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曾国藩就不让儿子过早地写文章,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这种广泛的阅读积累和作文训练密切相连,学生优秀的文章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我们做如下探讨。
一、读出兴趣,读出情感
1、兴趣引路,读出精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来提高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呢?
(1)营造诵读经典的氛围。可以在教室宣传栏的上方贴上醒目的读书名言,可以在走廊上贴上读书故事,可以在孩子们每天必经的地方绘制书籍简介,可以让学校上下课的铃声是古诗诵读。能想象到,每每铃声一响,孩子们一定会跟着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这不就是最好的诵读氛围吗?因此,我们说,学生诵读经典时那琅琅的读书声,就营造了一个特别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孩子们的兴趣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不正是我们渴望达到的效果吗?
(2)用教师的读书热忱感染儿童的兴趣。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应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应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老师要首先怀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书的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广泛涉猎:《狼王梦》《绿山墙的安妮》《小王子》……教育书籍也爱不释手:《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把世界带进教室》……让书中那一股股温暖而滋润心扉的气流,牵动教师的心,让教师在悄然无声中领略教育真谛。这些书一定会为老师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无穷的工作热情和灵感,并且找到工作的自信和教学的底气。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热情来影响孩子,可以用表演或故事来进行趣味诵读。经典本身就不是“板着脸”的,教学更不是靠“板着脸”能完成的。在教孩子诵读时,教师首先要保持高度的愉悦和热情,和孩子们共度美好的教学时光。
一位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千字文的时候先用家乡话读了“千字文”的一部分,孩子们听了,乐得东倒西歪,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这样读才朗朗上口呢!”——“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样欢乐的气氛中,学生读千字文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
2、教会方法,读好课文
含蓄隽永的诗词、意境优美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要经常引导学生去读,动情地读,反复地读。在读中亲近文本,走近作家,感悟文学的真谛,接受情感的洗礼。在长期的强化训练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诵读、情读、美读的习惯。
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学生可以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
例如:在讲《触摸春天》这一课时,引导孩子们通过流连这个词走进安静的生活,朗读课文,感受她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这里的一切,所以孕育出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并通过换角色朗读“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让安静的惊讶在学生的朗读中尽情释放,借助这个氛围,引领学生想象读“——在安静的手指间——,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动情的描述中让我们一览无遗,此时孩子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她那颗热爱生活的心。最后将四句话整合成一段话师生串读,此刻,安静那神奇的灵性已经丰满地立在孩子的心中。
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只要读到精彩的片段,一定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声情并茂的朗诵,诵读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海纳百川,大量阅读。
首先阅读的内容要广泛:在背诵《三字经》《大学》古诗等经典、阅读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寻找成序列的经典。
比如:季节、时令是我们引导学生寻找经典、体验经典的素材。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一组组题目,让孩子们走进了诗歌的世界!
其次,对学生严格要求,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书海萍踪——用这种方式实现师生之间资源共享,任好书在师生间交换品析,做到既交流师生阅读经验,更考验彼此的诚信。
(2)亲子共读——号召家庭自购书,开展“全家齐动员,好书读读”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全员参与、学校全员参与的快乐。
(3)经典q群——建立专门qq群,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绿色上网,更便捷,更快速地了解经典文化知识。
(4)书之小屋——教室一角的书柜美其名曰——书之小屋,随时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享受读书的乐趣。
(5)好书交换,你愿意吗——为了减轻家长带孩子买书的负担,解决学生买书难、买书慢的困难,让学生手中的好书发挥其最具魅力的夺目光彩,倡导学生进行好书交换活动,这样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精美的、有价值的好书。
(6)、晨读午读我做主——孩子们自觉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老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
(7)、读书作业老师夸——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同学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
(8)、爸爸与妈妈,故事多多,你知道吗?——在读完书后,孩子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家长对孩子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孩子充分体会读书的乐趣。然后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写出想法,写出水平
随着孩子们阅读数量的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训练学生写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每周进行一次写读后感的训练。
为了扩大学生作文题材范围,丰富作文内容,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大量阅读之后,引导孩子们办读书笔记的时候,设立文海珠链和心灵絮语两个板块,文海珠链记录下阅读中的优美句段,心灵絮语记录孩子们的读后感悟。在反反复复的训练批改中,大家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得到加强,作文水平一定会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一个孩子在《草房子》读后感——《迷人的家园 感人的故事》中这样说:“快放暑假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推荐同学们闲暇的时候看《草房子》这本书,放假后,我天天催妈妈到书店给我买这本书。那天,妈妈说要送给我一个礼物,我打开一看,哇,竟然是《草房子》!光看封面,我就立刻喜歡上啦。封皮上,一群孩子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嬉戏,画面十分温暖逼真,霎那间这本书就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在孩子充满欢愉的语言里,读者一定深深感受到他对这本书的喜爱。书——已真正走进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中。
2、结合时事节气,大胆创新题材,形成序列文章。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也是引导学生亲近经典的一次次契机。如清明时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为我们营造了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清明图。
我们可以一方面让孩子们与经典零距离,另一方面又采取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联系诗歌写作文。根据前面提到的时令序列,可以引导学生写如下作文《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获》《冬之雪》……
3、结合教材仿写、续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孩子们了解作者如何遣词造句、文章的篇章结构,还结合所学课文的写作技巧,设计一些小型多样的写的训练题,让学生多练写。比如在学习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是给别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得到提高,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
一、读出兴趣,读出情感
1、兴趣引路,读出精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来提高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呢?
