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愉快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从而达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愉快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让学生自奋其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习要求
强制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非但无助于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时,就会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教师先请学生用3、4、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能被2整除的数(354、534)和能被5整除的数(435、345),并让学生说出能被2和能被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然后,教师又问:用3、4、5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呢?学生想:能被2整除或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只看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概也在个位上吧,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组成的数是(543、453),他们还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教师针对此种情况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吗?你能举例说明吗?通过举例,学生发现象16、23、19等数不能被3整除。于是引起矛盾冲突,他们迫切希望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教师再让学生用卡片3、4、5、三个数字组成345、435、354、534四个数,看看这些个位上不是3、6、9的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好奇。用3、4、5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了。
二、参与探索活动,获取成功的体验
数学是愉快教育的源泉。因为数学中经常出现“问号”,有“问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变“问号”为“句号”,完成知识上的“转化”,则必须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来实现,因为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满足的愉快感,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获取成功的机会。例如,圆锥体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推导学生听”的教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求求知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猜一猜。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2、倒一倒。让猜过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生观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再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较小圆锥容器),让学生往刚才圆柱容器倒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重新观察前面的圆柱和圆锥,并分组讨论。在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后,再用与小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让学生再次实验验证。学生为自己观察所得的结论被证实而高兴。
3、练一练。教师让学生运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下面的练习,并说出思考过程。
(1)一个圆锥体积是18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底面半径相等,高也相等。圆柱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积是多少?
通过练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归纳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做了准备。学生自己积极地参与了“猜一猜”、“倒一倒”、“练一练”、“想一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发现了规律,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自己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并获得成功,从而产生愉快和喜悦。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新知识,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了愉快的情感。这时,老师若用机械重复的练习去巩固已获得的新知识,学生将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的、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另外,还要注意安排适量有弹性的练习,逐步启发,层层递进,深刻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的愉快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并尽可能获得成功,以增强成功的情感体验;要善于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智能发展。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一、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习要求
强制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非但无助于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时,就会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教师先请学生用3、4、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能被2整除的数(354、534)和能被5整除的数(435、345),并让学生说出能被2和能被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然后,教师又问:用3、4、5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呢?学生想:能被2整除或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只看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概也在个位上吧,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组成的数是(543、453),他们还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教师针对此种情况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吗?你能举例说明吗?通过举例,学生发现象16、23、19等数不能被3整除。于是引起矛盾冲突,他们迫切希望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教师再让学生用卡片3、4、5、三个数字组成345、435、354、534四个数,看看这些个位上不是3、6、9的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好奇。用3、4、5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了。
二、参与探索活动,获取成功的体验
数学是愉快教育的源泉。因为数学中经常出现“问号”,有“问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变“问号”为“句号”,完成知识上的“转化”,则必须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来实现,因为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满足的愉快感,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获取成功的机会。例如,圆锥体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推导学生听”的教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求求知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猜一猜。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2、倒一倒。让猜过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生观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再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较小圆锥容器),让学生往刚才圆柱容器倒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重新观察前面的圆柱和圆锥,并分组讨论。在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后,再用与小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让学生再次实验验证。学生为自己观察所得的结论被证实而高兴。
3、练一练。教师让学生运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下面的练习,并说出思考过程。
(1)一个圆锥体积是18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底面半径相等,高也相等。圆柱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积是多少?
通过练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归纳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做了准备。学生自己积极地参与了“猜一猜”、“倒一倒”、“练一练”、“想一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发现了规律,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自己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并获得成功,从而产生愉快和喜悦。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新知识,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了愉快的情感。这时,老师若用机械重复的练习去巩固已获得的新知识,学生将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的、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另外,还要注意安排适量有弹性的练习,逐步启发,层层递进,深刻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的愉快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并尽可能获得成功,以增强成功的情感体验;要善于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智能发展。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