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勾连品味文字的味道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给每一位语文教师启发:学习词语不仅需要字典、词典这类专业化的解释,更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勾连。
  所谓“勾连”,《汉语大词典》给出解释:勾结、连接、牵涉。运用到教学上,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运用联想的规律进行接近、相似、对比、因果等多种勾连,从而学习新知识或相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寓言两则》为例,阐述勾连在词语教学中的妙处。
  一、勾连语言环境,读出文字的余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课标》所指的“上下文”就是“书面语言环境”。把握语境,做到上下文的融会贯通,才能剥丝抽茧,明白文本、作者、编者的意图;才能大胆揣测,从而面对陌生词汇豁然开朗。不仅字斟句酌,更是纵观全文,读出文字的余味袅袅。
  1.勾连上文,了解始末,喟叹精彩。《鹬蚌相争》的结尾这样写道:“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学生第一次读到“相持”可能会不太理解。当读到后面的“谁也不让谁”,应该能大致明白“相持”的含义。但这样就够了吗?如果能勾连语言环境,找到上文鹬的“啄”与蚌的“夹”,鹬的“用尽力气”“威胁”与蚌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那么他们才能读到这“相持”的余味: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准备一决高下,拼个你死我活……相信这才学生津津乐道的字词,是课堂不经意的精彩。
  2.勾连下文,发现矛盾,恍然大悟。《揠苗助长》中的农夫因禾苗不长而内心十分焦急。“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学生能根据阅读经验,从“终于”读出心急的农夫肯定想了很多方法,好不容易才有此妙计。可哪知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他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回到家还假想着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在前后的种种矛盾中,他的可笑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拔”其实期待着“长”,却意味着“死”。乍看的一致,思忖后的截然相反,矛盾冲突合二为一,直指文末的“枯死”一词。在这词语的鲜明冲击下,在前后的强烈对比中,寓言的道理便不言而喻,学生的领悟水到渠成。
  言语离不开环境,上下文是词语表情达意的温床,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所说:“言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得到解释。”的确,是这样的环境给了文字生命,让它耐人寻味。
  二、勾连生活实际,读出文字的真味
  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在理念的共识下,新课程改革更是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实施的舞台。语文教师需要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引生活的“活水”,让贴近学生的素材走进课堂,从字词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咫尺天涯的微妙意境,真正融学习于生活,融生活于学习,读出文字最本真的味道。
  1.联系自己,深有感触。《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中都出现了“筋疲力尽”一词。关注这种巧合与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谈经验感受:你在什么情况下精疲力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四肢无力、全身软趴趴,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累得腰酸背疼……给学生一个支点,相信他们可以“撬起地球”。
  2.叙述他人,滔滔不绝。“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说:……”字典告诉我们“威胁”指用武力、权势胁迫。读着这似懂非懂的专业化解释,不妨追问:生活中你听到过威胁的话语吗?古灵精怪的学生保准能给出你预料之外却又意料之中的回答。那么,对于文中鹬的语气、想法便能比较透彻地领悟。
  3.事物联想,有所启发。对于《鹬蚌相争》中的二类字“啄”一开始我并没有留意,也没有进行更多的预设。但在课堂上,学生不小心将它换成了“吃”,便引起了一番争论。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知道的“小鸡啄米”来告诉大家:“啄”告诉我们鹬是很珍惜这蚌肉的,所以准备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当学生慢慢有个性地解读时,我们不妨助齐一臂之力:做做动作,再说说你还从“啄”能读出些什么!好动的学生借助肢体活动,一下子就能体会“啄”的心里之急、速度之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给学生一个解读的机会,让他们用生活中五花八门的故事、耳濡目染的话语和天马行空的思维来富有个性地解读词语,尽量缩短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也许,这样的还原才是文本的本色,这样的表达才是孩童最真的声音。
  三、勾连图画,读出文字的趣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鉴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认知特点,将文字与图画巧妙勾连,带领学生启动多项感官功能,不仅看画,更是读词,在多元的相互刺激下,读出文字的趣味。
  1.勾连汉字的演变,闻闻汉字的味道。《揠苗助长》中的生字“焦”亦是理解文章少不了的一个亮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该字上部分为“隹”,意思为短尾鸟,下部分是四点底,表火,也可以教会学生这个字的笔顺或偏旁。但如果出示一张“焦”字的甲骨文: ,学生的眼球会立刻聚焦。认真看图的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会便在你争我抢中琢磨出该字的妙处:把鸟放在火上烤,真是火烧屁股的急呀!