(1)营造诵读经典的氛围。可以在教室宣传栏的上方贴上醒目的读书名言,可以在走廊上贴上读书故事,可以在孩子们每天必经的地方绘制书籍简介,可以让学校上下课的铃声是古诗诵读。能想象到,每每铃声一响,孩子们一定会跟着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这不就是最好的诵读氛围吗?因此,我们说,学生诵读经典时那琅琅的读书声,就营造了一个特别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孩子们的兴趣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不正是我们渴望达到的效果吗?
(2)用教师的读书热忱感染儿童的兴趣。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应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应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老师要首先怀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书的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广泛涉猎:《狼王梦》《绿山墙的安妮》《小王子》……教育书籍也爱不释手:《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把世界带进教室》……让书中那一股股温暖而滋润心扉的气流,牵动教师的心,让教师在悄然无声中领略教育真谛。这些书一定会为老师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无穷的工作热情和灵感,并且找到工作的自信和教学的底气。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热情来影响孩子,可以用表演或故事来进行趣味诵读。经典本身就不是“板着脸”的,教学更不是靠“板着脸”能完成的。在教孩子诵读时,教师首先要保持高度的愉悦和热情,和孩子们共度美好的教学时光。
一位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千字文的时候先用家乡话读了“千字文”的一部分,孩子们听了,乐得东倒西歪,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这样读才朗朗上口呢!”——“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样欢乐的气氛中,学生读千字文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
2、教会方法,读好课文
含蓄隽永的诗词、意境优美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要经常引导学生去读,动情地读,反复地读。在读中亲近文本,走近作家,感悟文学的真谛,接受情感的洗礼。在长期的强化训练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诵读、情读、美读的习惯。
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学生可以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
例如:在讲《触摸春天》这一课时,引导孩子们通过流连这个词走进安静的生活,朗读课文,感受她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这里的一切,所以孕育出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并通过换角色朗读“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让安静的惊讶在学生的朗读中尽情释放,借助这个氛围,引领学生想象读“——在安静的手指间——,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动情的描述中让我们一览无遗,此时孩子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安静那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她那颗热爱生活的心。最后将四句话整合成一段话师生串读,此刻,安静那神奇的灵性已经丰满地立在孩子的心中。
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只要读到精彩的片段,一定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声情并茂的朗诵,诵读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海纳百川,大量阅读。
首先阅读的内容要广泛:在背诵《三字经》《大学》古诗等经典、阅读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寻找成序列的经典。
比如:季节、时令是我们引导学生寻找经典、体验经典的素材。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一组组题目,让孩子们走进了诗歌的世界!
其次,对学生严格要求,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书海萍踪——用这种方式实现师生之间资源共享,任好书在师生间交换品析,做到既交流师生阅读经验,更考验彼此的诚信。
(2)亲子共读——号召家庭自购书,开展“全家齐动员,好书读读”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全员参与、学校全员参与的快乐。
(3)经典q群——建立专门qq群,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绿色上网,更便捷,更快速地了解经典文化知识。
(4)书之小屋——教室一角的书柜美其名曰——书之小屋,随时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享受读书的乐趣。
(5)好书交换,你愿意吗——为了减轻家长带孩子买书的负担,解决学生买书难、买书慢的困难,让学生手中的好书发挥其最具魅力的夺目光彩,倡导学生进行好书交换活动,这样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精美的、有价值的好书。
(6)、晨读午读我做主——孩子们自觉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老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
(7)、读书作业老师夸——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同学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
(8)、爸爸与妈妈,故事多多,你知道吗?——在读完书后,孩子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家长对孩子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孩子充分体会读书的乐趣。然后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写出想法,写出水平
随着孩子们阅读数量的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训练学生写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每周进行一次写读后感的训练。
为了扩大学生作文题材范围,丰富作文内容,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大量阅读之后,引导孩子们办读书笔记的时候,设立文海珠链和心灵絮语两个板块,文海珠链记录下阅读中的优美句段,心灵絮语记录孩子们的读后感悟。在反反复复的训练批改中,大家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得到加强,作文水平一定会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一个孩子在《草房子》读后感——《迷人的家园 感人的故事》中这样说:“快放暑假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推荐同学们闲暇的时候看《草房子》这本书,放假后,我天天催妈妈到书店给我买这本书。那天,妈妈说要送给我一个礼物,我打开一看,哇,竟然是《草房子》!光看封面,我就立刻喜歡上啦。封皮上,一群孩子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嬉戏,画面十分温暖逼真,霎那间这本书就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在孩子充满欢愉的语言里,读者一定深深感受到他对这本书的喜爱。书——已真正走进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中。
2、结合时事节气,大胆创新题材,形成序列文章。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也是引导学生亲近经典的一次次契机。如清明时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为我们营造了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清明图。
我们可以一方面让孩子们与经典零距离,另一方面又采取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联系诗歌写作文。根据前面提到的时令序列,可以引导学生写如下作文《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获》《冬之雪》……
3、结合教材仿写、续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孩子们了解作者如何遣词造句、文章的篇章结构,还结合所学课文的写作技巧,设计一些小型多样的写的训练题,让学生多练写。比如在学习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是给别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得到提高,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