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百年沉浮
五千年的积淀,三千年的传承,汉字,始终承载着古老中国最虔诚的信仰。然而,当历史步入19世纪,曾经至高无上的汉字却走到了从未面对过的十字路口。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消息传来朝野震惊。
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竟被日本海军打败?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小小岛国,在经历了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后,为什么变得如此嚣张?而西方,究竟为什么强大?
王理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些知识分子觉得洋人之所以洋枪大炮、国富民强,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简便,认识了几十个字母就能读书写字,民智早开。反过来看我们的文字, “天下之至难者”,难写、难认、难记。要实现普及教育、救国图强就要革汉字的命,要改革汉字。
然而,汉字与中国文化休戚相关 ,几千年的积淀使它一脉相传,改革究竟从何而起?
在波涛中最先乘风破浪的,是一个叫卢戆章的人。他懂英文,到过南洋。他想要中国富强,要普及教育,必须改革汉字。改成什么样子呢?就是要像西方的拼音文字那个样子(图1)。
(1)汉字改革的先驱卢戆章
1892年,卢戆章编写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创制的汉语拼音方案。由此,汉字改革的大幕以拼音运动的形式正式拉开,并因卢戆章的“切音新字”而命名为“切音字运动”。在《一目了然初阶》的扉页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图2)。”
(2)图组:(2-1)《一目了然初阶》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创制的汉语拼音方案;
(2-2)拼音方法
公元1900年,另一位切音字运动的倡导者以“台湾和尚”的身份出现在山东沿海的港口,来者并不是和尚,而是被朝廷通缉的严拿罪犯,他叫王照。王照曾经是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没有人能想到,他此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从日本回国,是为了推广一套叫作《官话合声字母》的拼音方案。
王理嘉:它是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是受日文片假名的影响,用汉字的偏旁来做成一个表音字母。比如说,他取汉字里头的“扑倒”的“扑”,用一个提手旁的偏旁就来代表我们现在的声母“p”。
1903年,王照秘密进京,在裱褙胡同创立了“官话字母义塾”。由于身份特殊,他让学生在前面讲授,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指点。官话字母的影响力正渐渐扩大时,王照却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去自首。这样在出狱之后,反而可以公开推广《官话合声字母》。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经过一番磨砺,王照终于出狱,此时的他更为坚忍执着,全力推行他的拼音方案。
几乎于此同时,卢戆章又编写了一套新的拼音方案《中国切音新字》。1905年,他专程将此书送到北京,满腔热忱地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然而,方案呈交了三次,全部被驳回。
据统计,1892年~1911年的切音字运动,共提出切音字个人方案28种,掀起了中国汉字改革的第一个高潮。
就在切音字运动的实践者们在外来文化的启发下以拼音的方式为汉字改革寻找出路的时候,汉字简化,这条从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中延伸而来的变革之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陆费逵,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一位有着革新思想和实业精神的教育家、出版家。
1909年,他在主编的《教育杂志》上,率先发表了名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把简体字作为正体字使用,奏响了中国简体字运动的前奏。
其实,汉字的简化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神秘的甲骨上就曾出现同一个汉字的简体和繁体(图3)。
(3)甲骨文中“车”字的繁、简体
在2000多年前的敦煌汉简上面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形体与今天相同或相似的简化字(图4)。在绵延流长的名家书法中,在不同年代的字书、碑刻中,简化字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在民间“不胫而走”的简体字通常称为俗体,与官方正体并行存在(图5)。
(4)敦煌汉简上的简化字
(5)图组:书法、碑刻中常出现简化字
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行、草,简化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图6)。
(6)简化是汉字变化的总趋势
事实上,在晚清,简体字也曾以正体的身份出现,只是,与它的出现相关联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场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一张已经十分模糊的印刷品,是1852年9月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发布的告谕。告谕的内容已很难辨认,但用简体书写的“太平天国”却异常醒目。有趣的是,其中的“国”字比今天还要少一“点”(图7)。
(7)太平天国发布的告谕
在太平天国,简体已成为官方标准用字,政府的钱币、印玺,征战的令旗,印发的布告、书籍等,都采用了唐宋以来在民间流行的以及部分自创的俗体字(图8)。
(8)图组:(8-1)太平天国钱币;
(8-2)印发的布告;
(8-3)太平天国令旗
太平天国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在汉字简化上的实践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发。
1919年5月4日,强烈的爱国使命激起了青年志士对传统的猛烈攻击,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再度高涨,一系列激进的主张纷至沓来,汉字改革首当其冲(图9)。
(9)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汉字改革的文章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五四时期激进派从挽救中国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们认为汉字的根本改革就是改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他们对汉字的看法受到了当时的局限。
此时,“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0)钱玄同的提案明确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会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减省现行汉字笔画的提案。提案分析了简体字的构成方法,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图10)。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这项提案,并由钱玄同、胡适等十五位委员组成汉字省体委员会,一系列提倡简体字的文章和书籍陆续刊登出版,简体字运动有了突破性进展(图11)。
(11)胡适所写提倡简体字的文章
1935年春,一篇名为《推行手头字缘起》的文章突然在诸多报刊同时出现,文章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巴金等200名文化界人士和15家杂志社联名发表(图12)。
(12)图组:(12-1)众多文化名人联名发表的《推行手头字缘起》;
(12-2)第一批简化的手头字
随着简体字运动的日益发展,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草稿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字。同年10月,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的名义通令全国,要求在全国推行(图13)。
(13)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但是,扎根于群众的简体字不推而行,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简体字获得了蓬勃发展。
自清末以来,汉字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普及教育的目标始终不曾获得真正的成功,汉字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七、方正流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天后,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此后,一系列文字改革机构相继诞生。
