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现法是一种主张学生在掌握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近几年的优化教学改革实践情况看,根据学生和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发现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了学生思维分析的深入,尝到的知识比较牢固和灵活,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实践课教学中如何灵活应用发现法教学,以培养创新型探索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发现教学法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128-02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假设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10.01)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定义为:“发现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或结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主张学生在掌握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教学法有四大优点:即发挥智慧潜力、增进内在动机、培养学习技巧和有助于保持记忆。从近几年的优化教学改革实践情况看,根据学生和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发现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了学生思维分析的深入,尝到的知识比较牢固和灵活,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据调查,目前发现教学法多用于数理学科的探讨,在农林类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少,而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国际形势和当前我国三农政策的形势下,农林行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需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科技人才,这就意味着农林类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社会的大挑战,农林职业的目标培养、素质教育、学生就业等都需要学校和教师面对挑战,积极参与改革。《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是园林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技术性复杂,知識点零散,植物生长周期性明显,田间试验周期长。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实践课教学中如何灵活应用发现法教学,以培养创新型探索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 抓住三大问题,注重三大能力的培养
三大问题是指教学资源问题、学生发展问题(适应性、主动性)实践主题问题。三大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问题: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使用发现法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学设备、场地,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的教学情境。
学生发展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应对课堂教学多变性的关键。学生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性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都要考虑学生适应性、主动性等。
实践主题问题:主题是实践教学的心脏,有了主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确定实践主题”是将学生选择的“问题”转化为“主题”的过程。这里的主题实质就是研究的课题,就是某一假说。所以,确定主题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就是在制定假说。换句话说,就是要对要研究的问题先猜测其答案。
1.1 善于挖掘教学资源,精心策划实践项目
园林植物栽培这门课因为实践性、应用性强,我们在整个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善于挖掘适合学生探讨的教学资源,精心策划探究式实践项目。项目设计核心是让学生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自主策划项目→任务分解→学生栽培方案→教师修改方案稿→定稿→学生实际操作、生产→撰写总结报告→问题反馈”的完整过程项目实训模式,学生对投入的成本必须负责,每小组的生产规模、种类自己确定,并核算生产成本和预期效益,教师根据每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对植物栽培、养护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探讨中学习,以保证学生时刻有充足的学习劲头。
1.2 善于提炼现有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实践更直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老师在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发现教学的特点与课程特点的结合点,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之上还有考虑发现教学法的环环相扣,即做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发现教学法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老师要在综合考虑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之上要善于提炼现有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做多炼,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例如:在种子贮藏这一章节,先通过多媒体技术、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种子贮藏的几种方法的操作过程示范给学生看,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几种树种的种子和给足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做比较、做总结,并要求学生归纳出几种不同结构特征的种子的贮藏方法,最后老师评估。这样可将原本枯燥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模式,在降低了学生接受难度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导入时如何提炼现有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实践更直观,容易被学生接受。
1.3 摆清师生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是最好的钥匙,问题是最佳的捷径。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为科学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这样一个理论非常抽象,实践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技术性复杂,知识点零散,植物生长周期性明显,田间试验周期长的学科。解决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就完成了一半的教学工作。例如:针对一种园林植物的生长周期讲解,可能会涉及到若干年、若干阶段的生长特性,流水账似的讲解即使学生再有兴趣也很难时刻保证有充足的学习劲头,任何一个阶段的遗漏都可能对后期知识的运用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利用发现教学法可以首先引进一个成熟期的园林植物,让学生根据其现有长势发现其生长存在的不足,从而逐步分析发现园林植物在各个生长周期内的生长特性,并自我总结,针对这一生长特性应进行的栽培养护方面的注意事项,避免了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使原本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身发现的一个个问题逐步探索教学效果明显增加。
2 做好发现教学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各种指标做出准确客观地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缺少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很难判定其可行性、可靠性及其有效性。作为发现教学法的教学评价要在每一个发现课题或单元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价,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反馈。在这一阶段,老师尽量本着促使同学保持成功的自信心为目的,给予尽量肯定的鼓励性词语,使同学们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以投入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开放性测试。让同学们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3 结语
发现式教学法在农林类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少,而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国际形势和当前我国三农政策的形势下,农林行业尤其是园林行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需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科技人才,这就意味着农林类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社会的大挑战,农林职业的目标培养、素质教育、学生就业等都需要学校和教师面对挑战,积极参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郁新.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8(6).
[2] 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
[3] 郑健.职教课程改革中专业课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4).
[4] 王辉忠.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职业技术,2008(7).
