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
人与山,跟人与人差不多,熙来复攘往,过客就是过客,留在记忆深处的皆属缘分。缘中缘呢?只有信命。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佛法矣!
我与鸡足山,从相识到相知、相许、相守,完成在一个上午。在时光里,一个上午连一个瞬间都不够,一闪而已。孰料,这“一闪”十分了得,注定了深深浅浅,注定了生生死死!
是为难解的善缘。
此我非矫情,此山不负义。
如实道来,2012年11月17日,直到大巴车摇摇晃晃、颠颠簸簸将采风团一行送至山脚,我依然不知道何苦来访?又何益来拜?中国的名山,或雄或奇,或险或绝,或灵或秀……轮不到鸡足山这般殷勤地讨欢献爱。既来之,则安之。风香气暖里,随着人流前行,一级级、一步步地接近山峰。山峰究竟是什么模样?我心里没底。倒是忍不住嘀咕:天下第一山?呵呵,那么泰山呢?我猜不出是什么人的白作多情,还是朝圣者的顶礼膜拜。
走走,停停,最念那“拈花一笑、守衣入定”,谁让我刚刚穿过“灵山一会”的佛门了呢?
只有默默体察,和琢磨。
D
……毕竟归结为我的狭隘与功利。
曲径、树木、庙宇、云雾,形成了森森、肃肃的气场,一下子揽我入怀,攫住了我的心,使我收住了笑声和笑脸,已经很庄严了。这,我倒始料不及。
我承认,此前我对鸡足山一无所知,更贴切的表述,应当叫闻所未闻。然而,鸡足山就是鸡足山。它位于云南大理州的宾川境内,这里为东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我对佛教,从来是怀着无比的敬畏,因为它太博大、太精深了。日常研习中,偶得的禅理机趣,供我享用,渐渐点亮了我的生命与爱、智慧与趣。
可惜,我一介凡夫俗子,无法参透,只有猜想。对于一座山,从地质学的角度去探究还算容易,而从文化学的层面去阐释则很困难。关于鸡足山的由来,说法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一种是“鸡”表示光明,是光的海洋,能够带来“佛光”普照,“足”是阐释体会佛学的绝佳道场。
哪一个更符合实际呢?
我宁愿相信后者,并且继续自己饶有兴味的猜想。
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祝圣寺。对了,祝圣寺的第一道门,叫山门,也叫三门,代表数字的“三”,亦即指佛教中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具体讲呢?“空门”是指中间的门,唯僧尼经过,所谓“遁入空门”矣,意为出家;一般人走左右的门,在旁边供奉的是民间通称的哼哈二将。
据导游介绍——祝圣寺原名迎祥寺,佛学泰斗虚云大师在光绪年间曾经来到鸡足山,他整肃佛规,入京请藏经《龙藏》,给慈禧太后祝寿,被光绪皇帝封为“佛慈弘法大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全幅銮驾及《龙藏》一部,迎祥寺赐名为“护国祝圣禅寺”。于是,迎祥寺更名为“护国祝圣寺”。
我非佛门弟子,对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更有情致。直至气喘吁吁登上气度非凡的金顶寺,见众多善男信女烧香磕头,才发觉自己两手空空,只剩一颗凡心。
不过,我还是随着人流进入庙堂,面对佛祖,虔诚地跪下来,双手合掌,双目微闭——阿弥陀佛。那一刻,太多太多的愿望,陡然涌上了我的心头……
出来后,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气定神闲,超然物外,从前那些无法解脱、无法料理的俗事俗情,莫名其妙地化作了清风,远远地飘去了,飘逝了。
由于时间仓促,无法久留此地,实在引为憾事。何止是奢求东观日出、北眺玉龙、西望苍洱、南睹祥云啊?更重要的是,离金顶寺不远的高处,相传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首大迦叶尊者披袈裟入定的地方,他入定后剩留的袈裟,化为袈裟石——一块裂纹的袈裟的巨石。我没有走近它,见识它,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一连串隽永的故事,则大打折扣了。
凡界如我,猜想亦无妨!