?它们的诞生,拉开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序幕,也显示了一个新生国家改革古老汉字的决心和力量。
苏培成:新中国刚建立,当时文盲众多,我们又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文字改革跟这个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就明确讲过,文字必须改革。
1955年10月,一个在文字改革上举足轻重的会议召开了,这就是“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开幕式上,陈毅副总理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
新中国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整个的文字政策。
1956年1月28日,经过语言文字界最顶级专家的整理,在吸纳了约20万语文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后,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是对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简体字的规范,是对清末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总结,也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项成果。
当今,在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通过基础的识字教育,以普通话的读音为标准,利用拼音输入汉字,孩子们可以轻松地遨游网络,搜索和传递信息。半个世纪前的文字改革带给今天的便利,已远远超出当时的想象。
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信息化的浪潮刚刚袭来的时候,古老的汉字面临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汉字不能够像拼音文字那样进入电子计算机,中国将被排斥在信息化时代之外。
此时,研究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已刻不容缓。几千年来,汉字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紧迫地与一项技术联系在一起。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汇报,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工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七四八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1975年,一个长期在家病休的人偶然听说了这项工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拖着孱弱的身体自发地研究起来。这个人叫王选,当时还只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一名普通助教,但在不久的将来,他改变了一个时代。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基于计算机的“电子照排技术”已经大规模使用,而中国仍然处在“铅与火”的活字印刷时代。
学数学出身的王选开始沉浸在汉字的一笔一画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数学与汉字的结合,打开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大门。他利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将庞大的汉字信息压缩到500分之一,扫清了项目研制的最大障碍。他跳过日本和欧美流行的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图14)。
(14)王选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压缩汉字信息
从第一代照排机走到第四代,西方国家用了40年,而王选仅仅用十余年就使中国从落后的铅字排版跨入了先进的激光照排。中国终于迎来了用计算机处理汉字并大规模应用于印刷的时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计算机和汉字信息处理。为了方便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一股编码的热潮骤然兴起。
计算机,汉字编码,信息化,这些词汇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
在新时期,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同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在对个别简化字适当调整后,将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重新发布。
如今,古老的汉字已经融入时代的脉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被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它明确要求,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行业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它的颁布,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百余年来,为了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在汉字改革的道路上执著探索,而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
?千百年来,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文字伴随着他们民族的迁徙而传播,有的依然闪烁着光芒,有的早已消失……
五千年前,埃及人在石碑上刻下他们的故事;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用形如楔的文字记下岁月,这一切都消逝在时间中,只留下今天关于远古文明的谜。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历史不断发展,朝代不断更迭,可是不管怎么变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改变,直到现在,仍一直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活化石,她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传承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古文字,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天地、树木、河流,他们把对自然的认识融入汉字当中,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嵌入这些笔画之间。
从远古演化而来的古老汉字,被人们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用来避祸求福。一副对联,一个字谜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一个福字,一个双喜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渴望(图15)。
(15)图组:(15-1)汉字寄托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感;(15-2)汉字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
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铭记着千百年来信守过的灵魂与信仰。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它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图16)。
(16)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
汉字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它将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了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中华文明,并影响着世界。
五千年的积淀,三千年的传承,汉字,始终承载着古老中国最虔诚的信仰。然而,当历史步入19世纪,曾经至高无上的汉字却走到了从未面对过的十字路口。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消息传来朝野震惊。
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竟被日本海军打败?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小小岛国,在经历了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后,为什么变得如此嚣张?而西方,究竟为什么强大?
