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外,更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做人的真谛,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开展情感教育,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导入,建立情感纽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师的首要关注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只能死板地掌握文章中心大意,缺乏深刻的认知,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导入知识时缺乏情感教育意识,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上的认知能力,没有将知识同学生情感相联系,使二者产生共鸣,最终导致教学停留于课本,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选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作为导语,层层深入地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同小伙伴一起爬山,上山之后由于害怕,不敢下山,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小男孩一步一步爬下山去,成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并且脱险。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告诫读者遇到任何困难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将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困难,最后多么巨大地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面对类似的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作者所写内容同自身经历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想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最终同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使文章主题深入人心。
  二、创设情境,领悟情感魅力
  情感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重视知识的导入、积极诱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模拟,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是神奇的魔法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师只要创造条件,合理诱导,学生们在情与智的发展上会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提高。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学生们可能会由于缺乏相似的经历从而很难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可能只会停留在表面,变得十分肤浅。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本中收录了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离乡多年后对故乡冬天的怀念。然而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人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因此在情感上很难同作者达到相似的水平,无法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可事先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体验或带领学生到户外活动,激发学生热情,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营造活跃的气氛,使其感受到家乡的美丽,热爱家乡,并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使其发挥主人公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在感情上得到提升。
  三、善用启迪,引领学生成长
  情感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前良好的导入只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课堂上的层层深入,逐步深化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讲课时必须饱含情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不仅能同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更要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完美契合,实现知识的再升华。
  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要从课上延续到课下,逐步迈入学生日常生活,将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相联系和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其实,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像智慧、勤勉、天才等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深入对其进行情感教育,要从内心不断关怀学生、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融会到学生日常行为,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深化。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古典诗词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能像传统讲授中只把知识停留在词句、中心大意的解释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开阔的意境,奇特的想象堪称一绝,文章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融汇交织,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了词人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广阔,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像这样的名篇,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但是词中丰富的情感却是大多数人不能真正体味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诱导,积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作者情感。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让读者的激昂情绪也久久难以平息。面对人生如此多的坎坷与挫折,词人却表现的积极乐观,这种旷达的胸襟,高尚的修养正是每个学生需要学习的。只有学生在知识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懂得思考和感悟,教师的教学任务才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复习课已经成为初中生备战中考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而中考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取决于之前的努力学习,还取决于考前的复习课程的进展情况。如果在考试之前能够采取扎实有效的总复习方针,必定能够帮助学生更上一层楼。然而,初中英语教学任务重、课时较多,教学的疑点难点比较分散,复习时间又相对较短,这些都容易导致英语成为学生在中考的时候的拉分科目。若要
英语课文教学是满足于学生对课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还是能从课文中挖掘出深层的意义,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综观当前的英语教学,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学生对课文表层内容的掌握,忽视了如何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思想教育。课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抒发自己的感悟,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思维力,从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人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常让人奋发而起,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贵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正面教育,产生正能量,正确面对挫折,笑对人生。  一、分析原因,开放教育  学生心理挫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般都对自己抱有一定期望
陶行知在其教学理论中的提出的“六解放”与我国现行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不谋而合。改变被动接受的模式,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主动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英语课作为一门中学基础学科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理论精髓,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在英语课上实施了“六给”的教学策略。  一、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会有不同的诠释,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展示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传达了各种情感: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对朋友、亲人深厚的眷恋,以及对信念、对梦想的坚持和执着……这种种情感,汇聚成了语文课本中的“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丰富的情感是蕴含于文章中的精华,只有情感体悟深刻,才能使所见所感自然流畅地表现于习作中。但从初中写作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只传授给学生立意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写作技巧,学生听讲时也认为作文很容易,但一下笔就拼拼凑凑,甚至胡编乱造。这都是源于学生没有写作的真情实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麻木了学生的写作情感。没有充沛的情感,学生在写作中自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尖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它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管是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还是在各个工作岗位的设置中,英语都是必备的条件。那如何才能培养出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呢?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甚至于有些家长在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就不断地教孩子说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幼儿园的时候就将孩子送去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英语,小学也都开设了英
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普遍较差,毕业班英语教学成绩的提升迫在眉睫,其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如何在短短的一年内提高毕业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个艰巨和光荣的任务。应如何去克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教材,狠抓基础。现行仁爱教材课文容量大,词汇量大,语法和语言点繁多杂碎,读好英语非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可。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
一、创建生动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备好课,找到密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并且紧贴学生生活的材料,运用独特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创设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变换教材的呈现方式,  调动学生运用各种学习器官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扮演角
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主要构成之一,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表现的主观爱好和倾向,是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高雅情感活动。审美情趣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修养。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因素,通过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放飞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审美路径  情境是对话的场景,是师生交流、学习的环境,是丰富文本内涵、并使之形象具体感人的重要