[5] 傅娅,谷学治.从职业的社会需求看我国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J].中国园林,2010(2).
关键词:发现教学法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128-02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假设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10.01)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定义为:“发现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或结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主张学生在掌握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教学法有四大优点:即发挥智慧潜力、增进内在动机、培养学习技巧和有助于保持记忆。从近几年的优化教学改革实践情况看,根据学生和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发现法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了学生思维分析的深入,尝到的知识比较牢固和灵活,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据调查,目前发现教学法多用于数理学科的探讨,在农林类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少,而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国际形势和当前我国三农政策的形势下,农林行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需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科技人才,这就意味着农林类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社会的大挑战,农林职业的目标培养、素质教育、学生就业等都需要学校和教师面对挑战,积极参与改革。《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是园林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技术性复杂,知識点零散,植物生长周期性明显,田间试验周期长。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实践课教学中如何灵活应用发现法教学,以培养创新型探索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 抓住三大问题,注重三大能力的培养
三大问题是指教学资源问题、学生发展问题(适应性、主动性)实践主题问题。三大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问题: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使用发现法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学设备、场地,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的教学情境。
学生发展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应对课堂教学多变性的关键。学生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性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等,都要考虑学生适应性、主动性等。
实践主题问题:主题是实践教学的心脏,有了主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确定实践主题”是将学生选择的“问题”转化为“主题”的过程。这里的主题实质就是研究的课题,就是某一假说。所以,确定主题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就是在制定假说。换句话说,就是要对要研究的问题先猜测其答案。
1.1 善于挖掘教学资源,精心策划实践项目
园林植物栽培这门课因为实践性、应用性强,我们在整个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善于挖掘适合学生探讨的教学资源,精心策划探究式实践项目。项目设计核心是让学生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自主策划项目→任务分解→学生栽培方案→教师修改方案稿→定稿→学生实际操作、生产→撰写总结报告→问题反馈”的完整过程项目实训模式,学生对投入的成本必须负责,每小组的生产规模、种类自己确定,并核算生产成本和预期效益,教师根据每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对植物栽培、养护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探讨中学习,以保证学生时刻有充足的学习劲头。
1.2 善于提炼现有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实践更直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老师在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发现教学的特点与课程特点的结合点,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之上还有考虑发现教学法的环环相扣,即做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发现教学法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老师要在综合考虑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之上要善于提炼现有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做多炼,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例如:在种子贮藏这一章节,先通过多媒体技术、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种子贮藏的几种方法的操作过程示范给学生看,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几种树种的种子和给足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做比较、做总结,并要求学生归纳出几种不同结构特征的种子的贮藏方法,最后老师评估。这样可将原本枯燥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模式,在降低了学生接受难度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导入时如何提炼现有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实践更直观,容易被学生接受。
1.3 摆清师生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是最好的钥匙,问题是最佳的捷径。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为科学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这样一个理论非常抽象,实践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技术性复杂,知识点零散,植物生长周期性明显,田间试验周期长的学科。解决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就完成了一半的教学工作。例如:针对一种园林植物的生长周期讲解,可能会涉及到若干年、若干阶段的生长特性,流水账似的讲解即使学生再有兴趣也很难时刻保证有充足的学习劲头,任何一个阶段的遗漏都可能对后期知识的运用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利用发现教学法可以首先引进一个成熟期的园林植物,让学生根据其现有长势发现其生长存在的不足,从而逐步分析发现园林植物在各个生长周期内的生长特性,并自我总结,针对这一生长特性应进行的栽培养护方面的注意事项,避免了填鸭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使原本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身发现的一个个问题逐步探索教学效果明显增加。
2 做好发现教学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整个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各种指标做出准确客观地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缺少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很难判定其可行性、可靠性及其有效性。作为发现教学法的教学评价要在每一个发现课题或单元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价,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反馈。在这一阶段,老师尽量本着促使同学保持成功的自信心为目的,给予尽量肯定的鼓励性词语,使同学们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以投入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开放性测试。让同学们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3 结语
发现式教学法在农林类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少,而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国际形势和当前我国三农政策的形势下,农林行业尤其是园林行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需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科技人才,这就意味着农林类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社会的大挑战,农林职业的目标培养、素质教育、学生就业等都需要学校和教师面对挑战,积极参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郁新.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8(6).
[2] 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
[3] 郑健.职教课程改革中专业课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4).
[4] 王辉忠.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职业技术,2008(7).
[5] 傅娅,谷学治.从职业的社会需求看我国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J].中国园林,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