王理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些知识分子觉得洋人之所以洋枪大炮、国富民强,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简便,认识了几十个字母就能读书写字,民智早开。反过来看我们的文字, “天下之至难者”,难写、难认、难记。要实现普及教育、救国图强就要革汉字的命,要改革汉字。
然而,汉字与中国文化休戚相关 ,几千年的积淀使它一脉相传,改革究竟从何而起?
在波涛中最先乘风破浪的,是一个叫卢戆章的人。他懂英文,到过南洋。他想要中国富强,要普及教育,必须改革汉字。改成什么样子呢?就是要像西方的拼音文字那个样子(图1)。
(1)汉字改革的先驱卢戆章
1892年,卢戆章编写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创制的汉语拼音方案。由此,汉字改革的大幕以拼音运动的形式正式拉开,并因卢戆章的“切音新字”而命名为“切音字运动”。在《一目了然初阶》的扉页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图2)。”
(2)图组:(2-1)《一目了然初阶》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创制的汉语拼音方案;
(2-2)拼音方法
公元1900年,另一位切音字运动的倡导者以“台湾和尚”的身份出现在山东沿海的港口,来者并不是和尚,而是被朝廷通缉的严拿罪犯,他叫王照。王照曾经是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没有人能想到,他此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从日本回国,是为了推广一套叫作《官话合声字母》的拼音方案。
王理嘉:它是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是受日文片假名的影响,用汉字的偏旁来做成一个表音字母。比如说,他取汉字里头的“扑倒”的“扑”,用一个提手旁的偏旁就来代表我们现在的声母“p”。
1903年,王照秘密进京,在裱褙胡同创立了“官话字母义塾”。由于身份特殊,他让学生在前面讲授,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指点。官话字母的影响力正渐渐扩大时,王照却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去自首。这样在出狱之后,反而可以公开推广《官话合声字母》。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经过一番磨砺,王照终于出狱,此时的他更为坚忍执着,全力推行他的拼音方案。
几乎于此同时,卢戆章又编写了一套新的拼音方案《中国切音新字》。1905年,他专程将此书送到北京,满腔热忱地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然而,方案呈交了三次,全部被驳回。
据统计,1892年~1911年的切音字运动,共提出切音字个人方案28种,掀起了中国汉字改革的第一个高潮。
就在切音字运动的实践者们在外来文化的启发下以拼音的方式为汉字改革寻找出路的时候,汉字简化,这条从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中延伸而来的变革之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陆费逵,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一位有着革新思想和实业精神的教育家、出版家。
1909年,他在主编的《教育杂志》上,率先发表了名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把简体字作为正体字使用,奏响了中国简体字运动的前奏。
其实,汉字的简化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神秘的甲骨上就曾出现同一个汉字的简体和繁体(图3)。
(3)甲骨文中“车”字的繁、简体
在2000多年前的敦煌汉简上面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形体与今天相同或相似的简化字(图4)。在绵延流长的名家书法中,在不同年代的字书、碑刻中,简化字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在民间“不胫而走”的简体字通常称为俗体,与官方正体并行存在(图5)。
(4)敦煌汉简上的简化字
(5)图组:书法、碑刻中常出现简化字
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行、草,简化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图6)。
(6)简化是汉字变化的总趋势
事实上,在晚清,简体字也曾以正体的身份出现,只是,与它的出现相关联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场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一张已经十分模糊的印刷品,是1852年9月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发布的告谕。告谕的内容已很难辨认,但用简体书写的“太平天国”却异常醒目。有趣的是,其中的“国”字比今天还要少一“点”(图7)。
(7)太平天国发布的告谕
在太平天国,简体已成为官方标准用字,政府的钱币、印玺,征战的令旗,印发的布告、书籍等,都采用了唐宋以来在民间流行的以及部分自创的俗体字(图8)。
(8)图组:(8-1)太平天国钱币;
(8-2)印发的布告;
(8-3)太平天国令旗
太平天国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在汉字简化上的实践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发。
1919年5月4日,强烈的爱国使命激起了青年志士对传统的猛烈攻击,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再度高涨,一系列激进的主张纷至沓来,汉字改革首当其冲(图9)。
(9)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汉字改革的文章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五四时期激进派从挽救中国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们认为汉字的根本改革就是改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他们对汉字的看法受到了当时的局限。
此时,“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0)钱玄同的提案明确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会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减省现行汉字笔画的提案。提案分析了简体字的构成方法,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图10)。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这项提案,并由钱玄同、胡适等十五位委员组成汉字省体委员会,一系列提倡简体字的文章和书籍陆续刊登出版,简体字运动有了突破性进展(图11)。
(11)胡适所写提倡简体字的文章
1935年春,一篇名为《推行手头字缘起》的文章突然在诸多报刊同时出现,文章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巴金等200名文化界人士和15家杂志社联名发表(图12)。
(12)图组:(12-1)众多文化名人联名发表的《推行手头字缘起》;
(12-2)第一批简化的手头字
随着简体字运动的日益发展,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草稿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字。同年10月,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的名义通令全国,要求在全国推行(图13)。
(13)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但是,扎根于群众的简体字不推而行,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简体字获得了蓬勃发展。
自清末以来,汉字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普及教育的目标始终不曾获得真正的成功,汉字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七、方正流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天后,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此后,一系列文字改革机构相继诞生。
