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自身特点,立足教材本身,把握动态特点,优化教材结构,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材资源;动态把握;优化结构
核心素养是黨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利用教材,要立足于“挖掘”,要创造性的备课,在考虑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学生层次等要素后,开发利用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核心素养。
1 立足教材之根本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之依据,教材是重中之重。在开发教材资源过程中首先要理解编者意图,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1.1 注重文本、研读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加入了专家点评、知识链接、名次点击以及插图等辅助文,这些辅助文既是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发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利用。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中,教材中在辅助文中引用的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及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句话,在讲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其中的哲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认同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
1.2 单元联系、模块关联
每单元前的知识结构图,能让学生从体系角度把握单元总体知识,把复杂的文字内容条理化清晰化,达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生活与哲学》教材在编排顺序上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放在第二单元,正是围绕教材主线,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设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继而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第四单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构成对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
1.3 拓展内容、更新教材
立足教材本身要因材施教,适当增加内容。拓展教材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可以及时引入身边的素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合理开发网络资源等方式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热点作为教学的资源。
在讲授《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内容时,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内容作为拓展资源增加到教学过程中,强调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让学生从十九大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变化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何逐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此开发和利用教材,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对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把握教材之动态
教材内容不是静态的知识结构,而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生成其意义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拓展教材教与学的空间,在活动中生成教材内容的动态意义,促进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实现。
2.1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信息
我正在准备新课时,电视新闻中传来“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上课时我肯定会结合教材内容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论证某个观点的例子或素材要随社会的变化,要么充实丰富,要么更新换代。有了“慧眼卫星”就不能总是把“神舟六号”挂在嘴上,这种动态资源的生成说明政治教材内容不是等待学生去掌握的静止的知识体系,恰恰是政治教材内容富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2.2 师生互动选择有效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本地社会实践,选择具体有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去感悟和体验,促使教材的生成能够持续发展。
在《政治生活》讲授民主管理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让学生提前对城市居委会的工作做简单了解,在课堂中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师开展互动讨论,从而把握居委会干部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工作居民监督的真正内涵,不是仅仅停留于课本内容,而是更好的实现教学能力目标。
2.3 因时而变捕捉积极因素
教学中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中的各类信息,形成新的教育契机,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将是后续教学的生长点;也使课堂教学中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把持。只有在动态生成中形成其意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的生成性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和体验,在活动中生成教材内容的意义。
3 优化教材之结构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
3.1 适度调整重组
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框题内容的调整重组;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调整:一是将教学顺序调整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教学逻辑结构,这样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市场调节,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市场经济;突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逻辑更为严密。二是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联系起来,都作为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调整也要有所侧重,本课时着重讲授“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加强宏观调控”只是提一下,具体讲解放在在下一课时重点学习。
3.2 内化教材内容
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设置情境探究活动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问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
3.3 挖掘德育功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升教材的价值。
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充分利用、动态把握、优化内化的过程,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材资源;动态把握;优化结构
核心素养是黨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利用教材,要立足于“挖掘”,要创造性的备课,在考虑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学生层次等要素后,开发利用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核心素养。
1 立足教材之根本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之依据,教材是重中之重。在开发教材资源过程中首先要理解编者意图,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1.1 注重文本、研读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加入了专家点评、知识链接、名次点击以及插图等辅助文,这些辅助文既是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发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利用。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中,教材中在辅助文中引用的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及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句话,在讲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其中的哲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认同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
1.2 单元联系、模块关联
每单元前的知识结构图,能让学生从体系角度把握单元总体知识,把复杂的文字内容条理化清晰化,达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生活与哲学》教材在编排顺序上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放在第二单元,正是围绕教材主线,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设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继而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第四单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构成对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
1.3 拓展内容、更新教材
立足教材本身要因材施教,适当增加内容。拓展教材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可以及时引入身边的素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合理开发网络资源等方式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热点作为教学的资源。
在讲授《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内容时,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内容作为拓展资源增加到教学过程中,强调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让学生从十九大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变化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何逐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此开发和利用教材,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对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把握教材之动态
教材内容不是静态的知识结构,而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生成其意义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拓展教材教与学的空间,在活动中生成教材内容的动态意义,促进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实现。
2.1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信息
我正在准备新课时,电视新闻中传来“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上课时我肯定会结合教材内容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论证某个观点的例子或素材要随社会的变化,要么充实丰富,要么更新换代。有了“慧眼卫星”就不能总是把“神舟六号”挂在嘴上,这种动态资源的生成说明政治教材内容不是等待学生去掌握的静止的知识体系,恰恰是政治教材内容富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2.2 师生互动选择有效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本地社会实践,选择具体有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互动去感悟和体验,促使教材的生成能够持续发展。
在《政治生活》讲授民主管理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让学生提前对城市居委会的工作做简单了解,在课堂中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师开展互动讨论,从而把握居委会干部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工作居民监督的真正内涵,不是仅仅停留于课本内容,而是更好的实现教学能力目标。
2.3 因时而变捕捉积极因素
教学中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中的各类信息,形成新的教育契机,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将是后续教学的生长点;也使课堂教学中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把持。只有在动态生成中形成其意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的生成性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和体验,在活动中生成教材内容的意义。
3 优化教材之结构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
3.1 适度调整重组
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框题内容的调整重组;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调整:一是将教学顺序调整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教学逻辑结构,这样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市场调节,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市场经济;突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逻辑更为严密。二是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联系起来,都作为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调整也要有所侧重,本课时着重讲授“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加强宏观调控”只是提一下,具体讲解放在在下一课时重点学习。
3.2 内化教材内容
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设置情境探究活动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问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
3.3 挖掘德育功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升教材的价值。
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充分利用、动态把握、优化内化的过程,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在实践中摸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