E
滚滚红尘,即便我是一个杂乱的人、混浊的人,我也希望自己活得简单些、活得纯净些。“眼满山光非凡景,耳溢水韵是仙居。”半痴半魔时,免不了去佛书里寻觅,去佛山上踏察。
谁想,鸡足山竟成了我的最爱。我自己也弄不明白,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诸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哪一座不是霸名天下?眼前这座山,“鸡足”而已!而固执的我,却着了魔似地对它情有独钟,甚至梦绕魂牵。
没什么好说的,前世今生,我肯定与鸡足山有着某种机缘!
游览的这个上午,它先是集中所有的花叶迎接我,然后是调动所有的云雾迷惑我,最终是怂恿所有的阳光拥抱我。一时间,我认准了它比黄山还奇,比泰山还绝,比峨眉还秀,比青城还幽。我知道,我的这种迷恋是过度的,但我陶醉于这种过度的迷恋。
“欣赏人的脸色,不如风景。”何况,我是陶醉!
山与人,抑或人与山,一步之遥。
人与佛,抑或佛与人,一门之隔。
F
作为佛教圣地,鸡足山当然蕴藏着初始的文化神髓。众所周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时,遇到了许多的障碍和阻力,于是产生了新的誓愿,弥勒成佛要有一块净土。何谓“净土”?其实就是相对于缺陷而言的理想世界。
忽然想起了一些与佛学禅宗相关的对话。
——问:“如何是平常心?”
——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问:“学人不会。意旨如何?”
——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问:“如何是解脱?”
——曰:“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檗?”
——曰:“谁将生死与汝?”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春日鸡鸣。”
——问:“学人不会。” ——曰:“中秋犬吠。”
尽管这些对话,并非来自鸡足山,但是施善从乐、简言洁行、灵犀贯通的主旨,同样是鸡足山的奥义与倡导。轻踏蹊径,倾听水声,沐浴佛光,被净化的是心灵,被美化的是心境。
人生“退后一步想”,好梦“能有几回来”?
当一座山与一种宗教融为一体的时候,注定会生发出神秘的色彩,鼓涨着神奇的力量。
说到宗教,国人自然会联想到藏民。不过,请允许我现炒现卖一回:广大的藏民自古就有朝拜鸡足山的风俗,尤以鸡年为盛。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前后,许多藏民自觉自愿地赶往这里,他们带着必要的粮食和衣物,历尽千辛万苦,只为了朝拜鸡足山。在这些藏民的心中,鸡足山既神秘又神圣,并且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有三次到这里朝拜,临终时灵魂就会回归佛国乐土……
而被称之为“中国驴友宗师”的徐霞客,早在1638年腊月,就开始了鸡足山的考察。他访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详细记录下了峰峦、峡谷、岩洞、寺庙、台、梯、岭等,汇集了有史有识的《鸡足山志》。他亲近鸡足山,最初不过是践行朋友的一次嘱托,而最终却成就了洋洋八卷的中国最优秀的地方志。据说,大理是徐霞客一生中为期最长的行走,而他写下的包括鸡足山在内的大理文字,可能就是他的游记绝笔。
如此穿越文化时空,历代的高僧便会从鸡足山的背景中迭出,诸如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和本源,明代的担当,及近代以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一代高僧虚云。那些著名的学者、文人、官员也纷至沓来,依稀浮现杨升庵、李元阳、赵藩、李根源、徐悲鸿、龙云等,后代完全可以从他们的诗文或书画中领略其风采。
事实上,谁也无从统计,这座悠然自得的鸡足山,究竟接纳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成全了多少人?抚慰了多少人?
云不语,风不语,树木不语,花草不语,没有谁知晓。
看到身边的那些游客,争先恐后地烧香、燃烛、跪拜、写文表。完全能够想象得出,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信奉者如海如潮。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还是法师一语道破。
A
……不错,与水相比,我更喜欢山。山呢?就那么矗立着,绵延着,有声有色,无怨无悔。追溯时,它是远古;憧憬时,它是未来。
比我更投入的一个徒步探险家,曾经这样说:“当你的脚踏上鸡足山的第一步起,你就是在阅读经书了。”
而许多山,包括许多著名与非著名的山,太薄,太浅,是经不起阅读的!