  2.勾连文字与插图,收获另一番景色。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插图作为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延伸了文字的内容,是我们应该挖掘的课程资源。本次两则寓言分别都有一幅插图。第一幅描摹了农夫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拔禾苗,露出欣喜的笑容;第二幅描摹了渔夫喜笑颜开,手中提着鹬和蚌。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勾连文本和插图,读出农夫“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几乎九十度弯腰拔苗的累,“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的耐心;读出渔夫的喜笑颜开,读出鹬蚌被抓的根源,读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
  “凡有书,必有图。”中国汉字,无论是象形还是会意;书中插图,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能通过简单的图像来显而易见地传递信息,使学生能更好地解读文字传达的意义,在图像中找到文字内容的情感依托和心理映照,对文字产生的内在深意产生共鸣,阅读便趣味四溢。
  四、勾连已知,读出文字的韵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让学生走在教师的“教”之前,让学生在探寻打开已知世界,开拓崭新空间,将自己知道的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融入当下学习,在文字中穿梭,品出韵味。
  1.勾连已有閱读,星星点点却至关重要。二年级时学过寓言《狐假虎威》,三年级上学期读过必读书目《克雷洛夫寓言》,想必平时的动画或课外阅读中也不乏寓言故事。那么,课前的聊聊寓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分享读过的寓言故事,可以交流寓言的特点,可以说说某则寓言的道理。看似不起眼的零碎交流,却直指本课《寓言两则》中的故事、寓意、智慧以及寓言的种种特点,这恰是寓言体裁的独特意味。
  2.勾连近义词,更精确地读懂词语。学生有学习的潜能,原以为一个陌生的词语,在学生那儿完全可以“自来熟”。《揠苗助长》中的农夫“巴望”这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巴望”是什么意思?学生基本不用“翻箱倒柜”就会迅速回答:就是希望、期望、盼望……一堆的近义词迎面扑来,只是问题随之而来:文中的“巴望”能不能换成希望/期望/盼望呢?学生在这种新旧、异同词汇的比较与推敲中,更透彻、准确地明白“巴望”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把握这种规律,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架起上下文、课内外、新与旧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余味、真味、趣味、韵味,真正习得方法,学以致用,从学会走向会学,从好学走向学好。
其他文献
提问是一门艺术,常常是一节课的艺术性的起始。提问也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提问还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前提。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提高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
期刊
【摘 要】  在语文课堂中,倾听对话并融入互动,对优化教学过程与丰富资源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作探析,阐述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利于他们在主动探知问题的基础上获得深刻认知和丰富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倾听 互动  “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多给学生自由交流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能使得学生在深有感触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知,利于他们在有效强化识记运
期刊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和新思潮不断涌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视角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契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现阶段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然后提出了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提高作文水平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积累词汇;坚持以说促写;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写作兴趣;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写实入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就能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  创造 写作兴趣 创新思维 观察  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
期刊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培养创新意识就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该如何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阶段性、有目标地逐步培养。本文就将围绕该如何指导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方面来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  创新意识 语文学习 扎根生活 发挥联想 自由想象 
期刊
【摘 要】  小学生作文其实就是儿童作文,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就开始眉头紧锁,怕写作,或者就是所写文章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情不真意不切,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并在习作中享受到愉悦,正是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大量阅读 积累素材 乐于表达  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在兴趣的促发下乐于习作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教学习作
期刊
【摘 要】  三年级上学期是低年段写话到中年段习作过渡时期,习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强化段的训练,为学生习作由段到篇章夯实基础。依托文本,训练文章中典型的构段方式;习作指导中根据班级情况强化段的训练;广泛阅读,让学生习得更多段的叙写技巧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段的训练 语言文字 习作兴趣 习作能力  进入三年级,写话变成了习作,这不仅仅是名称
期刊
学校从学生命成长和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建设,突出学校绿色教育特色,促进学校发展,努力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  学校从培养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生命成长这四重需要出发,提出了建设自己的学科微课程,具体是指以国家课程目标为指引,从学科素养的培养入手,因地制宜地进行教材整合、补充,创造适合学生的学科微课程。这样的微课程是对常规课程的一种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在各位教育前辈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指引下,结合自己近二十年来的农村作文教学经验,总结了些许作文教学的策略,力求让农村作文教学路上能一路花香。农村生活进课堂,课堂实践到农村;教师写好下水文,学生习作表真情;不同思维表见解,农村天地出好文。  【关键词】  农村生活 下水文 不同思维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因此作文教学要突破公
期刊
【摘 要】  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包括了想象力这个部分的内容,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人类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来说,想象力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通过教学真正的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提高,首先就要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自我思维。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教师要注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优化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