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现代机械制造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文章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研究,以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且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课程[1]。2006年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已逐步在国内展开,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正在与国际工程教育规范接轨。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国际,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时,我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课程整合了过去4门主干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课程缺少趣味性,单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任务重、不好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是分开进行的。金工实习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前就已经开展,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机床、夹具、刀具等课程知识,所以没有带着学习目的去进行实习,因此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后面的理论课程又不能及时的结合实际操作来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一些脱节的情况,因此对一些知识点会感到困惑,感到很难理解。所以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迫在眉睫。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1.1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2]。面向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专业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案例教学,突出实用性[3]。根据本科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首先应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并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科特色选用建筑机械的工程实例,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讲授。大量工程实例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多媒体课件要精心设计,合理选用教学教具、动态仿真、操作视频等素材,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如讲解金属的切削过程时,涉及到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内容,可以通过在网上下载关于金属切削的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切削力的生成,切削热的影响因素、积屑瘤的形成原因等等。再者,课堂教学应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如讲解到产品的加工工艺路线这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对于不同的答案可以拿出来一起讨论它的合理性,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案。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协作精神,也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实习交替进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来自工厂的生产实践。理论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只有当学生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同时,学生也只有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4]。本课程在理论学习之前安排了金工实习1个月,然后是56课时的课堂讲授,6课时的实验教学,2周的课程设计。建议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和生产实习在同一个学期交替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定期通过生产实习帮学生巩固知识,在观察中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机床的结构特点、类型、作用这个知识点后,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请熟悉工厂的技术人员对机床进行介绍和讲解,学生们认真拍照和做好笔记,参观完以后由老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答疑,这样能及时对学生课堂上不能消化的知识进行再讲解,并通过工厂实际的装备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基础记忆。这样每讲过一个大的知识点,就可以安排一次工厂实习,课堂与实习交替进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70%和30%。可见试卷成绩的比重较大,实践能力的检验并不充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应该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目标[5]。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课程平时表现加上综合设计的开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习表现、作业等方面,综合设计的开卷试卷由任课老师出题,不限定单一的考试答案,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样能让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总结与展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内容繁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就需要结合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俊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2]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9495,124.
[3]应用型本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15116.
[4]王虹元,王海文.工學结合模式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92.
[5]伍国果,谷明信,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04105.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且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课程[1]。2006年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已逐步在国内展开,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正在与国际工程教育规范接轨。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国际,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时,我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课程整合了过去4门主干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课程缺少趣味性,单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任务重、不好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是分开进行的。金工实习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前就已经开展,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机床、夹具、刀具等课程知识,所以没有带着学习目的去进行实习,因此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后面的理论课程又不能及时的结合实际操作来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一些脱节的情况,因此对一些知识点会感到困惑,感到很难理解。所以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迫在眉睫。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1.1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2]。面向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专业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案例教学,突出实用性[3]。根据本科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首先应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并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科特色选用建筑机械的工程实例,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讲授。大量工程实例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多媒体课件要精心设计,合理选用教学教具、动态仿真、操作视频等素材,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如讲解金属的切削过程时,涉及到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内容,可以通过在网上下载关于金属切削的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切削力的生成,切削热的影响因素、积屑瘤的形成原因等等。再者,课堂教学应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如讲解到产品的加工工艺路线这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对于不同的答案可以拿出来一起讨论它的合理性,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案。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协作精神,也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实习交替进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来自工厂的生产实践。理论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只有当学生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同时,学生也只有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4]。本课程在理论学习之前安排了金工实习1个月,然后是56课时的课堂讲授,6课时的实验教学,2周的课程设计。建议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和生产实习在同一个学期交替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定期通过生产实习帮学生巩固知识,在观察中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机床的结构特点、类型、作用这个知识点后,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请熟悉工厂的技术人员对机床进行介绍和讲解,学生们认真拍照和做好笔记,参观完以后由老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答疑,这样能及时对学生课堂上不能消化的知识进行再讲解,并通过工厂实际的装备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基础记忆。这样每讲过一个大的知识点,就可以安排一次工厂实习,课堂与实习交替进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70%和30%。可见试卷成绩的比重较大,实践能力的检验并不充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应该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目标[5]。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课程平时表现加上综合设计的开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习表现、作业等方面,综合设计的开卷试卷由任课老师出题,不限定单一的考试答案,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样能让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总结与展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内容繁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就需要结合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俊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2]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9495,124.
[3]应用型本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15116.
[4]王虹元,王海文.工學结合模式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92.
[5]伍国果,谷明信,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