哦,我来对了。
尘世里的生活,尽管福禄相伴,却也太匆促、太喧嚣了,漫漶着凡男俗女们,个个都深度疲惫,不得愉快,不得慰藉,何来“诗意地柄居”?我也不免挣扎,望不到此岸或彼岸。我需要一份清静,一份清静的歇息,以及思考。
是鸡足山给了我机会,抚去万千纷扰,澄明一方水天。
我选择了一个幽僻的角落,坐下来。蓦地,就想到了生与死、爱与恨、亲人、朋友、故乡和归宿以及偶然与必然、甜蜜与苦痛、支撑与坍塌、飘萍与落叶……
令我沉潜很久的是那个叫瞿腊阿娜的笔意:
鸡足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塔,几座庙,
一些威严的佛像?
一定还有些什么?
一百个人寻找鸡足山,
鸡足山就有一百次顿悟。
所以不敢用一个人的记忆,
去替代所有人的顿悟。
我发现,在各种各样人们的笔迹和口述实录里,他们用记忆雕刻了鸡足山的旧日时光。
也发现了每一个人顿悟时,那一瞬间的光亮。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与这位诗人无缘谋面,却悠然心会。很想谢谢他,或她,幻觉归幻觉,下意识伸出去的手,只抓住了鸡足山的一脉气息,一缕香……
我的鸡足山啊!
B
返身下山的时候,雾霭渐薄,渐淡,性急的峰峦已经显露出轮廓,直至面貌。放眼四处瞭望,一片一片的黛绿和浅绿,经过阳光的照耀,如锦如缎,心胸不禁大开。我把脚步尽量地放慢,放轻,生怕搅扰了它的安谧。对,是安谧的梦。鸡足山是多梦的,或许形而上,或许形而下,总之是梦里的美境与美意,使鸡足山愈发地充满精神,充满魅力。
容不得我连猜带想了。
在这种奇异的精神与魅力的感召下,我终于忍不住心潮激荡,摘下近处的几片叶子。这个举动,被身旁的众游客看在眼里,却没有谁发出指责。也许,他们跟我一样,都想把最晶莹、最剔透的感悟不失时机地记录下来。哦,什么呢?
云烟天下事,无语鸡足山。
人与山,跟人与人差不多,熙来复攘往,过客就是过客,留在记忆深处的皆属缘分。缘中缘呢?只有信命。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佛法矣!
我与鸡足山,从相识到相知、相许、相守,完成在一个上午。在时光里,一个上午连一个瞬间都不够,一闪而已。孰料,这“一闪”十分了得,注定了深深浅浅,注定了生生死死!
是为难解的善缘。
此我非矫情,此山不负义。
如实道来,2012年11月17日,直到大巴车摇摇晃晃、颠颠簸簸将采风团一行送至山脚,我依然不知道何苦来访?又何益来拜?中国的名山,或雄或奇,或险或绝,或灵或秀……轮不到鸡足山这般殷勤地讨欢献爱。既来之,则安之。风香气暖里,随着人流前行,一级级、一步步地接近山峰。山峰究竟是什么模样?我心里没底。倒是忍不住嘀咕:天下第一山?呵呵,那么泰山呢?我猜不出是什么人的白作多情,还是朝圣者的顶礼膜拜。
走走,停停,最念那“拈花一笑、守衣入定”,谁让我刚刚穿过“灵山一会”的佛门了呢?
只有默默体察,和琢磨。
D
……毕竟归结为我的狭隘与功利。
曲径、树木、庙宇、云雾,形成了森森、肃肃的气场,一下子揽我入怀,攫住了我的心,使我收住了笑声和笑脸,已经很庄严了。这,我倒始料不及。
我承认,此前我对鸡足山一无所知,更贴切的表述,应当叫闻所未闻。然而,鸡足山就是鸡足山。它位于云南大理州的宾川境内,这里为东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我对佛教,从来是怀着无比的敬畏,因为它太博大、太精深了。日常研习中,偶得的禅理机趣,供我享用,渐渐点亮了我的生命与爱、智慧与趣。
可惜,我一介凡夫俗子,无法参透,只有猜想。对于一座山,从地质学的角度去探究还算容易,而从文化学的层面去阐释则很困难。关于鸡足山的由来,说法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一种是“鸡”表示光明,是光的海洋,能够带来“佛光”普照,“足”是阐释体会佛学的绝佳道场。
哪一个更符合实际呢?
