology的不同理解。近百年来,ontology被译为"物性学""万有学"(卫礼贤)、"实体论"(陈大年)、"本体学"(常守义)、"万有论"(陈康)、"凡有论"、"至有论"(张君劢)、"存有论"(唐君毅)、"有根论"(张岱年),"是论"(陈康、汪子嵩、王太庆等)以及"是态论"(陈康)等等。对于ontology的中文中找不到对应词等情形,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追求,虽然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但是实际上只能达到相对,不可能绝对实现。德里达说:"翻译可以说是一种对接受语言的转化……但翻译不等于去确保某种透明交流。翻译应当是去具有另一种命运的其它文本……即使是最忠实于原著的翻译也是无限的远离原著,无限的区别与原著的。而这很妙。因为,翻译应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本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6]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翻译的实质是对原文"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既然是再创造,针对ontology的汉译,笔者认为要考虑到四个问题:
  一、是否能找到对应的专名,即能否直译?
  二、即使能找到对应的专名,能完全靠词典工具书解决么?
  三、怎样才能从文字出发进而深入到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底蕴?
  四、时代在变,ontology会不会也在变?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他的把握,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有许多术语,如柏拉图的idea,亚里士多德的ousia,海德格尔的Dasein,甚至西方哲学中最常见的ontology,至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译名。这是古希腊等西文词所独有的特征,在中文或其他东方语言文字中,都找不到对应词。当缺少现成可用的中文译名时,这往往说明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没有那样的内容,或者我们的思想上还没有那样想过。无论中文译为"有","存在","是",都不可能与之相对应。这种地方最容易将中西哲学形态上的差别暴露出来。
  在热爱和追求智慧的路上,亚里士多德掩盖不了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亦是取代不了康德的地位。道理很简单:真正的哲学问题是永远没有终极答案,哲学家们不过是尽其所能给出他们自己独特的解答方式。
  
  【参考文献】
  [1]强以华《存在与第一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3
  [2]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31
  [3]《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方朝晖,p336
  [4]《逻辑学》(中文本)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2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312
  [6]《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版,p168
  
  作者简介:路涛(1982.11--),山东济南人,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现象学-诠释学与技术哲学
  
  Ontology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Lu Tao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Ont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these areas. We find there are many controversial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rough its origin and the domestic sector translation philosophy .So, in my views it is not easy, as we might imagine, to grasp something that we master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Key words】ontology;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philosophy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米德尔马契》中,爱略特揭示虽然伦理自我主义者的行为违背道德原则,爱略特却在小说中倡导对其投去同情的一瞥,因为在同情的作用下会对为恶者进行宽容的道德评判,使他们的灵魂在爱的感召下得到救赎。  【关键词】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道德 ; 自我主义; 同情    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中探讨了自我主义、同情、互助与责任等道德问题,表现了道德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是非善
期刊
【摘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中女权主义的彻底泯灭及黑人女性的觉醒,期望世人能够倾听黑人女性心灵深处的呐喊与挣扎,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同时,黑人女性自身要努力挣脱白人价值观的桎梏,建构出黑人女性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  【关键词】女权主义;泯灭;觉醒;价值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最
期刊
【摘要】80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播出后掀起了阵阵收视狂潮,它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调侃戏谑,带给观众一道狂欢的娱乐大餐。而《武林外传》也对我们传统的戏剧形态——戏曲,有很多借鉴和学习,让观众眼前一亮。本文将对《武林外传》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做出分析,以从中得到一些戏曲和电视剧结合的启示。  【关键词】武林外传;陌生化;戏曲元素     80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自2005年
期刊
【摘要】资产阶级阔少亚历克·德伯只是玷污了苔丝的肉体,但安吉尔·克莱尔却完全摧毁了苔丝的精神世界。无论是真小人亚历克还是伪君子安吉尔都无法改变苔丝悲惨的命运。  【关键词】真小人;伪君子;苔丝    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曹操与汉室的关系;《汉纪》的思想表露以及《汉纪》具体的写作情况三个方面,论证了《汉纪》的修订不可能是曹操授意所为。  【关键词】《汉纪》;荀悦;曹操;修订原因    《汉纪》成书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者荀悦,字仲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荀悦在修编《汉纪》之时,东汉政权事实上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然而,荀悦仍然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看似与时局无关的工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迅速繁荣,为深处精神与文化饥渴的现代人类找到了暂时的皈依之所,然而,身负重任的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又使人们陷入一个隐形的文化荒漠:欲望的泛滥与心灵的空虚,身体的放纵与精神的沉沦,神圣的颠覆与信仰的缺失。在拯救文化的使命认可与表象遮蔽下,大众文化驶入了一条迷失之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神困境;遮蔽;拯救;迷失    二十世纪是一个苦难与神秘交织的世纪。
期刊
【摘要】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紧密相连,印象主义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从这一时期起,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比其他任何人的贡献都多。在莫奈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总是以时代的生活情景为主题,且始终都秉持在户外写生的印象派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从中英衔接差异,揭示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是构成语篇一致性和连贯性最基本的条件。英语与汉语有衔接方式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语篇语言学关于衔接和连贯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照应;省略;替代;词汇衔接;语篇翻译    一、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中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使得语
期刊
【摘要】发展先进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柱。不断创造先进健康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先进文化;理论意义    先进文化是对现实超越,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它能够开阔人们视野,给人们的精神领域带来新气象,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在热情讴歌先进文化的巨大历史推动力时形象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期刊
【摘要】文章从党的新闻事业及时代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挖掘和写作电视社会新闻,使这一新兴的独特新闻模式植根于最广大的受众中,受群众欢迎。  【关键词】电视;党性;时代感;社会新闻;挖掘和写作    随着电视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社会新闻在不断地拓宽报道领域。毋庸讳言电视台是当代受众面最广的媒体,而新近十几年来,社会新闻以其时效性强、观点新锐,贴近生活、反应迅速、信息密集给电视新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