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备课
高中教师在准备高中历史课程时,必须认真的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新课程的历史课程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有深入的理解和了解,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和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在备课时首先要备好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讲出教材的深层含义。教师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其次要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练习的设计是不是预见了学生的错误、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等。总之,如果教师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关于上课
在新课程下,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还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可以穿讲历史人物趣事和朗诵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再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诗歌朗诵起来朗朗上口,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接触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朗诵出来,所以把诗歌带进课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讲南宋宋金郾城之战时,我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腔热血,最终没能恢复山河。学生深受感染发出:“痛哉岳飞,哀哉岳飞,惜哉岳飞”的感慨,课堂在情感的陶冶中升华。
三、关于作业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留作业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爱出错的地方留作业题;批改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等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历史作业不一定是书面作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书籍,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历史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高中教师在准备高中历史课程时,必须认真的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新课程的历史课程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有深入的理解和了解,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和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在备课时首先要备好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讲出教材的深层含义。教师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其次要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练习的设计是不是预见了学生的错误、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等。总之,如果教师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关于上课
在新课程下,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还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可以穿讲历史人物趣事和朗诵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再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诗歌朗诵起来朗朗上口,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接触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朗诵出来,所以把诗歌带进课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讲南宋宋金郾城之战时,我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腔热血,最终没能恢复山河。学生深受感染发出:“痛哉岳飞,哀哉岳飞,惜哉岳飞”的感慨,课堂在情感的陶冶中升华。
三、关于作业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留作业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爱出错的地方留作业题;批改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等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历史作业不一定是书面作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书籍,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历史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