我宁愿相信后者,并且继续自己饶有兴味的猜想。
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祝圣寺。对了,祝圣寺的第一道门,叫山门,也叫三门,代表数字的“三”,亦即指佛教中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具体讲呢?“空门”是指中间的门,唯僧尼经过,所谓“遁入空门”矣,意为出家;一般人走左右的门,在旁边供奉的是民间通称的哼哈二将。
据导游介绍——祝圣寺原名迎祥寺,佛学泰斗虚云大师在光绪年间曾经来到鸡足山,他整肃佛规,入京请藏经《龙藏》,给慈禧太后祝寿,被光绪皇帝封为“佛慈弘法大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全幅銮驾及《龙藏》一部,迎祥寺赐名为“护国祝圣禅寺”。于是,迎祥寺更名为“护国祝圣寺”。
我非佛门弟子,对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更有情致。直至气喘吁吁登上气度非凡的金顶寺,见众多善男信女烧香磕头,才发觉自己两手空空,只剩一颗凡心。
不过,我还是随着人流进入庙堂,面对佛祖,虔诚地跪下来,双手合掌,双目微闭——阿弥陀佛。那一刻,太多太多的愿望,陡然涌上了我的心头……
出来后,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气定神闲,超然物外,从前那些无法解脱、无法料理的俗事俗情,莫名其妙地化作了清风,远远地飘去了,飘逝了。
由于时间仓促,无法久留此地,实在引为憾事。何止是奢求东观日出、北眺玉龙、西望苍洱、南睹祥云啊?更重要的是,离金顶寺不远的高处,相传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首大迦叶尊者披袈裟入定的地方,他入定后剩留的袈裟,化为袈裟石——一块裂纹的袈裟的巨石。我没有走近它,见识它,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一连串隽永的故事,则大打折扣了。
凡界如我,猜想亦无妨!
E
滚滚红尘,即便我是一个杂乱的人、混浊的人,我也希望自己活得简单些、活得纯净些。“眼满山光非凡景,耳溢水韵是仙居。”半痴半魔时,免不了去佛书里寻觅,去佛山上踏察。
谁想,鸡足山竟成了我的最爱。我自己也弄不明白,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诸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哪一座不是霸名天下?眼前这座山,“鸡足”而已!而固执的我,却着了魔似地对它情有独钟,甚至梦绕魂牵。
没什么好说的,前世今生,我肯定与鸡足山有着某种机缘!
游览的这个上午,它先是集中所有的花叶迎接我,然后是调动所有的云雾迷惑我,最终是怂恿所有的阳光拥抱我。一时间,我认准了它比黄山还奇,比泰山还绝,比峨眉还秀,比青城还幽。我知道,我的这种迷恋是过度的,但我陶醉于这种过度的迷恋。
“欣赏人的脸色,不如风景。”何况,我是陶醉!
山与人,抑或人与山,一步之遥。
人与佛,抑或佛与人,一门之隔。
F
作为佛教圣地,鸡足山当然蕴藏着初始的文化神髓。众所周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时,遇到了许多的障碍和阻力,于是产生了新的誓愿,弥勒成佛要有一块净土。何谓“净土”?其实就是相对于缺陷而言的理想世界。
忽然想起了一些与佛学禅宗相关的对话。
——问:“如何是平常心?”
——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问:“学人不会。意旨如何?”
——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问:“如何是解脱?”
——曰:“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檗?”
——曰:“谁将生死与汝?”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春日鸡鸣。”
——问:“学人不会。” ——曰:“中秋犬吠。”
尽管这些对话,并非来自鸡足山,但是施善从乐、简言洁行、灵犀贯通的主旨,同样是鸡足山的奥义与倡导。轻踏蹊径,倾听水声,沐浴佛光,被净化的是心灵,被美化的是心境。
人生“退后一步想”,好梦“能有几回来”?
