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外,更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做人的真谛,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开展情感教育,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导入,建立情感纽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师的首要关注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只能死板地掌握文章中心大意,缺乏深刻的认知,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导入知识时缺乏情感教育意识,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上的认知能力,没有将知识同学生情感相联系,使二者产生共鸣,最终导致教学停留于课本,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选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作为导语,层层深入地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同小伙伴一起爬山,上山之后由于害怕,不敢下山,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小男孩一步一步爬下山去,成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并且脱险。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告诫读者遇到任何困难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将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困难,最后多么巨大地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面对类似的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作者所写内容同自身经历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想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最终同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使文章主题深入人心。
二、创设情境,领悟情感魅力
情感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重视知识的导入、积极诱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模拟,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是神奇的魔法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师只要创造条件,合理诱导,学生们在情与智的发展上会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提高。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学生们可能会由于缺乏相似的经历从而很难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可能只会停留在表面,变得十分肤浅。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本中收录了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离乡多年后对故乡冬天的怀念。然而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人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因此在情感上很难同作者达到相似的水平,无法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可事先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体验或带领学生到户外活动,激发学生热情,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营造活跃的气氛,使其感受到家乡的美丽,热爱家乡,并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使其发挥主人公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在感情上得到提升。
三、善用启迪,引领学生成长
情感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前良好的导入只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课堂上的层层深入,逐步深化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讲课时必须饱含情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不仅能同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更要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完美契合,实现知识的再升华。
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要从课上延续到课下,逐步迈入学生日常生活,将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相联系和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其实,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像智慧、勤勉、天才等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深入对其进行情感教育,要从内心不断关怀学生、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融会到学生日常行为,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深化。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古典诗词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能像传统讲授中只把知识停留在词句、中心大意的解释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开阔的意境,奇特的想象堪称一绝,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融汇交织,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了词人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广阔,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像这样的名篇,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但是词中丰富的情感却是大多数人不能真正体味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诱导,积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作者情感。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让读者的激昂情绪也久久难以平息。面对人生如此多的坎坷与挫折,词人却表现的积极乐观,这种旷达的胸襟,高尚的修养正是每个学生需要学习的。只有学生在知识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懂得思考和感悟,教师的教学任务才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
一、强化导入,建立情感纽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师的首要关注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只能死板地掌握文章中心大意,缺乏深刻的认知,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导入知识时缺乏情感教育意识,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上的认知能力,没有将知识同学生情感相联系,使二者产生共鸣,最终导致教学停留于课本,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选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作为导语,层层深入地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同小伙伴一起爬山,上山之后由于害怕,不敢下山,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小男孩一步一步爬下山去,成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并且脱险。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告诫读者遇到任何困难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将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困难,最后多么巨大地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面对类似的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作者所写内容同自身经历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想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最终同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使文章主题深入人心。
二、创设情境,领悟情感魅力
情感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重视知识的导入、积极诱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模拟,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是神奇的魔法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师只要创造条件,合理诱导,学生们在情与智的发展上会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提高。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学生们可能会由于缺乏相似的经历从而很难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可能只会停留在表面,变得十分肤浅。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本中收录了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离乡多年后对故乡冬天的怀念。然而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人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因此在情感上很难同作者达到相似的水平,无法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可事先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体验或带领学生到户外活动,激发学生热情,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营造活跃的气氛,使其感受到家乡的美丽,热爱家乡,并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使其发挥主人公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在感情上得到提升。
三、善用启迪,引领学生成长
情感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前良好的导入只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课堂上的层层深入,逐步深化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讲课时必须饱含情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不仅能同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更要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完美契合,实现知识的再升华。
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要从课上延续到课下,逐步迈入学生日常生活,将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相联系和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其实,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像智慧、勤勉、天才等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深入对其进行情感教育,要从内心不断关怀学生、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融会到学生日常行为,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深化。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古典诗词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能像传统讲授中只把知识停留在词句、中心大意的解释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开阔的意境,奇特的想象堪称一绝,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融汇交织,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了词人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广阔,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像这样的名篇,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但是词中丰富的情感却是大多数人不能真正体味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诱导,积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作者情感。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让读者的激昂情绪也久久难以平息。面对人生如此多的坎坷与挫折,词人却表现的积极乐观,这种旷达的胸襟,高尚的修养正是每个学生需要学习的。只有学生在知识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懂得思考和感悟,教师的教学任务才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