?它们的诞生,拉开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序幕,也显示了一个新生国家改革古老汉字的决心和力量。
苏培成:新中国刚建立,当时文盲众多,我们又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文字改革跟这个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就明确讲过,文字必须改革。
1955年10月,一个在文字改革上举足轻重的会议召开了,这就是“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开幕式上,陈毅副总理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
新中国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整个的文字政策。
1956年1月28日,经过语言文字界最顶级专家的整理,在吸纳了约20万语文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后,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是对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简体字的规范,是对清末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总结,也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项成果。
当今,在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通过基础的识字教育,以普通话的读音为标准,利用拼音输入汉字,孩子们可以轻松地遨游网络,搜索和传递信息。半个世纪前的文字改革带给今天的便利,已远远超出当时的想象。
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信息化的浪潮刚刚袭来的时候,古老的汉字面临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汉字不能够像拼音文字那样进入电子计算机,中国将被排斥在信息化时代之外。
此时,研究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已刻不容缓。几千年来,汉字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紧迫地与一项技术联系在一起。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汇报,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工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七四八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1975年,一个长期在家病休的人偶然听说了这项工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拖着孱弱的身体自发地研究起来。这个人叫王选,当时还只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一名普通助教,但在不久的将来,他改变了一个时代。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基于计算机的“电子照排技术”已经大规模使用,而中国仍然处在“铅与火”的活字印刷时代。
学数学出身的王选开始沉浸在汉字的一笔一画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数学与汉字的结合,打开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大门。他利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将庞大的汉字信息压缩到500分之一,扫清了项目研制的最大障碍。他跳过日本和欧美流行的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图14)。
(14)王选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压缩汉字信息
从第一代照排机走到第四代,西方国家用了40年,而王选仅仅用十余年就使中国从落后的铅字排版跨入了先进的激光照排。中国终于迎来了用计算机处理汉字并大规模应用于印刷的时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计算机和汉字信息处理。为了方便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一股编码的热潮骤然兴起。
计算机,汉字编码,信息化,这些词汇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
在新时期,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同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在对个别简化字适当调整后,将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重新发布。
如今,古老的汉字已经融入时代的脉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被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它明确要求,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行业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它的颁布,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百余年来,为了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在汉字改革的道路上执著探索,而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
?千百年来,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文字伴随着他们民族的迁徙而传播,有的依然闪烁着光芒,有的早已消失……
五千年前,埃及人在石碑上刻下他们的故事;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用形如楔的文字记下岁月,这一切都消逝在时间中,只留下今天关于远古文明的谜。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历史不断发展,朝代不断更迭,可是不管怎么变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改变,直到现在,仍一直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活化石,她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传承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古文字,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天地、树木、河流,他们把对自然的认识融入汉字当中,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嵌入这些笔画之间。
从远古演化而来的古老汉字,被人们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用来避祸求福。一副对联,一个字谜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一个福字,一个双喜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渴望(图15)。
(15)图组:(15-1)汉字寄托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感;(15-2)汉字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
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铭记着千百年来信守过的灵魂与信仰。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它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图16)。
(16)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
汉字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它将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了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中华文明,并影响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