当一座山与一种宗教融为一体的时候,注定会生发出神秘的色彩,鼓涨着神奇的力量。
说到宗教,国人自然会联想到藏民。不过,请允许我现炒现卖一回:广大的藏民自古就有朝拜鸡足山的风俗,尤以鸡年为盛。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前后,许多藏民自觉自愿地赶往这里,他们带着必要的粮食和衣物,历尽千辛万苦,只为了朝拜鸡足山。在这些藏民的心中,鸡足山既神秘又神圣,并且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有三次到这里朝拜,临终时灵魂就会回归佛国乐土……
而被称之为“中国驴友宗师”的徐霞客,早在1638年腊月,就开始了鸡足山的考察。他访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详细记录下了峰峦、峡谷、岩洞、寺庙、台、梯、岭等,汇集了有史有识的《鸡足山志》。他亲近鸡足山,最初不过是践行朋友的一次嘱托,而最终却成就了洋洋八卷的中国最优秀的地方志。据说,大理是徐霞客一生中为期最长的行走,而他写下的包括鸡足山在内的大理文字,可能就是他的游记绝笔。
如此穿越文化时空,历代的高僧便会从鸡足山的背景中迭出,诸如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和本源,明代的担当,及近代以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一代高僧虚云。那些著名的学者、文人、官员也纷至沓来,依稀浮现杨升庵、李元阳、赵藩、李根源、徐悲鸿、龙云等,后代完全可以从他们的诗文或书画中领略其风采。
事实上,谁也无从统计,这座悠然自得的鸡足山,究竟接纳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成全了多少人?抚慰了多少人?
云不语,风不语,树木不语,花草不语,没有谁知晓。
看到身边的那些游客,争先恐后地烧香、燃烛、跪拜、写文表。完全能够想象得出,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信奉者如海如潮。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还是法师一语道破。
A
……不错,与水相比,我更喜欢山。山呢?就那么矗立着,绵延着,有声有色,无怨无悔。追溯时,它是远古;憧憬时,它是未来。
比我更投入的一个徒步探险家,曾经这样说:“当你的脚踏上鸡足山的第一步起,你就是在阅读经书了。”
而许多山,包括许多著名与非著名的山,太薄,太浅,是经不起阅读的!
哦,我来对了。
尘世里的生活,尽管福禄相伴,却也太匆促、太喧嚣了,漫漶着凡男俗女们,个个都深度疲惫,不得愉快,不得慰藉,何来“诗意地柄居”?我也不免挣扎,望不到此岸或彼岸。我需要一份清静,一份清静的歇息,以及思考。
是鸡足山给了我机会,抚去万千纷扰,澄明一方水天。
我选择了一个幽僻的角落,坐下来。蓦地,就想到了生与死、爱与恨、亲人、朋友、故乡和归宿以及偶然与必然、甜蜜与苦痛、支撑与坍塌、飘萍与落叶……
令我沉潜很久的是那个叫瞿腊阿娜的笔意:
鸡足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塔,几座庙,
一些威严的佛像?
一定还有些什么?
一百个人寻找鸡足山,
鸡足山就有一百次顿悟。
所以不敢用一个人的记忆,
去替代所有人的顿悟。
我发现,在各种各样人们的笔迹和口述实录里,他们用记忆雕刻了鸡足山的旧日时光。
也发现了每一个人顿悟时,那一瞬间的光亮。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与这位诗人无缘谋面,却悠然心会。很想谢谢他,或她,幻觉归幻觉,下意识伸出去的手,只抓住了鸡足山的一脉气息,一缕香……
我的鸡足山啊!
B
返身下山的时候,雾霭渐薄,渐淡,性急的峰峦已经显露出轮廓,直至面貌。放眼四处瞭望,一片一片的黛绿和浅绿,经过阳光的照耀,如锦如缎,心胸不禁大开。我把脚步尽量地放慢,放轻,生怕搅扰了它的安谧。对,是安谧的梦。鸡足山是多梦的,或许形而上,或许形而下,总之是梦里的美境与美意,使鸡足山愈发地充满精神,充满魅力。
容不得我连猜带想了。
在这种奇异的精神与魅力的感召下,我终于忍不住心潮激荡,摘下近处的几片叶子。这个举动,被身旁的众游客看在眼里,却没有谁发出指责。也许,他们跟我一样,都想把最晶莹、最剔透的感悟不失时机地记录下来。哦,什么呢?
云烟天下事,无语鸡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