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策略的选择要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简约而不简单,如同《乡下人家》那样自然、和谐、朴素中带着华丽,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体会、升华。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凸显主体价值
想要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对话的过程中,获得自由感、认同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1.比较激趣,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如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预习课文了吗?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很喜欢用配乐。这里有两段音乐,一段是激昂交响乐,另一段是优美、浪漫的抒情曲。请你们帮老师选择适合本课的一首乐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第二段音乐很优美,更合适配课文朗读。”有的学生说:“第二段音乐听起来很舒服,配合《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朗读一定很合适。”最后,教师可以总结说:“谢谢你们帮我拿主意,那我就选你们推荐的这段音乐。”学生已预习过课文,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舒缓优美的曲子,这说明他们基本读懂了文本,初步感受了文字蕴含的意境。
2.整体感知,听读圈画词语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我就用你们选的那段音乐配着朗读这篇课文。你们一边听一边找出作者在乡下人家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出相关词语。”随后,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上讲台板书作者看到的景物。教师范读全文,通过语音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的变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字的情感,加上田园风格的音乐旋律渲染,学生在已有预习的基础上很快进入头脑风暴——“再创作”的情境。
二、抓住中心,贯穿全文
大多数小学课文都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应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中心句的理解与课文的整体结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仍以《乡下人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见到这些景物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同时划出有关的词句。”学生纷纷回答:“乡下风景朴素、华丽。乡下人家独特、迷人、自然、和谐。”教师总结道:“很好,你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并体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感受分别来自哪些景物?请你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原有学习的累积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设计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交流。
三、抓住重点,言意兼得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地引导学生重现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因为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不仅要努力让学生学习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如何逻辑推进,如何谋篇布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精彩桥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精彩的画面是读文章的好方法。通过师生充分地读、议、辨、评,层层推进,学生就能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四、个性体验,在理解中升华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规律为依据,其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应遵循读通、读懂、读好的“三读”策略,即感知—理解—共鸣—内化,引导学生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帶声、声情并茂。
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还有实用和审美的语言运用。如教师问:“夏天的夜晚,乡下人家有什么美妙的画面呢?”有的学生回答:“会有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捉迷藏。”有的学生回答:“会有人吹笛子、拉二胡什么的。”有的学生回答:“会有很多妇女们在跳广场舞。”教师说:“同学们,刚刚老师欣赏了同学们眼中的夏夜场景,你们很会想象。在这美妙的夏夜,作者陈醉云先生写了萤火虫。现在,我们来拜读一下陈醉云先生是怎么写夏夜的。”之后,由教师进行示范品读。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推敲语言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进行运用是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补白”训练、猜测与验证,让练笔这一环节既为理解内容服务,举一反三,从入格到出格,将习得的东西内化、外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又为语言训练和运用服务,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岭中心小学)
一、激发兴趣,凸显主体价值
想要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对话的过程中,获得自由感、认同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1.比较激趣,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如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预习课文了吗?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很喜欢用配乐。这里有两段音乐,一段是激昂交响乐,另一段是优美、浪漫的抒情曲。请你们帮老师选择适合本课的一首乐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第二段音乐很优美,更合适配课文朗读。”有的学生说:“第二段音乐听起来很舒服,配合《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朗读一定很合适。”最后,教师可以总结说:“谢谢你们帮我拿主意,那我就选你们推荐的这段音乐。”学生已预习过课文,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舒缓优美的曲子,这说明他们基本读懂了文本,初步感受了文字蕴含的意境。
2.整体感知,听读圈画词语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我就用你们选的那段音乐配着朗读这篇课文。你们一边听一边找出作者在乡下人家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出相关词语。”随后,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上讲台板书作者看到的景物。教师范读全文,通过语音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的变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字的情感,加上田园风格的音乐旋律渲染,学生在已有预习的基础上很快进入头脑风暴——“再创作”的情境。
二、抓住中心,贯穿全文
大多数小学课文都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应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中心句的理解与课文的整体结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仍以《乡下人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见到这些景物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同时划出有关的词句。”学生纷纷回答:“乡下风景朴素、华丽。乡下人家独特、迷人、自然、和谐。”教师总结道:“很好,你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并体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感受分别来自哪些景物?请你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原有学习的累积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设计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交流。
三、抓住重点,言意兼得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地引导学生重现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因为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不仅要努力让学生学习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如何逻辑推进,如何谋篇布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精彩桥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精彩的画面是读文章的好方法。通过师生充分地读、议、辨、评,层层推进,学生就能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四、个性体验,在理解中升华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规律为依据,其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应遵循读通、读懂、读好的“三读”策略,即感知—理解—共鸣—内化,引导学生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帶声、声情并茂。
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还有实用和审美的语言运用。如教师问:“夏天的夜晚,乡下人家有什么美妙的画面呢?”有的学生回答:“会有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捉迷藏。”有的学生回答:“会有人吹笛子、拉二胡什么的。”有的学生回答:“会有很多妇女们在跳广场舞。”教师说:“同学们,刚刚老师欣赏了同学们眼中的夏夜场景,你们很会想象。在这美妙的夏夜,作者陈醉云先生写了萤火虫。现在,我们来拜读一下陈醉云先生是怎么写夏夜的。”之后,由教师进行示范品读。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推敲语言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进行运用是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补白”训练、猜测与验证,让练笔这一环节既为理解内容服务,举一反三,从入格到出格,将习得的东西内化、外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又为语言训练和运用服务,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