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顺畅、和谐地发展,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具备如下基本要求。
1、提问要科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数学课堂提问,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当然,教师设计的提问应该符合科学性。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更不能生造符号,乱编新名称,干扰教学。对于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例如:“倒数是什么数?举例说说那些是倒数?”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旦强行分开,就会犯科学性的错误。倒数不是一个数的概念,所以“倒数是什么数”或“什么数是倒数”这样的提问都是不允许的。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
2、提问要规范。数学提问的规范性,一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一致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说方言;二是符合数学科学本身规范的标准,因为数学具有国际通用性,它的表达形式(特别是符号语言)是世界上所有学数学的人都能理解、都能表达的特有语言,所以应严格区分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如一年级“人民币”一课,有些教师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出现1块、1毛等不规范的说法。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使用法定的货币单位,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规范说法。
3、提问要明确。
(1)、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2)、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
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题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师问:2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往往会莫名其妙,2000米当然还是2000米啊?若老师的提问读作“两千 —— 米 —— 等于多少 —— 千米”,学生就比较容易听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4、提问要通俗易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儿童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2)、区分“课堂教学用语”与“备课用语”。教师备课中常用的“示范”、“板书”、“演示”等,都是教师的备课用语,学生比较难理解,尽量少说。
(3)、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儿童能听懂吗?
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和严密,学生理解有困难,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描述性的语句来解释比较妥当。如一年级的“统计”,教师是否可以这样来帮学生理解:我们刚才的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就是统计要做的事情。什么是“可能性”?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有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我们就说“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肯定不会发生,我们就说“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能肯定,我们就说“可能是……也可能是……”。这些“一定、不可能、可能”就是表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并通过学生自己边操作边学说话,巩固所学的数学术语。
教学中又要注意体现“通俗性”和“规范性”要求的统一,正确灵活运用。一年级教数学术语“正方形”,不能让学生说成“方块”,“三角形”不能说成“角角”,“圆”不能说成“圆圈”,“星期六”不能说成“礼拜六”,都要体现数学用语的规范性。
5、提问要符合逻辑。教师的提问必须合乎客观事理,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必须根据思维的规律,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论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一贯。应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话,尽量从低年级起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任何违反事理、概念含糊、思维混乱、前后矛盾的提问,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6、提问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时适量适度”六个字是广泛适用于整个数学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练习设计,特别是提问。
(1)、适时。提问要与学生的认知进程相吻合,要在学生有疑、有思、欲问、欲解而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提问。如教学“圆的认识”,刚上课教师让学生观察硬币、手表的面、车轮等圆后,马上就问:“想一想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有人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圆知识的求知欲,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教师接下去的教学活动,学生窃窃私语。课后了解,原来学生被教师的提问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特别是好学生。至于后来教师讲什么,他们什么也没有听进去。车轮等实物做成圆形是运用了圆的特性,没学圆的特征,学生当然无法回答,就算能回答也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只能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是情理中的事。所以教师提问要适时,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分心。
(2)、适量。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数量,力求做到“精、趣、活”。一些教师只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可以一问的,却分成几个问题,无须要问的也提出来问。这些过于琐碎的提问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适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能够积极回答,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取得理想的提问效果。
7、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巧和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提问得巧。提问的启发性主要通过形式与角度的创新来体现。例如选择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思考,顺理成章地想与同伴讨论解决。
8、提问要形象化。数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提问来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好老师非常注意选用那些表现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语言,运用比喻、摹状、转换、形示等现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几个名称是学生刚接触、难理解、抽象的数学术语,笔者概括为“三同三相”: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他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先问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动作来欢迎听课的客人老师呢?”然后讲拍手,通过不同情况的拍手让学生领悟这几个术语的意思。
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让我们注重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效果,让有效提问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1、提问要科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数学课堂提问,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当然,教师设计的提问应该符合科学性。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更不能生造符号,乱编新名称,干扰教学。对于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例如:“倒数是什么数?举例说说那些是倒数?”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旦强行分开,就会犯科学性的错误。倒数不是一个数的概念,所以“倒数是什么数”或“什么数是倒数”这样的提问都是不允许的。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
2、提问要规范。数学提问的规范性,一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一致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说方言;二是符合数学科学本身规范的标准,因为数学具有国际通用性,它的表达形式(特别是符号语言)是世界上所有学数学的人都能理解、都能表达的特有语言,所以应严格区分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如一年级“人民币”一课,有些教师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出现1块、1毛等不规范的说法。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使用法定的货币单位,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规范说法。
3、提问要明确。
(1)、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2)、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
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题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师问:2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往往会莫名其妙,2000米当然还是2000米啊?若老师的提问读作“两千 —— 米 —— 等于多少 —— 千米”,学生就比较容易听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4、提问要通俗易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儿童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2)、区分“课堂教学用语”与“备课用语”。教师备课中常用的“示范”、“板书”、“演示”等,都是教师的备课用语,学生比较难理解,尽量少说。
(3)、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儿童能听懂吗?
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和严密,学生理解有困难,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描述性的语句来解释比较妥当。如一年级的“统计”,教师是否可以这样来帮学生理解:我们刚才的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就是统计要做的事情。什么是“可能性”?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有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我们就说“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肯定不会发生,我们就说“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能肯定,我们就说“可能是……也可能是……”。这些“一定、不可能、可能”就是表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并通过学生自己边操作边学说话,巩固所学的数学术语。
教学中又要注意体现“通俗性”和“规范性”要求的统一,正确灵活运用。一年级教数学术语“正方形”,不能让学生说成“方块”,“三角形”不能说成“角角”,“圆”不能说成“圆圈”,“星期六”不能说成“礼拜六”,都要体现数学用语的规范性。
5、提问要符合逻辑。教师的提问必须合乎客观事理,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必须根据思维的规律,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论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一贯。应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话,尽量从低年级起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任何违反事理、概念含糊、思维混乱、前后矛盾的提问,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6、提问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时适量适度”六个字是广泛适用于整个数学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练习设计,特别是提问。
(1)、适时。提问要与学生的认知进程相吻合,要在学生有疑、有思、欲问、欲解而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提问。如教学“圆的认识”,刚上课教师让学生观察硬币、手表的面、车轮等圆后,马上就问:“想一想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有人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圆知识的求知欲,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教师接下去的教学活动,学生窃窃私语。课后了解,原来学生被教师的提问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特别是好学生。至于后来教师讲什么,他们什么也没有听进去。车轮等实物做成圆形是运用了圆的特性,没学圆的特征,学生当然无法回答,就算能回答也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只能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是情理中的事。所以教师提问要适时,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分心。
(2)、适量。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数量,力求做到“精、趣、活”。一些教师只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可以一问的,却分成几个问题,无须要问的也提出来问。这些过于琐碎的提问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适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能够积极回答,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取得理想的提问效果。
7、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巧和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提问得巧。提问的启发性主要通过形式与角度的创新来体现。例如选择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思考,顺理成章地想与同伴讨论解决。
8、提问要形象化。数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提问来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好老师非常注意选用那些表现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语言,运用比喻、摹状、转换、形示等现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几个名称是学生刚接触、难理解、抽象的数学术语,笔者概括为“三同三相”: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他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先问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动作来欢迎听课的客人老师呢?”然后讲拍手,通过不同情况的拍手让学生领悟这几个术语的意思。
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让我们注重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效果,让有效提问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